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4”时相舒张电位是自 动除极化而不断减小的电位,正常以其最大值为 标准,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负 度),则和阈电位的差距缩短,自律性增高;最大 舒张电位增大,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增加,则自 律性降低。
3.阈电位水平 如果最大舒张电位和舒张期 自动除极化的速度不变,阈电位增高,则舒张除 极达到阈电位需要的时间延长,自律性降低;反 之,如阈电位水平降低(负度增大),则从最大舒 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差距缩小,自律性增高。
心脏内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往往决定整个心脏的兴 奋节律,也即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动地、有 节律地发出的兴奋向外扩散传导,依次兴奋心房、 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纤维和心室 肌,引起整个心脏的收缩(搏动)。因此,窦房结 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搏动的起点,称为心脏正常 的起搏点,其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易颤期 在相对不应期的前半部分,心肌复极程度、兴奋 性和传导速度常有悬殊差别,处于电异步状态。在此期间 再给予刺激,容易发生多处的折返激动而引起颤动,故称 为易颤期或易损期。心房的易损期相当于R波的下降肢处, 心室的易颤期大致在T波的上升肢处。 超常期 在某些心肌细胞中,从-80mV到复极完毕的这 段期间内,兴奋性会高于该细胞动作电位的第“4”时相。 在这期间,给予阈下刺激也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但其动 作电位的“0”时相除极化速度和幅度仍小于正常。超常期 (-80~-90mV)期间,膜电位比复极完毕更接近阈电位, 故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较正常为小。超常期相当于心电 图中的T波末部的U波。
.1.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各自律组织的相互关系 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组织大都含自律细胞,为自律 组织。 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结间束和 房间束)、房室交界(房室结的结区除外)区和心室 内传导组织(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正常情况下,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能 兴奋100次左右,向外依次逐渐降低,房室交界区 每分钟兴奋50次,浦肯野纤维每分钟兴奋25次等。
(3)酸硷平衡 当pH值降低,乳酸增多等 酸中毒时,可增加心肌的自律性。 (4)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可使浦肯 野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抑制,最大舒张电位 减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 异位节律。 (5)其他 如温度、甲状腺素等,均可 使自律性增高。
(二)兴奋性
兴奋是指细胞受外来刺激或由内在变化而发生的 膜除极化现象。一般所说的“兴奋”是指膜发生 全面除极化而形成动作电位的“扩布性兴奋”, 亦称“冲动”或“激动”。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心肌细胞对适当刺激能发 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正常情况下, 心脏内的窦房结是通过本身内在变化而发生兴奋, 其余部位则是由于窦房结传导的兴奋作为刺激而 发生兴奋。
图2-9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2.兴奋性的决定因素 心肌细胞的兴奋是由于在 足够强的刺激下,细胞膜发生部分除极化并从静 息电位达到阈电位,从而激活离子通道引起兴奋 性增高以达到阈电位所需阈刺激的大小为指标, 而阈刺激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 位的差距。因此,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决定于 静息电位水平和阈电位水平(图2--10), 以前者为多见:
2.影响正常自律性的因素
(1)自主神经及其介质 (2)电解质及其拮抗剂 (3)酸硷平衡 (4)缺血、缺氧 (5)其他
(1)自主神经及其介质 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β受体,激活腺苷环化酶形成CAMP,它在窦房结等慢反应自律组织可 激活慢Ca2+通道,促进Ca2+内流,使“4”时相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增 高,形成窦性心动过速;在浦肯野细胞等快反应自律细胞可使慢钾外 流通道失活,K+外流减慢,“4”时相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故可 形成室性异位节律。 迷走神经兴奋或乙酰胆碱类药物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2-胆碱受 体可:①可激活一种称为乙酰胆碱激活性钾电流(IK.ACH)使“4”时相 和复极过程中的K+外流增加,前者使“4”时相除极速度减慢,后者使 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加,从而与阈电位的差距增大,两者均使自律 性降低。②抑制腺苷酸化酶,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从而抑制钙通 道激活,Ca2+内流减少,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 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和拟胆碱类药物可致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正常应激期 复极化过程全部结束,兴奋性完全 恢复正常,从这一时间起直到下一次兴奋开始, 属正常应激期。 全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合称全不 应期。
