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辛温解表药

1 辛温解表药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7
※桂 枝 Guìzhī CINNAMOMI RAMULUS
•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 使用注意: 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 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说 • 歌括: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8
麻黄与桂枝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3
※紫苏叶 Zǐsūyè
PERILLAE FOLIUM
2.行气和胃--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妊娠呕吐
偏寒者,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 偏热者,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 胎气上逆,呕吐,胎动不安者,与砂仁、陈皮等配伍; 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与半夏、厚朴等药同用,如半 夏厚朴汤。
• 治心悸动、脉结代者,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 治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6
太阳蓄水证
• 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 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 床证候。 •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 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紫苏、生姜均辛温,能发汗解表,解鱼蟹毒,同可用 治外感风寒之咳嗽痰多,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 然紫苏发汗力较强,宣肺以止咳,又善理气醒脾以宽中、 止呕、安胎,既可用治外感风寒兼气滞胸闷者,又常用 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 而生姜发汗解表力较弱,温肺以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 轻证或辛温解表剂中的辅助药,尤善温中止呕,有“呕 家圣药”之美称,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呕吐证,以胃寒呕 吐为佳。尚可解半夏、天南星之毒。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6
※荆 芥 Jīngjiè
SCHIZONEPETAE HERBA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7
※荆 芥 Jīngjiè
SCHIZONEPETAE HERBA •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 【功效】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 【临床应用】 1.解表散风--外感表证。
•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 【临床应用】 •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7
△生 姜 Shēngjiāng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 2.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呕家圣药,用于多种呕吐。 胃寒呕吐,配半夏,即小半夏汤; 脾胃虚寒呕吐,配桂枝、芍药等,如小建中汤 胃热呕吐,与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 胃虚呕吐,与人参、白术等配伍; 胃阴虚呕吐,配麦冬等; 胃反呕吐,配人参,白蜜等。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0
※紫苏叶 Zǐsūyè
PERILLAE FOLIUM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1
紫苏梗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2
※紫苏叶 Zǐsūyè
PERILLAE FOLIUM
•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临床应用 • 1.解表散寒--风寒表证 兼气滞,胸闷、恶心呕逆者,与香附、陈皮等药配伍, 如香苏散; 兼有咳喘痰多者,与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杏苏散。
治风寒感冒,与防风相须为且,如荆防败毒散; 治风热感冒,与银花、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
2.透疹消疮--风疹瘙痒,麻疹不透。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8
※荆 芥 Jīngjiè
SCHIZONEPETAE HERBA • 3.止血--吐衄下血 。
炒炭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 多种出血证。
•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 与连轺( yáo )、赤小豆同用,如麻黄连轺赤小豆
汤。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1
※麻 黄 Ephedrae Herba 此外,麻黄有散寒通滞功效,还可用治风寒痹
证,阴疽,痰核,与熟地等配伍,如阳和汤。 • 用法用量: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
咳平喘多蜜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 用麻黄绒或炙用。
• 麻黄、桂枝均辛温,善治风寒表证,其发汗力麻黄大 于桂枝; • 而麻黄更宜风寒表实无汗者,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 有汗,皆可应用。 • 然麻黄味兼苦,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 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而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 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 脉结代等证。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9
麻黄与桂枝
麻黄 桂枝
相 均辛温,善治风寒表证,其发汗力麻黄大于桂枝 同 区 风寒表实无汗者 别 味兼苦,宣肺平 不 喘,利水消肿, 同 治肺气不宣之咳 喘及风水水肿证 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 用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滞 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 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3
△香 薷 Xiāngrú
MOSLAE HERBA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4
△香 薷 Xiāngrú
MOSLAE HERBA • • • •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散;
• 暑湿感冒,有夏月麻黄之称。与厚朴、扁豆配伍,即香薷 • 暑季饮冷不洁,脾胃受伤的吐泻腹痛,与藿香、佩兰等化
•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 均当慎用。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2
※桂 枝 Guìzhī CINNAMOMI RAMULUS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3
※桂 枝 Guìzhī
CINNAMOMI RAMULUS
•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 临床应用: • 1.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风寒表虚证:表虚有汗,与芍药(调和营卫)配伍, 如桂枝汤。 此外,风湿表证、阳虚表证。 有汗不得用麻黄(汤),无汗不得用桂枝(汤)
湿解暑药同用; • 暑温初起,复感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面赤,与金银 花、连翘、厚朴等同用,如新加香薷饮。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5
△香 薷 Xiāngrú
MOSLAE HERBA
•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利水消肿须浓煎 服。 • 【使用注意】 表虚多汗当忌用。
1 微汗为度。不宜过汗伤阳,损及阳气和津液。 2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家、淋家、亡血家,虽 有表证,也应慎用。 3 因时因地用药。 3 入汤剂不宜久煎。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6
【教学内容】
1.发散风寒药 (1)掌握(7):麻黄、桂枝、紫苏叶(附紫苏 梗)、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2)熟悉(6):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香薷、 藁本、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辛夷。 (3)参考(4):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
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 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证。煎服,5~10g,不宜久煎。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5
△生 姜 Shēngjiāng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6
△生 姜 Shēngjiāng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5
※桂 枝 Guìzhī CINNAMOMI RAMULUS
• 3.助阳化气--痰饮、蓄水。
• 治心脾阳虚,水湿内停的痰饮眩晕、心悸、咳嗽者,与茯苓、白 术配伍,如苓桂术甘汤; • 若膀胱气化失司的水肿、小便不利者,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 用,如五苓散。
• 4.平降冲气--心悸、奔豚
• 此外,本品有解鱼蟹毒的功效,治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可单用或配生姜、藿香等药煎服。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4
※紫苏叶 Zǐsūyè
PERILLAE FOLIUM
• 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 《本草汇言》:“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 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 紫苏梗 为紫苏的干燥茎。性味辛,微温。归肺、脾经。
风寒表实证:发汗力强,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本草纲目》:"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 阳虚外感:与附子、细辛配伍,即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10
※麻 黄 Ephedrae Herba
• 2.宣肺平喘--喘咳实证。
风寒喘咳:与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寒痰喘咳:与细辛、干姜、五味子等配伍,如小青龙汤 肺热喘咳——与石膏等配用,即麻杏甘石汤。 《神农本草经》“止咳逆上气” 《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 之。”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8
△生 姜 Shēngjiāng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 3.化痰止咳--寒痰咳嗽(寒饮咳嗽)
与细辛、五味子配伍,如小青龙汤。
• 4.解鱼蟹毒:用于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中毒及鱼蟹等 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服。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29
生姜附药 • 生姜皮:利水消肿--水肿证。 • 生姜汁:化痰止呕--中风痰迷,口噤昏 厥,呕吐不止等。 • 煨姜:温中止呕,止泻--脾胃虚寒,腹 痛、呕吐、泄泻等证。 • 姜六药: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0
生姜 干姜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1
生姜皮 姜汁
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32
紫苏与生姜
第一章 解表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