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监督工作的职责
二、 逮捕的条件
我国刑诉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对有证据证 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 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 依法逮捕。” 这表明,逮捕条件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有证 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的证据条件;可能判处 徒刑以上刑罚,是逮捕的刑罚条件;有逮捕必要, 则是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必须同时具备。
④不认为是错捕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使案件认定发生变化的,不认为 是错捕: (1)法律、政策发生变化的。 (2)法律规定不明确,致使对事实的性质、法律的运用 理解不一致的。 (3)因为当事人的过错或者客观原因,使案件事实认定 出现偏差的。 (4)案件承办人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 (5)经其他部门协调决定的案件。 (6)捕后事实、证据发生变化,是逮捕当时无法预见的。
2.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
①.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 对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是审查判断证据本身是否 真实可靠,是否具有证明能力,是否具有证明价值。 ②.多个证据的审查判断 司法实践中,有时对单个证据本身无法作出正确的审查 判断,往往要将案件中证明同一事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 据材料进行比较,看其内容和反映的情况是否一致,能否合 理地共同证明该案件事实。 ③.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是对案件中所有的证据材料进行 综合的分析、研究和鉴别,看其内容和反映的情况是否协调 一致,能否相互印证,能否得出相应的结论。
1.逮捕的证据条件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的证据条件,也是逮捕 的前提条件和事实基础。 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刑事 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文”)第 26条,均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细化解释为同时具 备以下三种情形: (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2)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2.不批准逮捕或不予逮捕
刑事诉讼规则第89条规定:“不符合规则第86 条、87条规定的逮捕案件,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 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 定或者不予逮捕。”该规则第90条规定:“应当逮 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 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 批准逮捕的决定或者不予逮捕。”刑诉法第68条还 规定:“对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 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
②漏捕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漏捕: (1)应当逮捕,而作出不批准逮捕、不予逮捕决 定的。 (2)应当逮捕,而建议撤销或撤回案件的。 (3)应当逮捕,而建议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直接移 送起诉,因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 (4)经复议复核,在原认定犯罪事实、证据未变 化的情况下,改为批准逮捕的。 (5)上级检察机关发现下级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 错误,改为批准逮捕的。
(二)审查逮捕的方式
①审阅案卷材料。
②讯问犯罪嫌疑人。 ③案件讨论。 ④制作《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 ⑤适时介入活动。 ⑥对逮捕关键性证据的必要复核
(三)审查逮捕的结果
依照刑诉法第68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公 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 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依照刑事诉讼规则第112条、第113 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对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 查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 逮捕决定或者不予逮捕的决定。” 这就是说,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案件,只能作 出捕或不捕两种决定。
3.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①主体证据的审查判断 行为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审查逮捕案件必须查明的 问题。 首先,应当查明刑法对报捕的罪名是否要求特殊主体, 该行为人是否具备特殊主体资格,有哪些证据材料可以证明 其具备特殊身份的资格。 其次,审查行为人是否达到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第三,审查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反常的 迹象,是否存在不宜羁押的严重疾病等特殊情况。 第四,对不是现场查获的犯罪嫌疑人,在审查时要特别 注意查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是否为真正的作案者,有无张 冠李戴的可能等特殊情况,以防止错捕现象的发生。
1.批准逮捕或决定逮捕
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 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应当批准或决定逮捕。”该规则第87条规定:“对实施多个 犯罪行为,有证据证明有数罪中的一罪的,或有证据证明实 施多次犯罪中的一次犯罪的;对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 人,已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批准或决 定逮捕。”规则第88条还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 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规 则第86条、87条规定的应当批准或决定逮捕。” 根据以上规定,在审查逮捕中,只要有一罪或一次犯罪 符合逮捕的三个条件,即应当批准或决定逮捕。
