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地方戏脸谱
地方戏脸谱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据统计全国 范围内有三百多个剧种, 范围内有三百多个剧种,除京剧是 遍及全国的国剧外, 遍及全国的国剧外,其余都属于地 方戏剧种。 方戏剧种。绝大多数剧种都有风格 各异的脸谱。 各异的脸谱。各个剧种的脸谱在艺 术上既有相似、相同的共性, 术上既有相似、相同的共性,又有 各自不同的个性。涂红画绿, 各自不同的个性。涂红画绿,琳琅 满目
颜良( 图418 颜良(蒲州 梆子) 磐河战》 梆子)《磐河战》
图419 周仓(蒲州梆 周仓( 水淹七军》 子)《水淹七军》
萧天佐( 图420 萧天佐(蒲州梆 四郎探母》 子)《四郎探母》
屠岸贾( 图421 屠岸贾(蒲州 梆子) 赵氏孤儿》 梆子)《赵氏孤儿》
图422 黄三太(蒲州 黄三太( 梆子) 九龙杯》 梆子)《九龙杯》
图430 姜子牙(上党梆 姜子牙( 绝龙岭》 子《绝龙岭》)
图431 闻仲(上党 闻仲( 梆子《绝龙岭》 梆子《绝龙岭》)
韩昌( 图432 韩昌(上党 梆子《董家岭》 梆子《董家岭》)
图433 哪咤(上党 哪咤( 梆子《绝龙岭》 梆子《绝龙岭》)
图434 史大奈(上党 史大奈( 梆子《对花枪》 梆子《对花枪》)
图462 姚刚(粤剧脸谱) 姚刚(粤剧脸谱)
图463 李逵(粤剧脸谱 李逵(
图464 盖天雷(粤剧脸谱) 图465 李炮(粤剧《鸡林国》) 盖天雷(粤剧脸谱) 李炮(粤剧《鸡林国》
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 桂剧 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 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 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吹腔等。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地 区和湖南南部。 区和湖南南部。
也称昆曲, 昆剧 也称昆曲, 元末明初兴起于 昆山, 昆山,又称昆山 腔。经明代魏良 辅,梁伯龙革新 盛行于世, 后,盛行于世, 影响甚广。 影响甚广。昆山 腔与余姚腔、 腔与余姚腔、海 盐弋阳腔为明代 四大声腔。 四大声腔。现今 仍流传于江苏、 仍流传于江苏、 浙江、湖南、 浙江、湖南、四 上海、 川、上海、北京 等地。 等地。[图395 钟 昆曲) 馗(昆曲)《嫁 妹》
图454 张郃(汉剧脸谱) 张郃(汉剧脸谱)
单雄信(汉剧脸谱) 图455 单雄信(汉剧脸谱)
钟无盐( 图457 钟无盐(闽西 汉剧《湘江会》 汉剧《湘江会》) 余道铃(汉剧脸谱) 图456 余道铃(汉剧脸谱)
明清两代, 湘剧 明清两代, 高腔、昆腔、 高腔、昆腔、徽 调、汉调流入湖 南,在这些腔调 的影响下, 的影响下,在清 后期兴起以弹腔 南北路)为主, (南北路)为主, 兼融高腔、 兼融高腔、低牌 昆腔的湘剧, 子、昆腔的湘剧, 主要流传于长沙、 主要流传于长沙、 湘潭等湖南中部 和东部, 和东部,以及江 西萍乡、 西萍乡、宜春等 地。 夏侯渊(湘剧脸谱) 图458 夏侯渊(湘剧脸谱)
马武(徽剧脸谱) 图452 马武(徽剧脸谱)
项羽(徽剧脸谱) 图453 项羽(徽剧脸谱)
清代兴起于湖北汉水流域和汉口一带,以唱西皮、 汉剧 清代兴起于湖北汉水流域和汉口一带,以唱西皮、二簧为 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 主。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除流行于湖 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 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 省市的部分地区。 省市的部分地区。
图460 姜维(川剧脸谱) 姜维(川剧脸谱)
图461 川剧(《白蛇传》变脸) 川剧( 白蛇传》变脸)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二簧为主。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兴起于广 佛山一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 州、佛山一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 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金牛星( 图435 金牛星(上党 梆子《牛郎织女》 梆子《牛郎织女》)
山东梆子 又称高调,兴起于清代。流传于山东菏泽、济宁、泰安 又称高调,兴起于清代。流传于山东菏泽、济宁、 等地区,以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 等地区,以及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
图436 马武(山东 马武( 梆子脸谱) 梆子脸谱)
图415 姜维(山西中 姜维( 路梆子) 天水关》 路梆子)《天水关》
图416 尤俊达(山西 尤俊达( 中路梆子) 瓦岗寨》 中路梆子)《瓦岗寨》
王彦章( 图417 王彦章(山西 中路梆子) 看兵书》 中路梆子)《看兵书》
蒲州梆子 又称蒲剧、南路梆子,兴起于山西蒲州(今运城一带), 又称蒲剧、南路梆子,兴起于山西蒲州(今运城一带), 有四百多年历史。流传于山西南部以及河南、陕西、宁夏、 有四百多年历史。流传于山西南部以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 的部分地区。 的部分地区。