一般来说,动作电位和不应期是平行的(图2-9),且与 心率有关。心率加快,不应期缩短,心率减慢,不应期随 之延长。所以提前程度相当的刺激,前周期愈长或基础频 率愈慢,就愈容易遇到不应期。心肌部位不同,不应期亦 不同,房室结不应期最长,且很少受心率的影响,故过早 搏动可在此被阻滞,起到“闸门”作用。窦房结周围及浦 肯野纤维每一终末分支不应期均较长,亦有类似“闸门” 功能,可阻滞过早搏动的传布。 有效不应期缩短,期前兴奋和兴奋折返发生的机会增 多,易于形成心律失常。有效不应期延长,期前兴奋和兴 奋折返的发生机会减少,而且期前兴奋即使发生,因其发 生的膜电位增大,传导加快,可以消除传导阻滞和兴奋折 返,制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在动作电位时间内有效 不应期相对延长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自律性最高的组织主宰整个心脏节律的机制为: (1)抢先占领或夺获 正常情况下,潜在起 搏点自律性低,在其能自发发生兴奋之前已被窦 房结传来的兴奋所激动而被动兴奋。 (2)超速抑制 是指具有自律性的组织受高 于其自律性的刺激频率所兴奋时,其自发的起搏 活动受抑制的现象。
超速抑制发生的机制有三种可能: ①快速兴奋使细胞内Na+浓度增高,以致以舒张 期Na+内流减慢,“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减慢而自 律性降低; ②细胞内Na+浓度增高使Na+─K+泵活动增强,由 于其生电作用使膜发生超极化,自律性降低; ③细胞内Na+浓度增高使膜内外的Na+─Ca2+交换 减少,细胞内的Ca2+浓度增高,以致膜的K电导 增大,使膜发生超极化而自律性降低。
刺激的作用在于使膜部分除极化而达到一种临界 水平—阈电位(心室肌细胞约为-70mV)。当达到阈 电位时,膜的快通道激活开放,Na+迅速内流, 使膜全面除极化而发生兴奋。凡能使膜达到阈电 位而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可 以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1.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 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在快反应细胞是“电位依 从性”的,在慢反应细胞是“时间依从性”的。 现以快反应心室肌细胞为例,根据心肌应激的不 同表现,分为下列时期(图2-8)。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以生物电变化,即跨膜 电位变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心肌细胞的某些生理特 性,包括自动节律性(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一)自律性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是指心 肌自律细胞能依靠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自发有节律 地发生兴奋的性能,它包括自动性和节律性两个 方面。自动性即心肌自律细胞在脱离神经支配的 情况下,通过其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能自发兴奋的 机能;节律性多指心肌细胞能有节律地发生兴奋 的性能。
3.自律性高低的决定因素 自律性的高低,即自动 兴奋的频率,主要决定于: ①“4”时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②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其中以“4”时相自动除极化速度 最为重要(图2—7)。
图2-7 心肌细胞自律性高低的决定因素
(
1)“4”时相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 阈电位水平
相对不应期 从有效不应期完毕(-60mV)至复极 化大部分完成(约达-80mV)的期间内,特别强大的 刺激可以产生扩布性兴奋而引起动作电位,提示 能再激活的快Na+通道数量逐渐增多,但由于此 时复极尚未完全,膜反应性低,故其动作电位的 幅度,“0”时相除极速度,冲动在细胞内、细胞 间的传导速度均小于正常,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在此期内所产生的兴奋称为期前兴奋。此期的兴 奋易发生传导阻滞和兴奋折返而导致心律失常。
图2-6 心房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4”时相自动除极化
(1)快反应心肌自律细胞 其“4”时相自动除极 化主要因钠内向起搏电流(If)逐渐增强所致,小部 分由IK减弱所形成,故凡能使Na+内流增加或K+ 外流减少的因素,都能使“4”时相除极化加速, 自律性增高。 (2)慢反应自律细胞 其自动除极化是由于 IK的衰退和随后的慢Ca2+内向电流(ICa)的增强所 致,而IF和内向背景电流也起一定作用。
图2--10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的水平 (2)阈 电位水平
(1)静息电位的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静息 电位愈大(负值大),它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愈大,引起兴 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增大,兴奋性降低。如静息电位异常增 大,形成所谓的“超极化”状态,则可造成兴奋抑制或不 发生兴奋反应。反之,静息电位减小,则兴奋性升高。 (2) 阈电位水平 在静息电位恒定的条件下,阈电位上 移(负值变小),则和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则引起兴 奋所需的阈刺激增大,故兴奋性降低;反之,阈电位下移 (负值变大),其和静息电位的差距减小,兴奋性增高 。
(2)电解质及其拮抗剂 快反应自律组织的“4“时相自动 除极化及其自律性可受到细胞外K+、Na+浓度的影响。当 细胞外K+浓度升高,膜的K+电导增高,K+外流加速,可 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速度减慢而自律性降低;反之,当 细胞外K+浓度降低,膜的K+电导降低,K+外流减慢,可 使“4”时相除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当细胞外Na+ 浓度降低,内流减慢,可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减慢,自 律性降低;反之当细胞外Na+浓度升高,使Na+内流加快, 可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升高。 在慢反应自律组织,“4”时相自动除极化主要是由 Ca2+内流所形成,故当细胞外Ca2+浓度增高,可使自律 性增高,并可为Ca2+拮抗剂如异搏定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