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译著_朝花夕拾_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译著_朝花夕拾_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2010年8月Journal of G uangdong U ni vers ity o f Techno l ogy(Soci a l Sciences Editi on) Aug .2010收稿日期:2010 01 02作者简介:车明明(1965 ),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与翻译。

译著 朝花夕拾 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车明明 李忠玉(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文章拟从一全新的视角,即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以译品 朝花夕拾 为例,对杨宪益、戴乃迭对该书的翻译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作的成功和译者做到了多维度适应性选择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鲁迅作品 朝花夕拾 汉译英 杨宪益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多维适应性选择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23X (2010)04 0073 04一、引言朝花夕拾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

鲁迅的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著称,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意蕴,且语言洗练、富含古今文化。

译其作品无疑对译者是一挑战,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成功地翻译了鲁迅全集。

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 祝福 等6篇鲁迅小说均作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课程教材。

对于杨先生的翻译成就, 中国翻译词典 作了权威评价:!杨宪益系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

自20世纪40年代起,他即与夫人密切合作,译出了大量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逐一向外国推介,同时,因他精通多种外文,又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1]2004年胡庚申博士在其著作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中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学说,把达尔文的生物!适应、选择∀学说引入了翻译界,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做出了宏观的解释,以!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为其核心内容,用自然界的互连规律、!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和阐述,证明!适应、选择∀学说确实可以用来解释和阐述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该学说认为翻译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方法上,译者要重点关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2]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3]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N ida 在他的 翻译新视角 (A Fresh Look at Translation)论文中说过,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适应不同的编辑和出版商,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4]可以这样说,从所译文本的取材到译语词汇句式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涉及对多种选择的确定。

在选取源语材料时,需要确定材料选自的国别、原作者、具体文本等,选取材料后,译者即面临对自身文化立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

总之,无论是!译什么∀,还是!怎么译∀,都涉及译者如何选择。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杨宪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1.译者对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外部需要的适应与选择翻译作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翻译观。

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 中国文学 杂志,这标志着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

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杨宪益本人非常喜爱这位作家,翻译了包括 朝花夕拾 在内的鲁迅的多部作品。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与杨宪益的民族主义情怀完全吻合,恰好解释了杨宪益偏爱鲁迅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杨宪益钟爱鲁迅的著作,不仅因为相同的民族主义情结,而且因为杨宪益在翻译理念中所体现出的民众与现实的立场与鲁迅的翻译观是基本一致的。

鲁迅认为,翻译并不是某些少数精英用来体现自己超人学识的工具,而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杨宪益也有相似的翻译思想。

戴乃迭和杨宪益都很喜欢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洗炼的笔法。

由于研究、熟悉鲁迅,他们翻译的鲁迅作品深刻而传神,在国内外翻译界皆享有盛誉。

正如外文出版社在出版前言里所说,他们的英译作品,不但有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都是极有价值的读本。

2.译者对自身能力的适应性选择傅雷先生曾说过:!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个人气质、艺术功力、行为习惯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会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出来,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形成。

[5]杨宪益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深谙历史典籍,文学造诣深厚,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企及。

白话文中他最推崇鲁迅的作品,正因为他敬佩鲁迅的精神,在追求人性的解放,追求民主,唤醒麻木的同胞等许多方面与鲁迅深有同感。

杨宪益钟爱鲁迅的著作,不仅因为相同的民族主义情结,而且因为杨宪益在翻译理念中所体现出的民众与现实的立场与鲁迅的翻译观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积累和实践,他语言文化基础坚实,文学、文化兴趣浓厚,感悟能力敏锐,百科知识丰富,跨文化比较视野宽广,能直接领悟和传达最本原、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精神。

他与外籍夫人中西合璧,更加充分展示了翻译大家的优势。

可以说,杨宪益对鲁迅作品的翻译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对自身能力的适应与选择。

三、操作层面的!三维∀适应性选择就翻译的操作层面而言,翻译的选择更是显得具体而细微。

如句式的选择,语气的选择,情感意义的选择,词汇色彩的选择,可以说,大到句式,小到词字,乃至一个标点,都有可能需要译者在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中,在!译与不译的尴尬处境中,在异同与得失之间∀,做出积极的选择。

[6]由于!语言、交际、文化、社会∀是通常重点考虑的视角,因此不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译者的选择,上述因素都是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适应和选择。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同时在译者适应与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

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任何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

杨宪益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灿烂的文化,让西方读者通过译介来了解中国。

为了达到这个交际目的,他基本上选择了异化翻译;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他选择了较为通俗的词汇和语言,译笔准确流畅,极少有阅读译品的生涩感。

在 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的许多书籍和典故恐怕连很多中国人都难解其意,但一看杨的译作,心底豁然开朗。

如在 阿长与<山海经>篇中,!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机的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杨这样译的,!but h is w as t h e on ly st u dy where I cou l d find Lu Ji s Co m m entari e s on the F l o ra and Fauna i n the!Book o f Songs,∀and m any other strange titles.∀!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 尔雅音图和 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 点石斋丛画和 诗画舫。

∀杨译为!A fter this I began seriousl y co llecti n g illustrated books.I acqu ired the Phonetics and Ill u stra ti o ns for!E rh Ya∀and Ill u strati o ns to t h e!Book o f Songs.∀I also had the Painti n gs Co llected by D ian sh izhai and A Sh i p l o ad of Painting and Poetr y.∀!后记∀中杨将 资暇集译为Notes f o r Idle M o m ents,将 非麻胡译为R efuti n g the V ie w that M a Shum ou W as a H un。

在!二十四孝图∀中,将 太平御览译为The I m perial Encyclopedia of t h e Taiping E ra。

从杨对书名的译介,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中西交际而作的适应选择转换。

这样翻译阐释的恰到好处,既2010年8月 Journal of G uangdong U ni vers ity o f Techno l ogy(Soci a l Sciences Editi on) Aug.2010能让读者接受,又能保留别于西方的!异质∀,使读者理解之余有所企盼。

无常篇不是简简单单的!鬼∀故事,鲁迅试图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无情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如何珍惜人间的感情?杨深谙原文寓意,将篇名译为!W u Chang or Life-Is-T ransient∀,做到了在效果上既形似又神似,更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因为只保留前面的译名会使西方读者迷惑不解,进而影响他们阅读该文的兴趣,后面的译名同时起到了注解的作用,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深入研究、全面理解原著,对原著的总体风格∃∃∃艺术流派、文体风格、语言风格等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自己的译笔译风选定一个适当的基调∀。

翻译是对语言的转换,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的翻译活动不可缺少的。

在 无常篇中,杨有这样一段翻译:##The M audgalyayana tr um pet a lso w a iled on in pr o test aga i n st this unendurab le w rong.So W u Chang m ade up h is m i n d:!No w I sha ll let no m an o f,fNot though he is behind w all o f bronze or iron,Not though he is a k i n s m an o f the e m peror!...∀!Though he has resent m ent in his hear,t he doesn t b la m e the unexpected blo w.∀我们再看原文:##目连瞎头也冤苦不堪似的吹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