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样本/年度: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千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解千米、了解毫米、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通过认一认、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认识、了解毫米;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注重实践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感受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解了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认识了分米。
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l千米的长度概念,难度较大。
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l千米,通过实物比较,了解千米,认识毫米。
当然,低年级学生还缺乏操作的经验,而且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一动就乱的情况。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加强组织教学工作,注意通过比赛等一些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
2、充分运用归纳推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而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体会长度概念。
3、在量一量、走一走、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了解千米,认识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
学法指导: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皮尺等学生准备:米尺。
课时安排:共4课时。
1、千米的认识…………………………………………………………3课时2、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1课时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l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l千米的长度概念,会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完成建构。
教学关键: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卷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第一课时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
千米可以用km表示,lkm=1000m。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师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2、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1米、l分米、l厘米各有多长吗?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适合呢?(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课桌的高度。
(3)测量教室的长。
(4)测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
4、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三兄弟”,那大拇指峰上和小拇指峰上各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大拇指峰上住着的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质疑引趣。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能用到千米?……(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知识。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过“千米”?教师出示课件(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l80千米;图2:高速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l2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0公里)。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4)质疑:同学们,你们认为1千米有多长呢?2、教学例1。
(1)让8名学生手伸直站成一排,两名学生用卷尺测量长度。
(大约是10米)课件出示:8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lOm长。
(2)提问:那如果是80个人呢?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学生交流。
③课件出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0m长。
(3)提问:那如果是800个人呢?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交流,课件出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l000m长。
③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l000m有多长。
(4)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
(板书: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
)3、教学例2。
(1)引导: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lOOm的路程,那么想一想,1000m要走多少个lOOm?学生答:因为l000里面有10个100,所以1000m要走l0个100m。
(2)小结:l000m就是要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l0个100米是l千米,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也就是1km=1000m。
(3)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4)回答:2km=( )m 4km=( )m 8km=( )m3000m=( )km 6000m=( )km 9000m=( )km(5)学生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6)提问:1km要走多少步?多少分钟呢?(7)学生根据昨天记录的数据来分组讨论。
(8)全班交流:①走l00米的路大约需走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程大概需要走2000步。
②因为走l00米的路程大约需要2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程大约需要20分钟。
(9)引导: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10)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如:从医院到超市的距离大约是l千米。
(11)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12)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会有点累;感觉路程会有点远……4、教学例3。
(1)引导: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Ikm=1000m,同学们学得也特别认真。
可是“五指山”上却发生了一些矛盾,“千米”和“米”这两位朋友在争论谁大谁小,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2)课件出示例3。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法:①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3km=3000m。
因为2309m<3000m,所以2309m<3km,三峡大坝比隧道短。
②因为2309m只有2km多,比3km少,所以2309m<3kin,也就是三峡大坝比隧道短。
(4)归纳:比较大小时,首先要统一单位,可以把千米换算成米,也可以把米换算成千米,单位统一后再比较大小。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课堂活动”第l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之间对口令。
3、完成教材第24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24页“课堂活动”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指名提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吗?课后反思:第2课时认识毫米教学内容:例4“认一认毫米”这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l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3、让攀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方法:通过直尺,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毫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l分币、1角币、芝麻若干粒、身份证。
学生准备:直尺。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1、质疑: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2、引导:有没有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哪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3、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子量)4、引导:用尺子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学生比划l米(出示米尺)、1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5、质疑: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6、引导: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
二、探索新知1、学习厘米与毫米的进率。
(1)激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认识千米”中数师说的“五指山”吗?学生:大拇指上住着千米,食指上住着米,中指上住着分米,无名指上住着厘米。
师:那么小拇指上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长度单位里这位新朋友的神秘面纱。
(2)引导: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3)汇报:直尺上l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l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5)介绍:毫米可以用mm表示。
(6)引导: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l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短。
(7)引导;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星,长度为l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8)学生交流(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9)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1厘米一10毫米。
2、找一找生活中的l毫米。
(1)引导: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能不能找到l毫米?(2)学生思考。
(3)交流(教师出示实物):①1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
②1粒芝麻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
③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
3、回顾、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
(1)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指山”上住着哪几个长度单位吗?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呢?(2)出示表格:(3)学生完成表格。
(4)交流、小结。
四、巩固练习1、拍手游戏:同意的拍拍手,不同意的摇摇手,如果不懂就举起你的小拳头。
(课件逐句出示)(1)数学老师的身高大约1米60厘米。
(2)这扇门高2厘米。
(3)这本数学本大约厚8米。
学生在游戏中说出正确答案。
2、完成教材第25页“课堂活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动手操作)(3)先估计l00张纸的厚度,再量一量,课堂活动第3题。
(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
)3、修改“数学日记”。
(课件出示)今天早晨,老师从2厘米长的小床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