2.对错捕、漏捕、批捕质量不高的界定
①错捕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错捕: (1)完全无辜的。 (2)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 (3)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4)对同一犯罪事实,已作过刑事处罚,未发现新罪、漏罪,又批 准逮捕的。 (5)应由民事、行政、经济法律、法规调整的,或者有其他违法行 为,尚未构成犯罪的。 (6)属于刑法第16条,第20条第1款、第3款,第21条第1款规定情形 的。 (7)捕后在案件事实、证据无变化的情况下,被本院或上级检察院 撤销批准逮捕决定的。 (8)捕后案件事实、证据发生变化,是由于审查逮捕承办人故意或 者重大过失造成,案件最终被撤案、不诉、宣告无罪的。
2.逮捕的刑罚条件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是逮捕的刑罚 条件,即是在符合逮捕证据条件的前提下, 在是否批准或决定逮捕之间作出选择的法律 尺度,也是捕与不捕的分水岭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可能判处徒刑 以上刑罚”,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判断,而非 最后的确定。
3.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
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 足以发生社会危险性,是逮捕的社会危险性 条件,即是否有逮捕的必要。
(一)逮捕证据的审查和判断
1.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 “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是根据我国 刑法和刑诉法的规定确立的,各级执法部门据以审 查判断证据和认定犯罪事实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以下简称“两个基本”原则)。 根据逮捕的性质和条件,审查逮捕阶段的“基 本事实”,是指构成起点犯罪的事实,必须同时具 备起点犯罪构成的四要件,缺一不可。 审查逮捕阶段的“基本证据”,是指对以上构 成起点犯罪的基本事实起决定性证明作用的证据。
第一项职责----审查逮捕
一、审查逮捕简述 审查逮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法 律监督职权,也是人民检察院开展侦查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查逮捕包括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决定逮捕。 审查批准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 全机关、监狱(以下统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 行审查之后,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决 定的一项诉讼活动。 审查决定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对本院侦 查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依照事实和法律, 作出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
侦查监督工作的职责
主讲人:
一、侦查监督工作的概念
侦查监督工作是指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 部门依法对侦查机关(或部门)侦查刑事案 件是否准确、全面、合法和有效所进行的监 督活动。 侦查监督工作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检察院, 具体进行侦查监督工作的是人民检察院的侦 查监督部门。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 的一项重要职能。
综上,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决定逮捕 时,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逮捕的三个条件以 及三个条件的相互联系,并结合具体案情综 合考虑,而后作出正确的决定。
三、逮捕证据的审查和判断
证据的审查判断,是指司法人员对刑事诉讼过 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 比和鉴别,看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客观的 联系,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完备;看它们对查明和 证实案情有无意义及证明力的大小,进而就案件事 实真相作出相应结论的诉讼活动。 审查判断证据的前提和基础是收集证据;审查 判断证据的目的和结果是运用证据证实犯罪,并依 法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同时也保 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侦查监督工作的内容
侦查监督工作的内容概 括为“三项职责、八大任 务”。 “三项职责”是指侦查 监督部门担负着审查逮捕、 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 监督三项职责。
“八大任务”,是对三项职 责的具体化: 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②开展刑事立案监督; ③适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 ④审查批准和决定逮捕、延长羁 押期限; ⑤要求侦查机关开展补充侦查; ⑥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 必须的证据材料; ⑦开展侦查活动监督; ⑧对强制措施执行情况开展监督。
③批捕质量不高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批捕质量不高: (1)对明显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可以防止发生社会 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批准、决定逮捕的。 (2)对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采取取保候 审等强制措施,可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人批准、决定逮捕的。 (3)应当建议公安机关提请逮捕同案犯罪嫌疑人,而未提出建议或直接作出 决定的。 (4)应当发现其他犯罪线索或立案监督线索而未发现,或发现后未采取相应 措施的。 (5)法律文书制作不准确、不规范的。 (6)审结案件超过法定期限,或诉讼程序不合法的。 (7)对侦查机关(部门)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该发现未发现,该提出纠 正意见而未提出纠正意见的。 (8)阅审查批捕时,已经发现了疑点,在未排除疑点的情况下,仍批准、决 定逮捕,后被撤案、不诉、判无罪的。 (9)审查批捕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证据相对单薄,在作出批准逮捕 的同时,没有建议公安机关补充完善相关证据,待移送起诉后,因证据不充分 而被撤案、不诉、判无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