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滴虫病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急性原虫病。
病理特征:盲肠发炎、溃疡,肝脏表面有特征性坏死灶。
发病动物:多发于火鸡和雏鸡,成年鸡少发。
夏季多发。
生活史组织滴虫以二分裂法繁殖,传播者为异刺线虫。
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2.加强卫生消毒。
3.定期驱除异刺线虫。
4.药物防治:甲硝唑:地美硝唑:洛硝达唑:痢特灵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又称白冠病,是由血孢子虫亚目、住白细胞虫科、住白细胞虫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液细胞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临床特点:消瘦贫血。
发病动物:多发于雏鸡,成年鸡少发。
发病特点:地方性和季节性。
生活史传播媒介:蠓和蚋。
防治:(1)防止库蠓进入鸡舍(2)环境控制(3)驱杀蚊虫。
(4)淘汰病鸡(4)药物防治:磺胺喹恶啉乙胺嘧啶克球粉(5)虫苗预防。
球虫病是由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的各种球虫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发病动物:幼龄动物。
鸡球虫病是由孢子虫纲、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症状:腹泻、便血、消瘦、贫血和生产性能下降发生特点:发病动物:3~6周龄雏鸡,成年鸡。
发病季节:4-9月份。
发病率:高达50%~70%。
生活史单宿主,直接发育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2.药物预防:磺胺喹恶啉百球清3.虫苗预防:(1)强毒活虫苗。
(2)弱毒活虫苗。
弓形虫病,又叫弓浆虫病,是由孢子虫纲、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寄生在猪、牛、羊、犬、猫和人等动物的细胞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
发生特点:猪、人常见。
无季节性。
世界分布。
临床特征(猪):发热、便秘、呼吸困难、皮肤有出血斑点,以及神经症状和母猪流产、死胎。
生活史终末宿主:猫和其他一些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哺乳动物和禽类诊断1.临床诊断:2.实验室诊断:(1)镜检虫体:(2)动物接种:接种小鼠或家兔。
(3)免疫学诊断:染色试验、IHA、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治疗:磺胺嘧啶(SD)::二磷酸氯喹啉:磷酸伯氨喹琳: 预防1.严格猫的管理,猪场严禁养猫。
2.搞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灭鼠。
3.不要饲喂动物的尸体和未煮熟的泔水。
4.及时治疗患病动物,并严格处理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
5.严格肉品检验和处理。
6.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7.接种弓形虫减毒苗。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梨形虫纲、梨形虫目、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寄生在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临床特征: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发生特点:经蜱传播,有地区性和季节性。
生活史终末宿主:蜱(微小牛蜱)。
中间宿主:牛。
.诊断1.临床诊断:2.实验室诊断:(1)镜检虫体:(2)免疫学诊断:补体结合反应、IHA、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治疗:咪唑苯脲:喹啉脲:预防1.购牛:在发病季节勿到有病地区购牛。
2.灭蜱:是预防梨形虫病的关键,牛体灭蜱、环境灭蜱、草场灭蜱。
3.药物预防:发病季节前。
4.虫苗预防:抗巴贝斯虫弱毒虫苗和分泌抗原苗。
牛泰勒虫病是由梨形虫纲、梨形虫目、泰勒科、泰勒属的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寄生在牛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临床特征:高热、体表淋巴结肿大、消瘦和贫血。
发生特点:经蜱传播,有地区性和季节性。
生活史中间宿主为牛,终末宿主为蜱,期间传播,不经卵传播。
