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十大菜场小学

上海十大菜场小学

上海十大菜场小学到底什么叫菜场小学?菜场小学意味着什么?看文章前,周末君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位家长带了相关手续到其对口小学报名,该小学正是传说中的菜场小学。

学校老师用普通话问对方:有人才引进居住证吗?答曰:没有。

再问:那么有普通居住证吗?答曰:没有。

老师继续用普通话反问:你什么都没有来我们这里报什么名?!这位家长也用普通话回答说:难道只有居住证才能报名吗?我们上海户口不可以?此时老师大惊,当场用上海话和旁边同事讲,竟然有上海户口的人来我们学校报名,这位肯定是外地人后来取得上海户籍的。

此时这位家长用上海话接口了:为撒上海宁就勿好报名?这位老师很尴尬地笑笑,履行相关手续不提。

菜场小学因何而来?菜场小学的一个曾用名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

在很多年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非户籍人口(2003年之前还没有居住证制度,要么有户口,要么持暂住证)无法在上海本地的公办小学入学,如果入学,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借读费或择校费,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缴纳不起。

另外,他们老家的教材和上海本地教材不尽相同,再加上当时的非户籍人口比例较少,在上海的小学里面的融入感极低,所以即使是少数较富裕的非户籍人口(不一定是农民工),也不愿意孩子进入上海普通公办小学。

几个原因凑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大量农民工子弟小学,其实极少数是上海各区利用各种额外的资源办学,大部分是这些农民工的老乡投资建设。

这类学校因为没有政府拨款,再加上学费不能太高,所以经费上是捉襟见肘,无论软件(师资)还是硬件(校舍、设备)都不太好。

当时,无论是体育老师教语文还是校舍里面不敢使劲跺脚怕震塌都不是个笑话。

这些软硬件极不达标的学校对于主管单位来说,是件极其头疼的事情,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管了吧,这些学校没有办学资质,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校舍是危房,完全应该彻底关闭,但是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读书问题怎么办;不管吧,如果出了老师虐待孩子或是危房倒塌之类的事情怎么办?主管部门恐怕也难辞其咎。

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进,非户籍人口入学上海本地学校的门槛日渐放松,所谓的择校费或赞助费也被取消。

政策改变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也慢慢消失,部分被上海各区教育局收编,部分直接关闭。

到了2010年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进入上海的小学的门槛极低,几乎达到了只要报名就能进入的情况。

稍后的两年,各区慢慢收紧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条件,比如规定了社保缴纳年限、灵活就业证的年限等,也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大约有1-2所以收非上海户籍生源为主的学校。

随着上海市区的房屋改造工作进入尾声,这些学校的学生的家长里面已经极少是原来意义上的建筑农民工,而是以居民区周围的菜场的卖菜人为主,所以农民工子弟小学这个曾用名消失了,这类学校的名称变为了菜场小学。

为什么在上海不能读菜小? 身边有很多外地优秀大学生,他们从小地方来,小学也不怎样,但也能考进589大学,但在上海就不行,尤其是现在。

上海这么高的大学录取比例,比外地高多了,怎么就不能读菜小呢?首先,上海大学录取比例确实很高,90%以上,但是它是牺牲中考比例。

中考只有50%以上的人进入高中。

很惊讶吧。

外地高中你随便读,但上海高中很少,要进入重点高中更是难上加难。

只有好的民办初中才能100%高中录取率,差的初中能考入高中的凤毛麟角,几乎是全军覆没。

那么那些民办初中是如何挑选生源。

很不幸,自从取消小升初,好的初中几乎是血统论了,菜小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不管你成绩怎么好,人家就不理你,除非小五班优秀学员,或者奥数一等奖,只是拿到面试机会。

菜小基本对应菜中,好的初中不会对应菜小。

菜小还是个毁人的地方,因为政策放开,农民工子女都能在上海读书,不是贬低他们,但是里面读书气氛很糟糕,没人读书,打架,偷东西。

如果小孩懦弱点,人家看不惯你,就打你,家长不说,老师不管。

好了!所以,在上海千万别进菜小,如果不幸进了,就好好读书,考奥数,千万别在进菜初中,否则真的只能读职业技术学校了。

“对于菜场小学的孩子来说,什么推优之类对我们而言只是传说。

裸投简历呢,对于没有什么亮点的菜场小学孩子来说,根本就是白投。

我们前后投出了7-8本简历,虽然也有拜托熟人转交的,但是基本上也算是裸投,事实情况是到最终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有获得。

