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当抗震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 度的要求;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 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 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 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建筑分类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四个 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
建 筑
乙类
分 类
丙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 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 筑
8度
9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g 0.05 0.10(0.15) 0.20(0.30)
0.40
注: g为重力加速度。
规范规定: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影响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取相应于抗震设防烈 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规定的设计地震动 参数来表征。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 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的基本知识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1.3 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1.4 场地土类别与液化
1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地震动特性包括以下三个
1、地震动幅值特性 如加速度幅值
2、地震动频谱特性 如反应谱、功率谱
3、地震动持时特性
1.2
地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 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 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第一组表示近震中距,而第二、三组 表示较远震中距的影响。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 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规范》规定的设计地震分组共 为三组,其特征周期(s)按下表确定:
设计地震
分组
Ⅰ0
场地类别
Ⅰ1



第一组
0.20
0.25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 抗震次要建筑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甲类
地 震
乙类
作 丙类
用 丁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甲 类
抗 震乙 措类 施丙
类 丁 类
当抗震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 度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