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发挥想象力3、初步体味神话里面蕴藏的文化、精神气。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性、联系性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明确:除中国的女娲造人外,西方传说是上帝造了人:上帝先造了亚当,后来怕他一个人寂寞,便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他俩在伊甸园偷食了禁果后,便开始繁衍人类。
师:这就是神话,神话是我们人类的童年,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里,人类通过想象,来了解人类文化,来认识人类社会。
女娲又是通过怎样的想象来造人呢?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篇神话。
二、培养学生综合性、联系性提问题的能力。
1、小组内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合作提问题(发给学生问题单,小组充分讨论、合作完成:我们小组能解决的问题有,我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呈现各组都已经解决的问题2、实物投影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把相同的问题进行合并,合并成几个问题投影出示)3、全班充分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理性归纳学生提问题的角度。
过渡:(解决以后,归结提问角度以后。
)各小组能不能提一个更好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三、训练:从归纳出的几个问题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提问题,这个环节看时间取舍,没时间当作业。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造人?浅层性提问2、女娲怎么造人?浅层性提问3、女娲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浅层性提问4、女娲是从哪里来的?阅读经验5、女娲是人是妖?阅读经验6、女娲的妈妈是谁?生活经验7、女娲造的人为什么这么有智慧?书本8、为什么造的是人?书本9、为什么是女娲造?书本10、女娲为什么叫女娲?书本(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1、为什么那些造的小生物一开口就叫妈妈而不是爸爸?生活经验12、女娲造人为什么这么快乐?书本13、为什么用黄泥造人?文章细节14、为什么给造的这些小生命取名叫人?文章细节15、女娲造的第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书本(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6、女娲造的人为什么也会死去?书本17、女娲造人和西方上帝造人有什么不一样?书本推测(对书本背后的信息进行推测)18、为什么这些小生命一落地就活了?书本19、为什么泥娃娃落地就会叫妈妈?生活经验20、为什么是女娲,而不是男娲?书本21、女娲的意愿是什么?书本师要追问:什么时候的意愿22、女娲为什么会持之以恒地造人?书本23、为什么女娲创造的泥人会有一种非凡的气概?书本24、为什么女娲造人后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书本25、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夜以继日地造人?书本26、女娲造人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书本27、女娲为什么要造,而不变?书本28、为什么女娲造的人一出生就能说话?书本等等附部分资料包:1、女娲的母亲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伏羲和女娲之母。
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有感而孕,生伏羲。
在中国陕西一个叫华胥的地方,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氏族女首领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故事。
2、神话特点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具有丰富的想象与神奇的幻想,但又紧密联系现实生产生活。
3、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正如潘世东先生指出的那样“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古代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各自流传下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有很多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带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4、普罗米修斯造人他“知道天神的种子隐藏在泥土中,所以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湿润,这样那样的捏塑着,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
但是这些“泥巴人”并没有存活多久。
随着人类的一步步堕落,愤怒的宙斯联合众神掀起滔天的洪水毁灭了人类。
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夫妇事先得到父亲的警告,乘早就准备好的小船幸免于难。
劫后余生的两人得到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帮助,向身后丢石头重新又创造出了人类。
5、炎黄子孙对黄色、对泥土的眷恋女娲“抟黄土做人”,中华民族的先民发祥于黄河流域,最早的活动范围也在今天的黄土高原一带。
母亲河里奔腾咆哮的血液和雄伟壮丽的大地颜色浑然一体,也是我们民族的肤色。
我们甚至自称为炎黄子孙,这固然是对黄帝的一种尊敬,但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民族对黄色乃至对泥土的眷恋。
6、“娲”字的读音“娲”字读音模拟的是勺子在锅底摩擦刮过时发出的“嘎嘎”声。
娲读wā,嘎读gā,读音相近。
娲的本字应该是“呙”。
“呙”字为一种器物名称,这种器物经常被歪斜,被剐而发出“嘎嘎”声,并且与禾有关,是古代一种用来烧煮食物的“锅”。
生火做饭向来是女人的事情,古人记录到女娲氏时,在“呙”字上配上一个女字符号而造出“娲”字,其实正是家庭主妇的形象。