环形泰勒虫:璃眼蜱属的蜱(残缘璃眼蜱)。
瑟氏泰勒虫:血蜱属的蜱(长角血蜱)。
诊断1.临床诊断:看是否在疫区,流行病学,什么时候发病,有无蜱存在,什么地方发病,以及症状病状 2.实验室诊断:前期镜检查找虫体和石榴体。
后期采血找配子体防治1.药物防治。
磷酸伯氨喹啉,血虫净,2.积极灭蜱:环境灭蜱 3.虫苗接种。
有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纤毛虫纲、毛口目、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猪的大肠内所引起的原虫病。
临床特征:腹泻、衰弱和消瘦。
发病动物:猪、牛、羊、犬和人发病特点:地区性、季节性、传染源。
生活史:简单。
寄生部位:结肠,直肠和盲肠。
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病学:什么猪,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症状:腹泻,顽固性腹泻,病变:大肠炎 2.实验室诊断:查找病原。
采集粪便检查,或解剖时找肠黏膜,在病变交界处刮取病料,压片镜检预防:猪场应注意卫生和消毒,防止饲料和饮水的污染:粪便生物发酵人员的卫生治疗:甲硝唑土霉素绦虫病学绦虫是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的动物。
雌雄同体分类:圆叶目和假叶目。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动物的小肠或大肠,绦虫蚴可寄生于肌肉、神经、浆膜腔,以及肝、肺等多种组织器官。
头节:吸盘型、吸槽型、吸叶型体壁环肌纵肌斜肌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小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腹泻,消瘦,衰弱,贫血和神经症状。
发病动物:放牧的羔羊和犊牛。
地区性:世界各地。
中国三北等地。
季节性:夏、秋季或秋后。
终末宿主:反刍动物,主要为羔羊和犊牛。
寄生部位:小肠。
中间宿主:地螨流行特点 1.感染来源病畜和带虫者。
粪便含虫卵或孕节。
在潮湿牧地放牧或早晚、阴天或雨后放牧而被感染。
2.传播途径:消化道。
3.易感动物反刍动物:羔羊和犊牛。
.临床诊断:在流行地区,有不科学放牧的病史。
2.实验室诊断: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
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①科学放牧②加强营养③粪便生物热发酵④圈养定期检查和驱虫:绦虫成熟期前驱虫。
春季放牧开始4-5周第一次驱虫,第一次驱虫后2-3周第二次驱虫消灭中间宿主---地螨,1空置两年,2耕作,3喷杀虫剂 2.治疗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硫双二氯、氯硝柳胺鸡赖利绦虫病是由戴文科、赖利属的四角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或有轮赖利绦虫寄生于家鸡和火鸡的小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腹泻,消瘦,衰弱,贫血和生产性能下降。
发病动物:放养的雏鸡。
地区性:世界性分布。
季节性:夏秋季。
四角赖利绦虫寄生部位:家鸡和火鸡小肠后半部。
棘沟赖利绦虫寄生部位:家鸡和火鸡的小肠有轮赖利绦虫寄生部位:鸡的小肠终末宿主四角赖利绦虫:鸡、火鸡、孔雀和鸽。
棘沟赖利绦虫:鸡、火鸡和雉。
有轮赖利绦虫:鸡、火鸡、雉和珠鸡。
寄生部位:小肠。
中间宿主:四角与棘沟赖利绦虫:蚂蚁。
有轮赖利绦虫:蝇类和甲虫。
.流行特点1.感染来源病禽和带虫者。
粪便含虫卵或孕节。
2.传播途径:消化道。
3.易感动物:鸡,雏鸡。
1.临床诊断:鸡只散养、卫生不良或有采食昆虫的病史。
2.实验室诊断: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
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1分群合理2不喂昆虫3粪便处理和卫生消毒4加强营养定期检查和驱虫消灭昆虫。
2.治疗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硫双二氯酚氢溴酸槟榔碱丁锡醇犬复孔绦虫病是由双壳科复孔属的犬复孔绦虫寄生于犬、猫等犬科和猫科动物的小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消化机能障碍,腹泻,消瘦和贫血。
发病动物:犬、猫,偶感染人。
地区性:世界各地。
终末宿主:犬、猫和人等。
寄生部位:小肠。
中间宿主:蚤类和犬毛虱。
临床诊断:根据发病动物,症状,有饲养管理不当或没有驱虫的病史。
.实验室诊断: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
防治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1养犬猫做好圈舍卫生,2做好粪便的处理3做好营养4分群饲养定期检查和驱虫。
