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6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有多个选项正确,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错选项得零分。

)1.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体积很小或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B. 只有运动较慢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C. 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D. 任何情况下,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答案】C【解析】【详解】A.体积很大的物体也可以看成质点,这要看分析的是什么问题,比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的时候.地球就可以看成质点,所以A项错误;B.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的时候地球运动的速度很大,地球也可以看成质点,所以B项错误;C.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所以C项正确;D.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才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故D项错误.2. 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错误的根源在于他:①不注意观察自然现象;②对此没有做深刻的逻辑推理;③对此没有进行科学实验;④对此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

你认为上述评论正确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下落慢”,是根据平时生活中人们直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的归纳和总结而推断得出的“结论”,④中说“对此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是错误的,故①④错误。

②中说“对此没有做深刻的逻辑推理”,亚里士多德确实没有,是后来伽利略想到如果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绑在一起,会得到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得出该论断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③中说“对此没有进行科学实验”,科学的实验是将两个物体放在真空环境中进行实验,在当时实验条件较差,没有真空环境,故②③的说法是对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如图所示,在距墙1m的A点,小球以某一速度冲向与墙壁固定的弹簧,将弹簧压缩到最短是到达距离0.2m的B点,然后又被弹回至距墙1.5m的C点静止,则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是()A. 0.5m、1.3mB. 0.8m、1.3mC. 0.8m、1.5mD. 0.5m、2.1m【答案】D【解析】【详解】位移的大小等于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向线段的距离,可知位移的大小等于AC的距离,即为1.5m-1m=0.5m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可知s=1m+1.5m-2×0.2m=2.1m故选D。

【点睛】位移的大小等于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向线段的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

4. 如图,气垫导轨上装有两个光电计时装置A与B,AB间距离为L=30cm,为了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在滑块上安装了一个宽度为d=1cm的遮光条,现让滑块以某一加速度通过A、B,记录遮光条通过A、B的时间分别为0.010s、0.005s,滑块从A到B所用时间为0.200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滑块通过A的速度为1cm/sB. 滑块通过B 的速度为2cm/sC. 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 2D. 滑块在A 、B 间的平均速度为3 m/s【答案】C【解析】【详解】A. 滑块经过A 点时的速度: 1cm/s 100cm/s 0.010A A v d t ===故A 错误;B. 滑块经过B 点时的速度: 1cm/s 200cm/s 0.005B B d v t === 故B 错误;C. 滑块加速度: 2221m/s 5m/s 0.200B A v v a t --=== 故C 正确;D. 滑块在A 、B 间的平均速度: 0.3m/s 1.5m/s 0.200x v t === 故D 错误.5. 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一前一后相距x =4m ,乙车在前,甲车在后,某时刻两车同时开始运动,两车运动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乙车做曲线运动,甲车做直线运动B. 甲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C. 乙车的速度不断增大D. 两车相遇一次【答案】C【解析】【详解】A.乙车的x-t图象虽为曲线,但这不是运动轨迹,且图象只能表示正反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故A错误;B.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由题图可知:甲车在前6s内沿负向做匀速直线运动,6s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C.由于乙车图象的斜率大小增大,即其速度逐渐增大,故C正确;D.在x-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车相遇,故两车相遇两次.故D错误。

故选C。

6. 如图为甲同学制作的反应时间测量尺,用来测量其他同学的反应时间.乙同学先把手放在直尺0cm的位置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直尺,看到甲同学放开直尺时,乙同学立即捏住下落的直尺,已知乙同学捏住10cm的位置,反应时间为0.14s.若丙同学进行同样的实验,捏住了20cm的位置,则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A. 0.28sB. 0.24 sC. 0.20sD. 0.16s【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x1=12at12,x2=12at22得22 1122 1t xt x===则有t2=2t1=2×0.14s=0.20s故选C。

7.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分别如图中a、b所示,在1t时刻()A.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B. 甲一定在乙的后面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D. 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答案】AD【解析】【详解】A.由v-t图像判断速度方向的方法:v-t图像上速度为正值,则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速度为负值,则表示速度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在1t时刻,由图像可看出甲、乙的速度均为正值,甲、乙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A正确;B.由于在零时刻甲和乙的位置未知,B错误;0~t时间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错误,D正确.CD.在18. 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对相应的线段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段表示静止B. BC段发生的位移大于CD段发生的位移C. CD段运动方向和BC段运动方向相反D CD段运动速度大小大于BC段运动速度大小【答案】ACD【解析】【详解】A.AB段物体的位移不随时间变化,速度为零,处于静止状态;故A正确;B.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BC段发生的位移为:12m-4m=8m,CD段发生的位移为:0-12m=-12m,大小为12m,所以CD段发生的位移大于BC段发生的位移;故B错误;C.CD段斜率为负值,速度为负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与正方向相反,BC段斜率为正值,速度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所以CD段运动方向和BC段运动方向相反;故C正确;D.由图得知:CD段斜率最大,速度最大,即CD段运动速度大于BC段运动速度;故D正确。