也称祁阳戏,清代兴起于湖南祁阳一带。流传于湖南的祁阳、 祁剧 也称祁阳戏,清代兴起于湖南祁阳一带。流传于湖南的祁阳、 衡阳、邵阳、零陵、怀化地区及赣南、广西、粤北、闽西一带。 衡阳、邵阳、零陵、怀化地区及赣南、广西、粤北、闽西一带。其 唱腔综合了高腔、昆腔、弹戏(南北路) 唱腔综合了高腔、昆腔、弹戏(南北路)等。
图407 曹操(河北 曹操( 梆子脸谱) 梆子脸谱)
完颜龙( 图408 完颜龙(河 北梆子脸谱) 北梆子脸谱)
图409 徐达(河北梆子脸谱) 徐达(河北梆子脸谱)
山西中路梆子 又称晋剧,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一 又称晋剧,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 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 清代时中路梆子兴起于山西汾阳、 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清代时中路梆子兴起于山西汾阳、 祁县、太谷、教义、太原一带,流传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部、 祁县、太谷、教义、太原一带,流传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北部、 陕西北部。 陕西北部。
崇黑虎( 图401 崇黑虎(弋腔 上丝调脸谱) 上丝调脸谱)
图402 石硫黄(弋腔 石硫黄( 上丝调脸谱) 上丝调脸谱)
图403 毛贲(弋腔 毛贲( 上丝调脸谱) 上丝调脸谱)
图404 殷纣(弋 殷纣( 腔上丝调脸谱) 腔上丝调脸谱)
图405 皂角刺(弋腔上丝调脸谱) 皂角刺(弋腔上丝调脸谱)
图437 高登(山 高登( 东梆子脸谱) 东梆子脸谱)
图438 张郃(山 张郃( 东梆子脸谱) 东梆子脸谱)
图439 窦尔墩 山东梆子脸谱) (山东梆子脸谱)
秦腔 又称乱弹、桄桄,清初时兴起于陕西、甘肃一带,陕、甘古 为秦地故称“秦腔”。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等地。
图440 武松(甘肃秦腔)
川剧 兴起于四川,用四川语音唱念,融合昆腔、高腔、胡琴脸、 兴起于四川,用四川语音唱念,融合昆腔、高腔、胡琴脸、 弹腔与灯调五种声腔。主要流传于四川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弹腔与灯调五种声腔。主要流传于四川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变脸”是川剧所独有的绝活。 “变脸”是川剧所独有的绝活。
图459 李元霸(川剧脸谱) 李元霸(川剧脸谱)
图466 郑子明(桂剧脸谱) 郑子明(桂剧脸谱)
项羽(桂剧脸谱) 图467 项羽(桂剧脸谱)
赣剧的前身为清代赣东北一带演出的饶河班和广信班。 赣剧 赣剧的前身为清代赣东北一带演出的饶河班和广信班。赣剧 以演唱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为主。流传于江西南昌、上饶、 以演唱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为主。流传于江西南昌、上饶、景 德镇、波阳等地,福建、江西邻近的地区也有演出。 德镇、波阳等地,福建、江西邻近的地区也有演出。
图470 赵匡胤(宜黄戏脸谱) 赵匡胤(宜黄戏脸谱)
图471 姚期(宜黄戏脸谱) 姚期(宜黄戏脸谱)
马武(宜黄戏脸谱) 图472 马武(宜黄戏脸谱)
项羽(宜黄戏脸谱) 图473 项羽(宜黄戏脸谱)
目连戏 专演“目连 专演“ 救母”故事, 救母”故事,其故事 源于佛教经典。 源于佛教经典。各地 戏曲剧种大多演出目 连故事剧目, 连故事剧目,也有专 演目连的戏班和剧种。 演目连的戏班和剧种。 现今江苏、安徽、 现今江苏、安徽、江 湖南、山西、 西、湖南、山西、四 川等地尚有演出目连 救母剧目的戏班。 救母剧目的戏班。 [图474 《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 湖南辰沙河戏) (湖南辰沙河戏) ]
曹洪(赣剧脸谱) 图468 曹洪(赣剧脸谱)
包拯(赣剧脸起于江西省宜黄,流行于江西临川、饶州、 宜黄戏 清代兴起于江西省宜黄,流行于江西临川、饶州、赣州和 闽西一带。以唱二凡(相当于二簧)、西皮、平板为主。 )、西皮 闽西一带。以唱二凡(相当于二簧)、西皮、平板为主。
程咬金( 图447 程咬金(豫剧 十三宫》 《十三宫》)
突力子( 图448 突力子(豫 花木兰》 剧《花木兰》)
独眼龙( 图449 独眼龙(豫剧 跑汴京》 《跑汴京》)
图450 杨广(豫剧 杨广( 花打朝》 《花打朝》)
张苞(豫剧《伐东吴》 图451 张苞(豫剧《伐东吴》)
原名徽调,徽戏,清代兴起于安徽南部的安庆一带。 徽剧 原名徽调,徽戏,清代兴起于安徽南部的安庆一带。徽戏 以唱吹腔、拨子、西皮、二簧为主。清中期极为盛行,当时有“ 以唱吹腔、拨子、西皮、二簧为主。清中期极为盛行,当时有“无 指徽商)不成市,无石(指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同班” 徽(指徽商)不成市,无石(指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同班”、 安庆色艺最优”之说。徽戏影响甚广,遍及全国, “安庆色艺最优”之说。徽戏影响甚广,遍及全国,京剧就是在它 的基础上形成的。 的基础上形成的。
河北梆子 曾叫过直 今河北)梆子、 隶(今河北)梆子、 京梆子、 京梆子、卫(天津 梆子,1952年 卫)梆子,1952年 定名为河北梆子。 定名为河北梆子。 兴起于清代,主要 兴起于清代, 流布于河北、天津、 流布于河北、天津、 北京等地。 北京等地。
图406 赵公明(河北梆子) 赵公明(河北梆子)
图441 穆桂英(甘肃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