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为什么说对食叶害虫的防治,监测与预警是前提? 主要有哪些途径和方法?15、食叶害虫的大发生分哪几个阶段?造成食叶害虫间歇性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6、按分类单元划分,食叶害虫主要有哪几大类?其发生、危害及防治有何特点?17、我国的主要松毛虫有哪些种类?简述松毛虫类的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18、以松毛虫类为例,举例说明从一年发生的世代数、越冬场所、进入越冬和结束越冬的时间看,从南到北有何规律?第五章食叶害虫类群界定:是指取食和危害林木叶子为主、最为常见的一类林木重要昆虫。
特点:分布广,种类多;大多数营裸露生活方式;幼虫有转移危害能力;成虫飞行能力强;繁殖率大;均为初期性害虫,其危害能引起树木枯死或生长衰弱,造成次期性害虫(小蠹虫、天牛等)寄居的有利条件。
主要类群:鳞翅目(枯叶蛾、毒蛾、尺蛾等十余个科)膜翅目(叶蜂、切叶蜂、切叶蚁—后两类极少)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子)直翅目(蝗虫类)竹节虫目(竹节虫)双翅目(潜叶蝇)危害发生与环境关系:*林木受害程度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
*在贫瘠立地或异常气象条件如干旱或水涝等,虫害影响更为严重。
*阔叶树或可生长第2茬叶子,其耐害性较针叶树强。
*在展叶的早期及中期受害,要比晚期严重;*同年份两种害虫在早期和晚期严重危害,可使树木死亡。
*常绿针叶树如云杉属、铁杉在仲夏以前针叶被食光易导致树木死亡;*落叶松等落叶针叶树则有较大的耐害性。
食叶害虫发生的阶段性:初始阶段:害虫种群处于增殖最有利状态的初始期。
食料充足(质和量),物理环境因素适宜,天敌跟随现象尚不明显,林木受害不明显。
增殖阶段:种群达到猖獗的前期。
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且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害虫开始向四周扩散,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
猖獗阶段:是一灾变过程,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式增长,林木遭受十分严重的损害。
相继出现的是食料缺乏,幼虫被迫迁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成熟致生殖力减退;天敌显著增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衰退阶段: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
由于种群数量得到调整,天敌也随之它迁,或伴随衰退的害虫种群而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过程的基本结束。
食叶害虫发生的周期性: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据报道初始阶段往往历时1年;增殖阶段1-3年;猖獗阶段1-2年;衰退阶段1-2年。
每一大发生过程,通常1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长达14年;而1年2代则约为3年半。
上述持续的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食叶害虫,且并不是可以依此推算的通用模式,因为害虫种群数量的增殖和衰退,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借以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控制对策: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将害虫种群控制在初始的低水平阶段(初始阶段、增殖阶段),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那种以歼灭大量害虫种群作为解除灾害的所谓救急措施,不是害虫综合防治的规范性方法。
科学合理的监测与预警是前提;营林措施、生物防治是基础;化学防治是应急措施。
§5-1 松毛虫类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针叶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也是研究最为充分的一类害虫。
主要取食松树类针叶,其中一些主要的成灾种类,繁殖潜能大,可在短期内增殖大量的种群,爆发成灾,突发性强、成灾迅速。
由于种群数量极大,可在短期内将成片松林食成一片枯黄,如加之气候条件不适宜,松树即将成片枯死,近年来年均约3000-4000万亩松林受害,巨大损失。
我国松毛虫的发生区域以及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 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 Butler;云南松毛虫D. houi Lajonquiere;赤松毛虫 D. spectabilis Butler;思茅松毛虫D. kikuchii Matsumura。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主要危害马尾松,以及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及云南松等。
人体接触松毛虫毒毛,容易引起皮炎及关节肿痛,危及人身的健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2mm,翅展36.1 -80.7mm;全体黄褐至棕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外缘黑褐斑列内侧为淡褐色。
卵:椭圆形,长约1.5mm,宽约1.1mm。
初产时淡红或黄红色,近孵化期为紫褐色。
卵面光滑无保护物。
幼虫:生物生态学:世代:1年2-3代,少数地区1年4代,温度高的地区年发生世代多。
越冬:以幼虫的越冬,●南部地区多在树冠顶端松针丛中,也有在树干的树皮裂缝内越冬的。
●北部气温较低的地方,则在树干树皮裂缝中越冬的较多,也有在地被物和石砾下越冬的。
●广东、广西南部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无明显越冬现象。
生活史:●长江流域一带,越冬幼虫于翌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
4月中、下旬结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产卵。
●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上旬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产卵。
