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一谭两美国人建中国“方言地图”,记录正在消逝的方言

谈一谭两美国人建中国“方言地图”,记录正在消逝的方言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多样性,然而,随着政府在学校和公共机构强制推行普通话,方言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

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能准确地讲出祖辈
的老上海话,而这种现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过,这次针对这种现象而“做点什么”的,却是两个美国人。

柯祎蓝(Kellen Parker)和司圆直(Steve Hansen)在2009年开始办一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
方言”的网站“乡音苑”(Phonemica)。

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中文方言的历史发展。

在台湾
之前他住在中国长江流域,那里成了他对中文语言环境最早熟悉的地方;司圆直是中
文语言学博客Sinoglot的共同创办人。

司圆直通晓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语、
韩语和拉脱维亚语。

在北京住了好几年,他凭借个人关系,组织了很多“乡音苑”的采访。

他认为北京人普遍缺少对中国其他方言的意识。

“北京人就像纽约人,”他曾开玩笑地说,“他们觉得他们就是世界中心。

”所以,他们对其他方言都不熟悉。

司圆直说,他们总是把其他地区的人说的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当作“方言”。

“乡音苑”的最大特色是做了一个“方言地图”,即在一张地图上,在特定区域提供一段当地方言的音频。

点击地图上的图标,便可播放收听这段音频,并获取相关信息,
包括讲述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所讲方言的所属片区。

这些音频大多是当地人用方
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时长在5分钟左右。

这个网站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现已有85段录音,话题从年轻人谈论他们最爱的中国明星到祖父辈回忆“文革”时期下乡劳作
的往昔。

来自台湾屏东县的61岁的谢先生就用四县客家话讲述了一个故事。

柯祎蓝说,母语为客家话的人口超过3000万,但说四县方言的人就少得多了,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台湾西北部。

来自湖北房县50岁的宋宏成用房县方言讲了一个故事,房县话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目前有30万人在说着这种方言。

网站是开放式的,正在征集志愿者上传方言音频。

最近一周,网站陆续收到了来自陕西宝鸡、湖南新化和山西高平的几段
录音。

这个网站的原型是由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创建
的语言口音档案(Speech Accent Archive),该档案记录了几百名说英语的人用不同的口音——从布鲁克林人到德裔宾夕法尼亚州人所说的各式口音——朗读同一段英语
文章的情形。

但柯蓝祎和司圆直认为,以“故事团”(Story Corps)的方式将家族故事
记录下来也很有意义。

“故事团”是一个档案库,包含了美国民众口口相传的45000个
故事。

现在“乡音苑”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靠着社交网络的支持,它通过社交网站招募志愿者。

志愿者把征集到的故事分门别类、重新编辑。

司圆直预测,“乡音苑”未来的受访者可能会包括一些从未在中国生活过的移民社群(海外华人)。

事实上,“网站首页那张没有明确标明中国国界的地图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乡音苑‟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人如何说中文的兴趣。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录音条目都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但在未来,司
圆直说,不仅是中国内陆地区,甚至新加坡、蒙古等地的中文使用者也有可能将他们
的故事讲述出来。

据了解,我国也有许多方言相关的网站和论坛,但大多数网站以文字资料为主,
成体系地收集声音文献资料的较少,谈一谭而且多作专业研究之用。

而“乡音苑”更多是在收集普通人的方言故事。

“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在记录中国人在家里说的话。

然后,我们去分析他们的录音,尝试最终建立一个可以被动态展示出来的方言数据库。

”通过要求被访者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柯祎蓝说,“在记录方言的同时,我们也在做亚洲的口述史。

”在每段小故事的录音旁边,“乡音苑”都会附上录音者相关的民族志背景,如
照片、家乡、学历等,这就使得它的界面比大多数专业的学术研究网站更加亲切有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