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汇编

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汇编

教练型家长沟通技巧从概念上讲,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

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 ,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 ,居于两者之间。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这里面出现三要素即:一个明确的目标,须达成的共同协议,沟通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沟通是否能准确传达出你的愿望或对某事不予赞同的态度?取决于交流的对方认为你所解释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适合。

有效沟通的好处不必详说。

不外乎能获得更佳更多的合作,使人更乐于回应,使人觉得自己的话值得聆听,自己办事更加井井有条,增加自己进行清晰思考的能力,使自己感觉能把握所做的事,并减少误解等等。

一、妙用8 条沟通要诀那么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体会一下8 大有效沟通要诀。

8 大有效沟通要决是:1、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

2、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

3、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

4、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5、说每一句话前先问自已:“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做每一个行为前先问自已:“这样做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6、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有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7、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1) 改变自已;(2) 做一些事使对方想改变;(3) 为自已做些安排,使得对方无论有没有改变都不能影响到自已的成功快乐。

更多精品文档8、无论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做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

第1 个要诀: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我们大家一起先体验“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效果是超越文字的”这个要诀。

我以用“老师,您早!”这句问候语做实际操练体验。

我也要求三位家长与我一起演示,大家共同感受,不过对三位家长各有一个要求:第一位要文字恭敬;第二位要文字恭敬,声调不恭敬。

第三位要文字和声调恭敬,但身体语言不恭敬。

大家能感受得到吗?我们刚才三位家长的问候表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能够证明沟通真正的有效,文字只占很少一部分,主要是来自声调和身体的语言。

学生早上见到老师,对老师说:“老师、您早!”是否表示对老师尊重?理论、情理上应该是这样。

大家都不会怀疑吧!如果文字也很尊重,声调也很舒服,但是说完了紧接着向你吐一下舌头、做个鬼脸,作为老师,你会有什么感受,是感觉到学生很顽皮,还是感到自己被戏弄了?第2 个要诀: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第3 个要诀: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第4 个要诀: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接下来,我再用一句问候语与大家共感受“ 2、有效果比说得对不对更有意义。

3、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让对方感受沟通的效果。

4、重复无效果的沟通模式只会使关系更坏;坚持无效果的做法只会使关系破裂。

”这个三个要诀。

我请一位家长上来配合我。

(导师选择一学员,用客气的声调和身体语言对他说了句泰国话)“温你侠摆迈Cup(男)Ka(女)”意思是:今天开心吗?。

(学员迷茫不明白,导师又说一次,然后对全体学员说)大家可以从他的反映看出他是什么态度,是不是什么反应也没有,愣愣地呆在那里,我在与他沟通呀!我也用了很客气的文字、声调和友好的身体语言,但是他却用了这个态度来对待我,这是他的错吗?”沟通其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效果。

如果我这样坚持我对,就不会看到对方有什么回应的可能性,如果认为是他错了的话,我自己更不愿意有任何的改变了。

要想得到较好的沟通效果,唯一的突破就是不要把焦点放在对与错上,毕竟是他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我”想跟他沟通,想让他明白我的意思,所以这是我的责任。

用这样的方式做不到,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更好地沟通?我们在座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讲了半天,孩子压根没有反应,尽管我们说的话是我们认为孩子能够听懂的话。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是把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搞僵、搞破裂吗?到底是谁的责任呢,作为家长错在哪里?孩子又错在那里?作为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全对的,其实呢?实际上,在很多的亲子关系中都是这样,家长站到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自己总是对的。

生活中大家都在强调负责任,我们有必要搞清“责任”的定义,现在普遍认为:谁犯错就罚谁就是负责任。

正确的定义应该是什么?谁有能力做点事,并且把事情做的效果好!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作为家长的责任是自己能够做一些事,并且追求效果更好,还能让孩子感到心里很舒服。

给孩子沟通太多,但没有效果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怎样做怎样改善才可以有效沟通。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把焦点先放在对与错上,而是要放在怎么样去想,放在效果上。

沟通的效果是由孩子来决定,而沟通的技巧是由自己来控制的。

现在我们还可以再设置一个情形。

孩子生病了,患得是很严重的感冒。

请你关心一下他。

有这样四句不同的关心话:“我很同情你。

、”“看到你这么难受,我也很难过!”、“你现在看起来很不好,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我相信,你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大家分析一下,我刚才所说的四句话,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要诀之5:说每一句话前先问自已:“这样说会使孩子增加力量还是减少力量?”做每一个行为前先问自已:“这样做会使事情的效果更好还是更坏?”如果孩子以往数学成绩在95 分左右,在年级排名前10 名,这次考试却只有80 分,在年级的排名下降到30 名。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样和孩子交流,你会讲些什么呢?“你这段时间是怎么了?心神不定!才考80 分。

