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克隆的历程.

动物克隆的历程.

动物克隆的历程
关于动物的无性生殖研究,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

因为人类通过有性生殖的方法,选育家畜品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优良的个体或群体。

它们比一般的个体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譬如,一头产奶量特别高的奶牛,一群毛产量多的绵羊,一匹得奖的赛马或一只优秀的警犬。

可是,有性生殖的后代,其性能不一定都同亲代一样,有的甚至不如亲代。

究其原因,因为卵子或精子只携带构成亲代的、任意一半的等位基因,而等位基因几乎可以有无限的组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后代。

兄弟、姊妹、兄妹、姊弟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便是因为极难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

所以通过有性生殖保持一种表现型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获得一种理想的表现型如产奶量高的奶牛,再通过无性生殖保持、扩大和繁殖这种表现型,即生产许多遗传上相同的个体,从经济角度讲显然是很有价值的。

⒈卵细胞培养成成体
1951~1959年,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朱冼等,用直径10~13um的玻璃针刺激去卵膜的蟾蜍卵细胞,在世界上首次培养出25只蟾蜍成体,即没有父亲的癞蛤蟆。

它们最长的可活8个月。

在上述试验中用的是生殖细胞。

体细胞能否通过培养获得动物体呢?即植物细胞具有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是否也具有?每个动物细胞,包括体细胞都具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是不容怀疑的,但从体细胞直接培养成动物成体至今尚未成功。

为了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生物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细胞核移植试验。

⒉细胞核移植试验
1939年,科学家首次在变形虫中进行核移植试验。

他们将核移到同种去核变形虫中,结果重组的变形虫可生长,并繁殖后代。

1963年起,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进行了大量的鱼类核移植试验。

其中1980年,他们将鲤鱼囊胚期细胞核作供体核,鲫鱼的未受精去核成熟卵细胞作受体质,2.7%的移核卵发育到成鱼。

鲤鲫移核鱼的主要性状与鲤鱼相同,但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侧鳞的数目介于这两种鱼之间。

这种细胞工程鱼生长速度比鲤鱼快22%,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66年,科学家用两栖类非洲爪蟾进行核移植试验。

他们将蝌蚪的肠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有 1.5%的重组细胞发育成体。

他们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但在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尚未证明。

⒊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
1986年,英国科学家用绵羊的8细胞胚胎细胞(在8细胞胚胎之前的细胞才能表现全能
性)做供核细胞,羊的卵细胞做供质细胞,结果重组细胞能发育成羊成体,此后又相继用胚胎细胞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

应该指出的是,该试验并非复制雄性或雌性绵羊,而是复制它们的后代,因此试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

在我国,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80年代末已克隆出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和江苏农学院克隆出羊;1993年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克隆出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业大学克隆出牛。

此外,湖南医学院还克隆出鼠。

但是,用胚胎细胞以外的体细胞克隆出哺乳动物,则是由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开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