”这是一位菜场小学学生家长面对“小升初”激烈竞争的无奈倾诉。

我想说,中考只有50%以上的人进入高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我读初中那会就是这样,全班没几个人考上高中的。

最后周末君给大家收罗了上海各区菜场小学汇总,大家在择校前,最好多做些功课,以免日后后悔,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名单仅供参考,如有遗漏或错选,请大家理性看待。

上海地区的菜场小学有哪些呢?浦东新区:东荷小学、进涛小学、罗山小学、万德小学、大桥小学、凌河路小学、塘桥第一小学、林苑小学、张桥小学、金杨小学、莱阳小学、东波小学、东沟小学、香山小学、华高小学、金桥中心小学、绿川小学、华林小学、御桥小学、浦三路小学、崂山小学徐汇区:上实校小、位育实验、世界小学、江南新村小学、虹桥小学、光启小学、平江小学、东三小学、田林小学,田一、吴中小学、漕开发实验小学、樱花园小学、康宁小学、长二小学、龙华小学、龙南小学、体职院附小、向阳育才小学、华泾小学、徐浦小学闸北区:塘沽学校、大宁路小学、三泉小学、宝山路小学、大宁路小学、育婴堂路小学、彭浦五小、中兴路小学、保德路小学、蕃瓜弄小学、洛川东路小学闵行区:君莲学校、航华二小、平吉小学、曹行中心小学、北桥中心小学、颛桥小学、新梅小学、莘松小学、蔷薇小学杨浦区:长白二小分校、市东小学、育鹰学校、控二分校、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工农新村小学、上体附小(原世界路小学)、民星路小学、开鲁二小分校、中原路小学分校(闸殷路)、国和小学、怀德路第一小学、政立路小学、建设小学、黄兴学校、齐一小学分校、杨浦小学分校、内江小学、开鲁新村第一小学、平四小学黄浦区:新凌小学、报童小学、梅西小学、黄浦学校原卢湾区:瞿溪路小学、瑞金二路小学、三中心、巨鹿路小学静安区:市西小学、爱国小学、静安三中心、威海路第三小学、静安实验长宁区:安顺路小学、天山第二小学、长宁路小学、威宁小学、复旦小学、北新泾第三小学、幸福路小学、古北路小学、新虹桥小学虹口区:江湾镇新市学校、多伦同心小学、张家桥路小学、柳营路小学、唐山路一小、凉城二小、凉城四小、霍山学校、丹徒路小学、天水路小学、祥德路小学、四川北路一小宝山区:高境二小、大场镇小学,大场中心小学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光新小学、杨家桥小学、回民小学、金鼎学校松江区:新桥小学本文是一位上海妈妈的真实记录,如此真实,令人迷茫。

看完以后,无论你的孩子是否到了小学,身为爸妈的我们都难免要问一句——真的就是这样了吗?孩子真的只有这样才会成才吗?中国的孩子们真的都要经历这样的童年少年吗?女儿今年三年级,是一个认真、内向、独立并且有着丰沛想象力的孩子。

如果在另一个语境中评论的话,她又是一个胆小、散漫、固执且尚未被大人思路所束缚的孩子。

女儿出生后,我看了很多育儿书,也许是70后这一代从小做惯了“乖小囡”从而对“自由”特别渴望的缘故,我对女儿一直本着“理解”的态度。

现在想起来,我的价值观对女儿后来的表现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一直到上小学前,我对自己这个育儿观念还是非常自信的,小学前,面对诸多“幼小衔接”的培训班,我们一个也没去过,我也没有给她教过识字、拼音、算术或英语。

