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成长即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

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也带给青少年越来越大的冲击。

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青少年获取丰富的知识、扩展视野’提升素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节制的使用网络,严重的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最终导致“网络成瘾”我国正面临着富裕化、市场化、商业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挑战,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研究,探索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对策引言“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

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2009年增长率达到53.3%。

而其中18岁以下占19.1%,18~24占31.8%,25~30岁的占18.1%。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严重。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最早网络成瘾对进行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金伯利·杨教授在1996年以病理性赌博为模型,把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

随着研究的深入,杨又对网络成瘾(有时简称网瘾)的概念做了详尽的阐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网络关系成瘾指的是沉溺于经由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新的朋友;(2)网络性成瘾,指着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或网络色情的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3)网络强迫症,指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冲动使网络用户去进行网络赌博或拍卖,购物等;(4)网络信息超载,指强迫性地浏览各种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5)游戏成瘾,指网络用户强迫性地沉迷于电脑游戏。

从国内来看,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概括:一是心理学取向的认识,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产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正常的心理发生机制产生障碍,从而引起外在行为的失调,导致网络成瘾者产生诸多症状。

如,网瘾是“一种新的临床失调症”、“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之一”、“网瘾症就是最为明显的一类新生心理疾病”等。

二是行为主义取向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网络成瘾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更不是什么生理疾病,而是一种由于兴趣强烈而形成的习惯。

”由此可见,对网络成瘾有着许多不同的界定,但都共同认定有三层意思,即过度使用、异常状态、损害。

网络成瘾的概念讨论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学界的质疑。

有人认为,成瘾适用于生物体摄入某种诸如毒品之类物质的行为,不适用于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所以,Davis主张“病态性网络使用”的提法。

更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学者夸大的提法。

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也少有证据表明,网络过度使用是一种新的成瘾症还是其他某种心理疾病的表征,或者是具有某种人格特征的人更易过度使用网络。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与矫正纪秋发认为,对网络成瘾的解释存在心理动力学与人格的解释、精神分析学的解释、社会文化的解释、行为学的解释、生物医学的解释、人本主义的解释。

范萌总结网络成瘾的病因解释主要有互联网的影响、人格素质理论、行为学习理论。

孙喜蓉总结了网络成瘾的生物神经学理论解释、自我心理学理论解释和社会群体理论解释。

因而,对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探讨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各有侧重。

杨昕按照临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分类视角,对网络成瘾防治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梳理。

临床医学的视角主要是药物应用,采用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药物。

心理学视角的防治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心理治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另一种是心理干预法,如团体心理辅导法、强化干预法(包括奖励和惩罚)、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延迟满足法等。

教育学视角的防治主要在中国应用,如陶宏开的素质教育法、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杜鹏俊的苦难教育法。

陶宏开、陆士祯、王冲等从社会学视角不同程度地强调把网络成瘾防治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强调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立法的作用,这个思路很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让我们来对上文所述做一个梳理。

首先,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复杂,有个体的内在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网络本身特质的影响等外在原因。

笔者认为,综合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成瘾者自身原因(心理和人格)、网络的特质(吸引性)、成瘾者外部环境(家庭、社区、教育、社会制度等),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成瘾青少年来讲,导致其成瘾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因此,矫正方案也应有所不同,采用的策略与方法也应该有所选择和侧重。

有某种人格特征的人更易过度使用网络。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在青少年网瘾矫正过程中,仅停留在关注青少年的行为矫正而没有深入到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传统方法已不再适合于复杂的青少年工作,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更加适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弥补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缺乏。

(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青少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生理上,各个器官会迅速变化,第二性特征明显,生理发育逐渐走上成熟;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喜欢刺激,有好胜心,感情容易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由于知识面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较为主观、死板,模仿能力强。

由于青少年这种生理心理上不成熟与价值观的不确定,一旦遇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引诱,极有可能走上越轨行为的道路。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的理念与方法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内心深处,帮助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目的是一致的。

依据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而确定的矫正策略,更富有人性化,可以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时刻考虑到青少年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这种矫正策略因而也能得到网瘾青少年的认同并接受。

而上文所介绍的矫正方法,由于没有较好地考虑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感受,矫正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缺乏从我国目前青少年网瘾矫正的状况来看,大都还是在特定的场所里接受行为改造。

而且在矫正工作中,由于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清和管理混乱,甚至有人提出要采用行政管理模式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使这项工作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因而往往不是把青少年放在第一位,而是首先把网瘾青少年矫正工作当作是一项行政工作。

另外,在矫正过程中,也只是针对青少年行为的改正,在特定场所(比如家庭)接受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简单的矫正,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专业的工作机构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以及缺少完备的矫正方法及策略。

由于矫正方法和措施的缺乏,使得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问题。

而且,在矫正工作中,由于是在传统的行政框架内采用传统的矫正方法,大大降低了矫正的效果,影响了青少年网瘾的矫正效果。

它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适合于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恰能满足这一要求。

四、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瘾矫正的可行性(一)社会工作的性质与服务理念从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各自的特点、关系来看,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之所以能运用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是因为二者在目标、功能等诸多方面存有共同之处,特别是社会工作的性质以及服务的宗旨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结合最为密切。

1.从性质上看,社会工作有着多维的性质,即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

基于社会工作助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五大传统方法,并开拓出广泛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包括家庭、儿童、青年、老人、健康、精神卫生、发展上的残疾、教育、商业与工业、邻居与社区发展、司法体系、收入维持和就业等;服务的人口群体囊括儿童、青年、成人、中年成人、老人、妇女、男人、家族和种族人口,不同收入层次的群体和移民等,介入的问题领域涵盖犯罪与青少年、药物滥用、发展上的残疾、疾病、家庭暴力、街区退化、贫困、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并发展出个人、家庭和群体实务、咨询、培训、社会组织、社会规划、项目规划与发展、行政管理、政策形成、实施与分析和研究等干预模式和实践角色。

可以说,社会工作由于视野的广阔性和开放性、矫正策略的可选择性、矫正方法的多重性可以为青少年网瘾矫正提供更多、更切合案主实际需要的矫正策略选择。

2.从服务的理念上看,无论是青少年网瘾矫正还是社会工作,都把关注人的意义放在第一位。

通过矫正工作,既要达到根除网瘾的目的(解决障碍性问题的社会工作),又要达到教育感化、使之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作用(解决发展性问题的社会工作),而且后者的意义在个人层面上来说明显大于前者。

社会工作就是一门把人始终放在首位的职业,它所遵从的人本主义以及助人的工作职业理念都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始终把案主放在第一位。

从宏观上看,社会工作的宗旨是期望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可以说人本主义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第一要着。

(二)实务探讨由于社会工作专业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直接目标,注定社会工作具有对社会问题介入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不仅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而且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协助案主共同解决问题,以帮助案主“自助”为主要目标。

基于此,安民兵从宏观上提出运用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参与和社会工作行政——用于防治青少年层面拟定出小组工作计划用于青少年网瘾戒除。

这项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但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它缺乏实证效果分析,另一方面也缺少系统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