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历史 1962年,美,雷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
1972年,联合国,瑞典,提出了环境问题 1987年,联合国,42届大会,《我们的共同 未来》阐述了概念 1991年,联合国,《保护地球》,展开了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
2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
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1987)
①考虑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③考虑引入地与原产地环境差异与相似程度 ②引种时要研究植物分布的历史及其生物学特 性形成的历史 Ex:荔枝树的引种
气候相似论
德国·迈耶尔(H.Mayr)1906年 《欧洲外地园林树木》和《在自然历史基 础上的林木培育》;提出了气候相似论。 特点: 第一,强调了树木遗传的保守性,忽视了 遗传上的变异性。 第二,实践有困难,同一地区不同物种之 间的生境气候条件存在着差异。
①从生物学原则来看,引进植物从种 子开始,在引起地又结出种子。引进 的植物不仅能正常生长发育,还能种 接代,就被认为是引种成功。
Ex:刺槐(Sophora japonica), 又名洋槐
②从经济原则来看,引进的植物无 论其以何种繁殖方式,只要通过栽 培能正常生长并保持其原有的经济 性状,也认为是引种成功。
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永续利用原则 (二) 物种最丰富原则 (三) 最大持续产量原则 (四) 最佳生境原则
(一)永续利用原则
生物资源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合理利用能不 断为人类提供物质。可更新资源消耗的速度 必须符合它恢复的速度。
(二) 物种最丰富原则
生物资源具有系统性。 生物资源具有有一定弹性和反馈性,能自我调节。 生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高。 多样性
第4章 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 续发展
生物资源的分布 生物资源引种驯化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与可持续发
展
第一节 生物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生物资源引种驯化
引种驯化的概念 动物资源驯化(历史、经济价值) 植物资源驯化
一、引种驯化的概念
引种:野生植物在人工条件下栽培或将一 种植物从一个地区移种到另一地区叫引种, 即将植物向新的生长环境定向迁移。 驯化:通过人工措施使引入的植物适应新 的生活条件。
西洋参(Panax quinguefolius)
二、动物资源驯化
历史
变野生动物为家养动物
经济价值
三、植物资源驯化
引种驯化的理论 引种驯化的途径 步骤
(一)引种驯化的理论
进化论 气候相似论 定向培育法
生态历史分析法
鲁萨诺夫的专属引种 法
朱彦承的生态相似法)
进化论
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突变》
直接引种
间接引种
(1)特殊栽培措施 ①关键时刻保护 ②改变生长节奏 ③改变体态结构,适应新环境 ④采用嫁接技术 ⑤实生苗定向培育 ⑥逐步驯化
(2)育种法: 杂交、多倍体、单倍体、辐射、细胞 融合,转基因等
步骤
准备 试验 推广
第三节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 原则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食物链越复杂——系统自我调 节能力越强
稳定性
(三) 最大持续产量原则
是不是种群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产量就 越多呢?
Graham ,1935年 N=K/2的水平,K是最大环境负荷量
1“最大持续产量”的内涵
“不危害环境生态,可持续生产(采收)的最大产量“
2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几种关 系
与药用植物生境、群落类型的关系 与采收部位关系 与植物自然更新及人工更新的关系
定向培育法
环境→性状(蛋白质)变化→遗传物质 (核酸)变化→后代性状
生态历史分析法
前苏联植物学家库列亚索夫于1953年 提出认为:植物现代分布区不一定是 它们的最适生长区,以植物区系为总 体单位,分析区系中植物成分的起源, 揭示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若发现其 中有外来成分,再把它们引回原来生 存过的生态条件下。
自然更新
EX1: 1986年在黑龙江省中药资源普查时,在棵南 县发现1980—1990年来挖的一片刺五加山林,已 有几百株幼苗生长,说明刺五加的自然更新速率 较快.
EX2:佳木斯四丰山调查野生桔梗资源自然更新时 发现.该处山林中的桔梗在1988—1989年几乎全 部挖光,但到1990年已有近百株桔梗生长。1991 年已恢复到近千株,到1995年已恢复到1988年的 生长水平。
3“最大持续产量”的确定方法
野外实验法 人工更新法 一些经验数据
野外实验法
俄罗斯学者尤金娜等人于1986—1990年进行了沼委陵 莱“最大持续产量”的研究。 实验 沼委陵莱群丛中的对照组不进行采收. 第一组在第一年和第五年采收全部地上部分, 第二组每年采收50%, 第三组每年采收25%, 第四组每隔一年采收25%。 每组设1m’样方10个。在每年开花期植物学调查.计算 枝的数量,包括繁殖枝.核计划采收地上部分,并分 别测定其单株重量和株密度、单位面积产量。 对照组的生物量是在样方外采收30株计算产量。
区系发生法
1956年,苏·库尔米里琴提出 起源上有亲缘关系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 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
பைடு நூலகம்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苏联学者提出,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划 分八个中心(演变中心、多样化中心) Ex:二战后,为了寻找老的松甾体激素 原料植物,按中心学说启示,科学工作 者在墨西哥找到了高含量的薯芋。
(二)引种驯化的途径步骤
通过5年调查投影盖度发现:, 对照组第二、三年稍有减少,第四、五年由于生 长在草本灌木层,其投影盖度增加,枝密度和地 上部分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增加。 第一组第五年投影盖度减少,但袜密度和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 第二组和第三组第五年投影盖度和单位面积产量 明显减少,繁殖枝亦大量减少。 第四组投影盖度增加,袜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产 量稍低于第一年。研究者们根据上述结果.提出 如果采收全部地上部分.需4—5年采收一次,如 采收25%,则可隔年一次
人工更新法
野生黄芪资源恢复的试验研究。对适于黄芪生长的群落类 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灌丛的植物组成。在两个地点了不 同播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灌丛是最佳群落,其野生资 源恢复的较好。采用泥球包衣的种子,播种后,8年后扩 散面积可达原来的10倍。被人工干涉的灌丛群落比自然更 新的群落扩散面积大,株数目多。证明在保持和依复野生 药用植物资源,保证可持续利用的最大产量方面有重要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