”“这样不行啊,只有80 分,这样是考不上重点的。

”“孩子,我们一起看看,这次考试错在哪里?” 根据你平时的表现,我相信你的能力远不止80 分,来,我们谈谈,下次怎学习-- 好资料样能使你的水平发挥的更好。

”对这4 句不同的话,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时加上不同声调的运用,是不是前两句感觉不太好、不太舒服,后两句会舒服些,给人以力量。

孩子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是骂他,还是关心支持他,让他感觉到你在关心他、激励他,希望他更好。

接下来,再给在座的父亲设置一个情形,您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处置最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作为父亲,你按惯例参加了家长会,老师对你讲了很多孩子最近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很多做的得不太好,老师向你提出要求配合。

如:功课不认真,上课时与同学讲话等等。

作为父亲你回到家里,很想与孩子深入地谈谈。

而当你回到家时,看到孩子正在那里兴高采烈地看电视。

作为父亲,你应该怎样做?你是走过去关掉电视,同孩子谈你想谈的事情。

不考虑孩子对你关电视的反映。

不关电视,让孩子继续看电视,在旁边同孩子讲你要讲的。

让孩子边看电视边会听你的。

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告诉他,你想同他谈谈。

转移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找机会同他谈谈。

在此时这个情况下,如果你硬要与他沟通,你关照到他的情绪没有?会不会使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会变坏?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情愿意你改变他现有的兴致勃勃的状况。

假如当时他看你回来,有希望给你沟通一下的意愿,你与他讲一讲家长会的情况,他是听得进你向他转述学校对他最近的印象的。

给你、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孩子受到重视,自然会听家长的期望的。

假如他不愿意沟通,你来硬的,结果会令孩子犯抵触,情绪也会不好。

等你认识到了再用其他方法,孩子还是不愿意,你想说的再多的话孩子依然收不到,有什么用呢!这个情形就是为第6、第7 个要诀设置的。

6、每个人都有在某时某事里拒绝沟通的权利,不尊重这份权利,只会使关系急剧恶化。

7、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他只能:(1) 改变自已;(2) 做一些事使对方想改变;(3) 为自已做些安排,使得对方无论有没有改变都不能影响到自已的成功快乐。

事实上,刚才的情形解决可能不是一种,而是预设了四种处理方式。

也是我今天要讲的第8 个要诀一种情形设置模式。

无论任何事情都至少有三个不同学习-----好资料做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

重要的是你想改善和你孩子的关系,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找出至少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这样你可以发现,你和孩子的关系改善了,而且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大家可以回头再熟悉一下8条沟通要诀,这将有利于我们下面的交流和实战训练。

二、中性说话训练说话也是需要训练的。

中性的语言与批判性的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性语言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是不带有主观批判性的语言。

只说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如同录像机摄录一样。

这样的说话又称“中性描述”,不会引起对方的情绪。

批判性的语言是主观的、来自说话者对事情的一套看法,其看法的背后就是他的信念、价值和各种成见。

因为没有两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能够做到完全一致,所以听这些话的人会不同意或不服气。

本来两个人可以好好地谈谈,往往却因为批判性语言的来袭而少了很多沟通。

当两人的关系因言词的激烈而紧张时,沟通也造成了中断。

举一些例子: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个对比表当对方不是在一个适宜沟通的状态下,不要讨论事情。

这时应该表现出关心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且找到能够为对方做点事的机会。

等事情过后,例如, 第二天早上酒醒了并且平静下来再询问。

若对方不愿讨论,仍须尊重对方的反应。

给孩子的批评及指令,如果充满主观批判性语言,孩子是不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孩子只活在当下,“又”字没有意义“;这么脏”和“太过份”都是超越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往往事前孩子不清楚,所以孩子不能明白和理解这些说话,尤其是7 岁前的孩子。

所以,说这些话时,孩子只注意到了父母的情绪,因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尽快终结父母的情绪,而不是把心放在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满意。

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孩子在客厅,你需要你的孩子怎样坐?假如孩子做的姿势不好,你一般怎样说。

是不是冒出一句:“你搞错没有,坐好,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这样主观的话很容易说出来,反过来看得很清楚的东西不容易说出来。

很多人习惯了主观的批判,客观的观察不容易说出来。

你想一想,要孩子听你的,他必须要懂他才能做到,父母的说话都是主观批判,孩子就会盲然不知所从。

家长问:中性说话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答: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得到了自身的及时处理,并且与我们的信念、价值和成见重合了,我们的反映立即变成了我们的主观判断。

我们要改变头脑中的思维方式,看到的就是看到的,而不经过那些主观批判,用嘴巴说出来。

人的大脑不止仅有一个方法穿越,它还会自动选择最好的几个方法去解决。

为了达到效果,除了当下的方法,还有声调的改变、身体语言等方法,然后,面对一个情况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方法可行,每一个方法都可以形成大脑的方法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