消灭中间宿主--跳蚤1%-2%敌百虫洗液,蝇毒灵,倍硫磷,溴氰菊酯外用2.治疗吡喹酮氯硝柳胺盐酸丁奈脒氢溴酸槟榔碱丙硫苯咪唑对症治疗:补能量(10%G注射液,VC)止吐,止泻,抗菌,消炎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是由带科、带属的多头带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动物的脑和脊髓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中枢神经机能严重障碍。
发病动物: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等地区性:全球分布。
中国内蒙古、东北、西北。
终末宿主:犬、狼、狐狸等肉食兽(小肠)。
中间宿主:牛、羊、骆驼等动物(脑和脊髓)。
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末宿主1.感染来源病犬和带虫者。
粪便含虫卵或孕节。
2.传播途径:消化道。
3.易感动物:牛、羊、骆驼等动物。
诊断2.实验室诊断:ELISA。
防治.预防加强犬的管理牛羊屠宰检疫2.治疗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手术疗法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是由带科、带属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营养不良,肌肉水肿,运动障碍,以及贫血,呼吸困难和癫痫等。
发病动物:猪,犬、骆驼、猫和人。
地区性:全球分布。
中国的三北,云南和广西。
部位:猪和人的横纹肌和大脑等处。
终末宿主:人(小肠)。
中间宿主:猪、野猪和人(横纹肌和大脑等处)。
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各一个。
1.感染来源病人和带虫者。
粪便含虫卵或孕节。
2.传播途径:消化道。
3.易感动物:猪、野猪、人等。
1.临床诊断:在流行地区,有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状况病史。
2.实验室诊断:IHA,ELISA,皮内试验,斑点试验。
防治1.预防加强肉品检验个人饮食卫生人群调查,驱绦和粪便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预防2.治疗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猪疥螨病又称猪疥癣病,猪癞,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猪疥螨寄生于猪的皮内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瘙痒,脱毛,皮肤粗糙增厚和渐进性消瘦。
发病动物:猪。
发病特点:秋冬寒冷季节,以及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高的猪场。
部位:猪的表皮层1.感染来源病猪和带虫猪。
2.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1.临床诊断:病史:多发生于秋冬寒冷季节,以及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高的猪场。
临床特征:瘙痒,脱毛、皮肤粗糙增厚和渐进性消瘦。
2.实验室诊断:刮取病健交界处的皮屑,查找到疥螨。
直接检查法:50%甘油,煤油。
沉淀法:10%氢氧化钠液。
漂浮法:60%硫代硫酸钠液。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干燥卫生,定期消毒和杀虫,保持合理密度,引种时严格处理。
定期检查和驱虫:伊维菌素。
全群用药后备母猪:配种前。
公猪:2次/年。
母猪:产前1-2周。
仔猪:转群。
治疗:伊(阿)维菌素多拉菌素1%~3%敌百虫0.05%双甲脒伊维菌素浇泼剂和辛硫磷浇泼剂。
羊硬蜱病是由蜱螨目、硬蜱科的牛蜱属、硬蜱属、扇头蜱属、血蜱属、璃眼蜱属和革蜱属等的硬蜱寄生于羊的体表所引起的以消瘦、贫血等症状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发病动物:羊,牛,犬等。
发病特点:温暖季节,地区性,放牧家畜寄生部位:家畜等的体表(皮薄毛少和不易受搔动处)。
生活史:不完全变态,忍饥力强,更换宿主和蜕皮场所。
羊鼻蝇蛆病又称羊狂蝇蛆病,是由双翅目、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脓性鼻液,呼吸困难,打喷嚏和消瘦。
发病动物:绵羊和山羊。
发病特点:7~9月感染,三北和内蒙。
感染动物:羊。
寄生部位:鼻腔,鼻窦或额窦,甚至颅腔。
生活史:幼虫胎生,完全变态,入土化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