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8文化生活高考试题解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2018年·江苏·单科·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解读】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故BC项错误。
【答案】D2.(2018年·广东·单科·31)“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出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
这反映“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A.与经济相互交融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C.对经济具有反作用D.是选把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解读】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故AC项正确;B、D项表述错误,“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是选把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答案】AC3.(2018年·福建·文综·31)201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
《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由此可见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解读】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故B项正确的反映了题意;A项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错误的;C项说法夸大了“邮票”的作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8年·山东·文综·29)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三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捉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教生态经济匡发展规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解读】本题以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理论知识应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
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2018年·浙江·文综·4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
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
201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解读】本题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背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综合考查了中学政治相关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角度新颖,紧跟社会热点,时代性强。
本问考查模块界定为《文化生活》,体现类型的题目。
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答案】“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
“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6.(2018年·海南·单科·17)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读】①④观点表述片面,错误在“普遍”“能否创造”;开发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发展价值,也有经济价值,这也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联系,②③正确。
本题考查对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成功经验的认识,属于文化生活知识。
难度中等。
7.(2018年·北京·文综·3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誉。
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有,一个企业和私大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这表明①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③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④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本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时事型试题,以最新的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项明显错误,排除。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支援了灾区,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也得到了世界的赞誉,②③④三项符合题意。
【答案】D8.(2018年·广东·单科·17)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表明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解读】C项中的“同步”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本身错误;B项为无关项。
A项中的“在实践中创造”对应材料中的“抗日”,“享用”对应材料中的广泛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 A9.(2018年·广东·单科·19)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
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④明显不合题意;材料中的“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表明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①②正确。
【答案】 A10.(2018年·广东·单科·21)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
这启示我们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解读】“启示”类题目一般是要求回答材料中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思想方法,侧重于“怎样做”。
本题中C项的观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
11.(2018年·山东·文综·18)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是基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A. ①②B.②③C. ①③D.②④【解读】③④明显错误,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文化。
①②都是党提出这一重大任务的原因。
【答案】A12.(2018年·广东·文科基础·1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解读】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与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A、B、D三项表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C13.(2018年·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
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