她感兴趣的是做实验、玩各种破玩具以及所有的户外活动。

第一个转折:幼升小“择校”进小学,对于我这样的父母来说,只是后面漫漫长路的开始。

由于对口学校是所谓的“菜场小学”,我和女儿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幼升小征战。

别说女儿是“考试菜鸟”(她连一堂正规的课也没有上过),我们自己也是“菜鸟父母”,所以也就随大流既去考了上海北区著名的“XX附小”,也去浦东与3000多大军参与了10年一贯制著名小学的考试。

记得当时看着女儿小小的圆滚滚的身体一个人挂着牌子找考试教室并且还要上机考试(她以前从未使用过计算机),隐隐觉得随着进小学后,“自由”也许是越来越奢侈的事情。

在门口等她的时候,听到身边的父母在交流经验,越听越汗,普通的拼音学习、英语学习根本不算什么,思维训练正正经经学了3年的大有人在。

“不然考什么考,考了也是白考。

”有的家长说。

在面试环节,学校老师甚至和家长明说:“如果父母之间没有一个能‘全职’陪伴孩子学习,建议还是不要来读我们学校,吃不消的。

”幼升小考了4所学校,最后双向选择了徐汇一所以艺术教育和快乐教育著称的私校,小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一年级一开学,立马就给颜色看了,由于不识字,考卷上的题目都看不懂,语文考试只考了六十几分。

英语背诵也像是背天书一样,一字一字,光靠学校里每天一节课,回来自己根本完不成作业。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现在入小学的默认识字量500-800字之间(1000字以上绝不是少数),数学、英语程度因人而异,但像我们这样的“素人”,全班大概只有2、3个。

无奈之下,决定语文由我自己来补课,英语请家教来教自然拼读。

大约过了2个月,孩子逐渐适应了,全家人大松一口气。

我们不求孩子对分数“锱铢必较”,名列前茅,不是很多书上都说,“中游的孩子最幸福”嘛……照理说,我和他爸爸脑筋都不算糟,当年也都是名牌大学的所谓“高材生”,从来没有为学习发过愁,想着女儿本来也就是学前学得少,填平了差距应该就没问题了。

但谁知世道早就变了,我们小时候那种回到家半个钟头做完作业书本一扔到弄堂里找小伙伴玩的时代早就过去啦。

家长群里兜一圈,再淡定的父母,也都在暗暗地拼,搞得我后来都不愿意看群了。

但除了一年级学了一阵自然拼读,我至今还没有让女儿补课,因为她的课余时间已经够少了,而我坚持认为一定要保证孩子足够的“玩乐”时间。

第二个转折:三年级来了!由于坚持“自由”的念头作祟,一二年级除了一开始为了拉平入学差距而补了一阵以外,女儿的功课基本是自己搞定。

我也一度引以为豪,虽然她的成绩不怎么样,但好在书包自己理,书皮自己包,功课自己做,实验自己做,仍然保持着幼童的单纯之心。

虽然每天拖拖拉拉磕磕碰碰乱糟糟,但也保持着小小的进步。

一直到三年级来了。

都说小学时期三年级最关键,学校里还专门开设了小学三年级家长讲座,老师再三关照:三年级不努力,小升初徒伤悲。

恰在女儿二升三之际,家里的小外甥刚刚经历了惨烈的中考。

外甥初中就读于徐汇区数二数三的私校,成绩拔尖,竞赛成绩突出,一模考试考到全区三十多名,中考发挥一般,考了603分,由于之前保守签约,忍痛舍弃上中,进了交大附中。

以前我一直对我姐姐“压榨”外甥读书不以为然,整天题海战,小孩太可怜。

但经过此次中考一役,才知道现实如此艰难!很多人听到这个话题,都不屑一顾,会说现在考大学不要太容易,还怕考不进大学?但其实如果你家真有考生,你就知道这当中的比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请看一下这组数据:四大名校中,上中大学一本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也多在96%以上;剩下的第二档高中里,像复兴或进才高中这样的,一本率也在80%以上;再往下,向明、市三都只能在70%左右;而像一般区重点中学,一本率只有30%都不到!可以说,进四校,眼睛闭着都能考一本;而如果进了普通的高中,从统计学上来说,别说复旦、交大,哪怕是财大、同济,都是很渺茫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