故选ACD。

9. 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3 s后落地B. 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C. 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25 mD. 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答案】AB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自由落体位移公式h=gt2,有t==3s,A正确;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v2=2gh,得v==30m/s,B正确;最后1s下落的位移为前3s的位移减去前2s的位移,前2s的位移为:h2=gt22=20m.所以最后1s的位移为△h=h-h2=45-20=25m,C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15m/s,D错误.考点:自由落体运动【名师点睛】10. 一质量为m的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初2s内的位移是最后2s内位移的两倍,且已知滑块最初1s内的位移为2.5m,由此可求得()A. 滑块的加速度为5m/s2B. 滑块的初速度为5m/sC. 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3sD. 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4.5m【答案】CD【解析】【详解】AC .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运动总时间为t ,把物体运动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最后2s 内位移为21122s at a == 最初2s 内位移为22211(2s)2222s at a t at a =--=- 又因s 2:s 1=2:1则有 2at ﹣2a =4a解得总时间t =3s 第一秒的位移为22311(1) 2.522s at a t =--= 解得a =1m/s 2故A 错误C 正确;B .滑块的初速度v 0=at =1×3m/s =3m/s故B 错误;D .则总位移21 4.5m 2x at == 故D 正确。

故选CD 。

二、填空题(本题共7空,每空3分,共21分)11. 用接在50 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130mm x =,2与3两点间的距离348mm x =,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1=v ________m/s ,在2与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3v =________m/s .据此判定小车做________(选填“加速”或减速”)运动.【答案】 (1). 0.3 (2). 0.48 (3). 加速【解析】【详解】[1][2][3]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x v t = 得: 31130100.30.1x v T -⨯===m/s 33348100.480.1x v T -⨯===m/s 可见,小车速度变大,故判定小车做加速运动12.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一条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s 。

(1)计算D 、C 、B 各点的瞬时速度,v D =________m/s ,v C =________m/s ,v B =________m/s 。

(2)小车加速度a =________。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答案】 (1). 3.90 (2). 2.64 (3). 1.38 (4). 12.60【解析】【详解】(1)[1]根据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打D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2105.627.610m/s=3.90m/s 20.1D v --=⨯⨯ [2]打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260.37.510m/s=2.64m/s 20.1C v --=⨯⨯ [3]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227.610m/s=1.38m/s 20.1B v -=⨯⨯ (2)[4]根据2x aT ∆=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为 22221.05600.27600.2760m/s 12.60m/s 440.1CE AC x x a T ---===⨯ 二、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9分)13. 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 m/s 的速度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 s ,球又在空中飞行0.3 s 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1 s ,且球被挡出后以10 m/s 速度沿原路弹回,求:(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2)守门员接球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答案】(1)300m/s 2 (2)400m/s 2【解析】【分析】根据足球的初末速度和时间,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求出球的加速度大小.【详解】解:(1)设球被踢出方向为正方向,则罚点球时的速度由v 0=0变到v 1=30 m /s ,用时:t 1=0.1 s 由∆=∆v a t得罚点球时有:221011300 /300/0.1v v a m s m s t --=== (2)接球时速度由v 1变到v 2=−10 m /s ,用时t 2=0.1 s接球时有:2221221030/400/0.1v v a m s m s t ---===- ,即加速度大小为400 m /s 2 14. 屋檐上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m 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所示(g 取10m/s²),不计空气阻力,求:(1)第1滴水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2)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答案】(1)8m/s ;(2)3.2m【解析】【详解】(1)水滴自由落体运动,设相邻两滴水之间时间间隔为Δt ,第2滴、第3滴下落高度分别为2h 、3h ,则有:221(3)2h g t =∆ 、231(2)2h g t =∆ 又 23h h h ∆=-联立各式得:0.2s t ∆=则第1滴水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48m/s v g t =∆=(2)屋檐的高度为:211(4) 3.2m 2h g t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