7月下旬孵出第2代幼虫:●一部分第2代幼虫正常地于9月上旬结虫化蛹,9月中旬羽化产卵,9月下旬至l0月上旬孵出第3代幼虫,第3代幼虫于11月中旬停食越冬;另有一部分第2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进入滞育,生长发育缓慢,延续至11月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但雌娥产卵前趋光性较差,行动亦迟钝。
成虫有飞迁习性,往往飞向健康松林或受害较轻的松林严卵。
飞翔距离一般1里左右,最远可达3-4里。
幼虫一般为6龄(个别7-10龄),1-2龄有群集和吐丝下垂的习性。
有利于踏查虫情,可作为调查幼虫虫口密度的指标,也是及时采取“点治”的有利时机。
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主要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马尾松及白皮松。
形态特征:全体灰褐至深褐色前翅的外缘呈弧形弓出,横线纹深褐色,内横线与中横线靠近,外横线为两条, 亚外缘斑列黑褐色,其最后两斑点若连一直线与外缘相交。
中室白斑小而清晰。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5-72mm。
灰黑色,体侧具长毛,花纹明显。
头部褐黄色,额区中央有1个深褐斑。
胸部背面毒毛带明显。
身体两侧各有1条纵带,中间有间断。
卵:椭圆形,长1.75mm,宽1.36mm。
精孔一端为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
精孔周围爪状突7-12枚,平均9枚。
茧蛹: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表面有黑色毒毛,羽化前茧成污褐色,蛹栗棕色,体表密被黄色短毛,尾端有黄褐色钩状棘。
生物生态学世代:1年1代或1-2代。
越冬:以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内和树干周围的杂草或石块下越冬。
生活史:越冬幼虫于3月下到4月上活动,5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
成虫6月上旬开始羽化。
第1代卵6月上旬出现。
第1代幼虫6月中旬开始出现,①部分幼虫至10月上中旬越冬,1年完成1代。
②部分幼虫于7月下旬结茧化踊,8月中旬成虫羽化,产生第2代卵;8月下旬开始孵化,10月中下旬以幼虫越冬,1年完成2代。
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l一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借风传播,或落地后迅速爬行。
幼虫在食料缺乏情况下,扩散迁移明显。
越冬幼虫喜集中在背风向阳面。
成虫有趋光性。
在夏季受害严重的林分,成虫羽化后,有向周围末受害休分迁飞产卵的习性。
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 Butler危害落叶松、红松、鱼鳞云杉、油松、黑松、樟子松、新疆云杉、红皮云杉、冷杉、臭冷杉等,形态特征体长24-45mm,翅展55-110mm。
体色和花斑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
前翅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略似“3”形,其最后2个斑若连成一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斑,半月形明显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5-90mm。
灰褐色,有黄斑,被银白色或金黄色毛;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八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
蛹:长30-45mm,暗褐色至黑色,密布黄色微毛。
茧:灰白或捉褐色,表面粘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
卵:椭圆形,长2.5mm,宽1.8mm,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
生物生态学世代:大多数1年1代,少数2年1代。
越冬:以3-4龄或5-6龄幼虫,在枯枝落叶层越冬。
生活史:第2年4-5月间,越冬幼虫上树为害。
6-7月间,老熟幼虫结茧化蛹,7-8月间羽化为成虫,7月中、下旬出现初孵幼虫,9月末幼虫下树越冬。
幼虫食料不足时,或被迫提早结茧化蛹,或纷纷下树向受害轻微林分转移。
初孵幼虫具群集性,稍遇惊扰就吐丝下垂。
成虫具强趋光性。
松毛虫类的防治1.改善松林环境混交造林、适地适树、选育抗虫树种、封山育林、及时抚育等措施。
2、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已知天敌昆虫达数百种●松毛虫赤眼卵蜂-马尾松毛虫●陆马蜂-油松毛虫●黑卵蜂、双齿多刺蚁等。
此外,还有鸟类的招引与保护,甚至人工扩繁利用,如灰喜雀3、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粉拟青霉等4、物理方法●灯光诱杀成虫:20DW自镇高压诱虫灯、高压电网灯及交直流黑光灯等。
●人工摘卵、捕虫、采茧等●人工于树干胸高处刮粗皮捆塑料薄膜。
5、化学防治●地面或航空喷洒药剂✓拟菊酯类杀虫剂• 2.5%溴氰菊酯常量1-2ml/亩稀释喷雾;超低容量飞机施药1ml/亩•20%杀灭菊酯常量1-2ml/亩稀释喷雾;超低容量飞机施药1ml/亩✓灭幼脲•20%灭幼脲1号水胶悬剂和25%灭幼脲3号胶悬剂。
用25-50g/ha可达到81%以上的防治效果。
●毒环、毒笔阻杀✓毒环:用2.5%溴氰菊酯(750ppm)或20%杀灭菊酯(4000ppm)加柴油或水,阻杀效果可稳定在95%左右。
✓毒线环:用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为主剂,1份加柴油21.3份拌匀,浸入2cm宽牛皮纸条,沾透药液后捞出,沥掉余药装入塑料袋备用。
✓毒笔:用2.5%溴氰菊酯或其它菊酯类药剂,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l:3配比,迅速调和成形。
自然干燥1天后包装备用。
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危害山楂、苹果、梨、杏、李、桃、海棠、樱桃、沙果、杨、榆、栎类、落叶松、黄波罗、核桃等。
形态特征:翅展24-39mm雄蛾黄褐色,前翅中部有两条深褐色横线,两横线中间色泽稍深,形成宽带。
雌蛾褐色,前翅中部有两条深褐色横线,两横线中间为深褐色宽带,宽带外侧有一黄褐色镶边,其外缘有褐色和白色缘毛相间。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5mm,体侧有鲜艳的蓝灰色、黄色或黑色带。
头部蓝灰色,有深色斑点。
体背面有明显的白色带,两边有橙黄色横线;体背各节具黑色长毛,侧面生淡褐色长毛,腹面毛短;蛹:体长13~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