7、女娲的姓和名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8、“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
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9、女娲造人,其他神灵来帮忙《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
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
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10、“天作之合”的传说亲兄妹不能成婚是人类这一高级动物的原始伦理道德,但不婚配何以生子?人种何以延续?灭种的威胁成为兄妹二人面对的严酷现实。
蒙昧时代的崇拜惟苍天大地至上。
二人商议决定,两人各在骊山高处的东顶、西顶两处同时点烟火,能在空中合为一股乃苍天同意亲兄妹婚配,否则不婚。
择日点火,朗朗天空,两缕青烟徐徐升起,冉冉飘渺,慢慢接近。
然而此时,骊山九道山梁微风四起,从九个方位吹向峰巅。
两股青烟驾长风旋转腾升,在高空合为一股直冲云霄,苍天在上作媒,同意兄妹婚配,今天我们仍称婚娶曰“天作之合”,溯源应该归宗于此。
11、“洞房”的传说拜完天地后,女娲、伏羲携手并肩面对苍茫大地,仰天长啸。
心情豁然开朗,久久困扰的疑惑被解开,积压心头的重负被释放,人类生殖繁衍的使命开创了新的起点。
夫妻二人如一对彩蝶,勇敢面对生存挑战。
大地百花齐放,长空微风习习。
终于展翅的彩蝶,比翼飞舞在无垠的绿色丛中,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双双回到栖身的山洞,共同生活在一起。
朝夕相处,恩爱与共,辛勤劳动抚养着儿女。
我们今天结婚最后的大礼呼曰“入洞房”,二人夫妻生活的空间在“洞房”里,应该来源于此。
洞房是家庭创始的开端,构成了社会最小的单元。
伏羲、女娲的夫妻洞就在半山坡上,一个洞房安置一对夫妇,一夫一妻,这一伦理习俗,至今仍是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
12、《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13、各宗教、各民族造人传说中国:女娲造人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上帝先造亚当,后取亚当肋骨造女人,住在伊甸园里。
西藏:天女下凡与猴子交媾生人。
14、“土地神”人类源于土地,土地又滋养着人类,人类最终又归于土地。
过去人们把土地奉为神,“土地神”保佑农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千百年来人类对土地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在土地上耕作、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对土地极为尊崇。
15、“入土为安”的丧葬文化人的大限到了,免不了要把这取之自然的一点骨血,再还给大自然。
对炎黄子孙来说,“入土为安”这一古老习俗,仿佛是人生的最佳归宿,从来没有衰落过。
范成大有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16、甲骨文“人”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17“人”的初始字是“大”这是个象形字,有首,有四肢,有躯干,就像人平展双臂、岔开两腿站立的样子。
后来造“大”da字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字的字义很抽象,不好表达,必须有所比较才能显示字义,于是就把“大'ren假借(也是一种造字法)过来,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人为大,因而就把“大”由ren变成了da。
成了会意字。
18、西方上帝造人上帝先造了亚当,后来怕他一个人寂寞,便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
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创造者和造福者普罗米修斯就是一位男性,而他最先造出来的也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中国女娲造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人。
19、马克思说:“神话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折射出各个民族不同的童年,从而为我们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依据。
”潘世东说:“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20、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真正根源!21、《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内容改编而成,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讨论并归纳:课文增加了:A. 女娲造人的动机B.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C. 人造出来之后的欢欣喜悦的场面D.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E. 作者的评述22、女娲功德与精神:“女娲身世———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补天———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女娲造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女娲作笙簧———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
23、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说文》24、《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礼记•礼运》25、现代史学认为,原始社会曾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传说中的“三皇”时期大体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早期即母系氏族社会,而“五帝”时期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即父系氏族社会。
26、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
(与《吕氏春秋》合,但非采自其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