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岩体原位测试5.1概述岩体原位测试是在现场制备试件模拟工程作用对岩体施加外荷载,进而求取岩体力学参数的试验方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岩体原位测试的最大优点是对岩体扰动小,尽可能地保持了岩体的天然结构和环境状态,使测出的岩体力学参数直观、准确;其缺点是试验设备笨重、操作复杂、工期长、费用高。
岩体原位测试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进行:(1)试验方案制订和试验大纲编写。
(2)试验。
(3)试验资料整理与综合分析。
岩体原位测试的方法种类繁多,主要有变形试验、强度试验及天然应力量测等类型。
5.2岩体变形试验岩体变形参数测试方法有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种。
静力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一定的荷载,并测定其变形;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曲线,计算岩体的变形参数。
据其方法不同,静力法又可分为承压板法、狭缝法、钻孔变形法及水压法等。
动力法是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并测定弹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通过一定的关系式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据弹性波的激发方式不同,又分为声波法和地震法。
5.2.1承压板法承压板法又分为刚性承压板法和揉性承压板法,我国多采用刚性承压板法。
(一)基本原理:刚性承压板法是通过刚性承压板(其弹性模量大于岩体一个数量级以上)对半无限空间岩体表面施加压力并量测各级压力下岩体的变形;按弹性理论公式计算岩体变形参数的方法。
该方法视岩体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二)试件制备与描述1)试件制备: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代表性试验地段和试验点位置,在预定的试验点部位制备试件。
试件制备具体要求如下:(1)试段开挖时,应尽可能减少对岩体的扰动和破坏。
(2)试件受压方向应与建筑物基础的实际受力方向一致。
(3)试件的边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承压板边缘至硐侧壁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1.5倍;②至硐口或掌子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2倍;③至临空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6倍;④两试件边缘间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3倍;⑤试件表面以下3倍承压板直径深度范围内的岩性宜相同。
(4)试件范围内受扰动的岩体应清除干净并凿平整;岩面起伏差不宜大于承压板直径的1%,承压板以外,试验影响范围以内的岩面也应大致平整,无松动岩块和碎石。
(5)试件面积应略大于承压板,其中加压面积不宜小于2500cm2。
(6)试验反力装置部位应能承受足够的反力,在大约30×30cm2范围内大致平整,以便浇注混凝土或安装反力装置。
2)试件地质描述:试件的地质描述是整个试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为试验成果分析整理和指标选择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包括如下内容:(1) 试硐编号、位置、硐底高程、方位、硐深、断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方式及日期等。
(2) 试件编号、层位、尺寸及制备方法等。
(3) 试段开挖方法及出现的岩体变形破坏等情况。
(4) 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矿物成分和风化程度。
(5) 地下水情况。
(6) 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性质、隙宽、延伸性、密度及充填物性质等情况。
(7) 地质描述应提交的图件包括:试段地质素描图、裂隙统计图表及相应的照片,试段地质纵横剖面图,试件地质素描图等。
(三)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1)加压系统(2)传力系统(3)量测系统2)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1)传力系统安装(2)量测系统安装(四) 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2) 加压 (3)重复加压(4)测表调整与调换(5)记录(6)试验设备拆卸(五) 成果整理(1) 参照试验现场点绘的测表压力-变形曲线,检查、核对试验数据,剔除或纠正错误的数据。
(2) 变形值计算(3) 以压力p(MPa)为纵坐标、变形值W(10-4cm)为横坐标,绘制p-W关系曲线。
在曲线上求取某压力下岩体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总变形值。
(4)按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
5.2.2狭缝法狭缝法又称刻槽法。
一般是在巷道或试验平硐底板或侧壁岩面上进行。
狭缝法的优点是设备轻便、安装较简单,对岩体扰动小,能适应于各种方向加压,且适合于各类坚硬完整岩体,是目前工程上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缺点是假定条件与实际岩体有一定的出入,将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且随测量位置不同而异。
(一)基本原理:在岩面上开一狭缝,将液压枕放入,再用水泥砂浆填实;待砂浆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对液压枕加压;利用布置在狭缝中垂线上的测点量测岩体的变形,进而根据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
该方法假定岩体为连续、各向同性、均质的弹性体;狭缝视为半无限平面内的椭圆形(长短轴比视为无限大)孔洞,按平面应力状态下椭圆周边应力与变形的关系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
(二)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试件制备应根据需要和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段,确定试验位置和制备试件。
具体要求如下:(1) 清除掉试件范围内的浮石和松动岩块。
(2) 试件的边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狭缝边缘至洞壁的距离大于1.5l(l为狭缝长度),距洞口和掌子面的距离大于2l,两狭缝间的距离大于3l。
(3)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开凿一条狭缝(或称直槽),切缝方向应与工程受力方向垂直,狭缝尺寸应视液压枕大小而定,一般约60×55×6cm。
2)地质描述内容与要求同承压板法。
(三) 仪器设备及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1)加压系统(2)测量系统2)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1)埋设液压枕(2)测量系统安装(四) 试验步骤(1)准备工作(2)加压(3)重复加压(4)测表调整与调换(5)试验设备拆卸(五) 成果整理(1)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校对。
同承压板法。
(2)变形值计算。
同承压板法。
(3)绘制压力-变形曲线。
同承压板法。
(4)按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
5.2.3钻孔变形法(一) 基本原理钻孔变形法是利用钻孔膨胀计或压力计,对孔壁施加径向水压力(图5-8),测记各级压力下的钻孔径向变形(U)。
与承压板法相比较,钻孔变形法的优点是:①对岩体扰动小。
②可以在地下水位以下和较深的部位进行。
③试验方向基本不受限制,且试验压力可以达到很大。
④在一次试验中可以同时量测几个不同方向的变形,便于研究岩体的各向异性。
其主要缺点是试验涉及的岩体体积较小。
该方法较适合于软岩或半坚硬岩体。
(二)试验孔施工及地质描述(1)试验孔施工试验孔应使用金刚石钻头钻进。
钻孔深度可视工程需要及岩体条件而定,孔径需略大于测量压力计或膨胀计直径,且孔壁光滑平直。
在受压范围内,岩性不应有突变或大的构造不连续,4d范围内的岩性应相同;加压段边缘距孔口不小于1倍加压段长,距孔底不小于0.5倍加压段长,两试点之间距离不小于1倍加压段长。
(2) 地质描述内容包括:①钻孔及试段编号、开孔高程、孔底高程、孔深孔径及日期等情况。
②岩石名称、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风化程度。
③钻孔岩心RQD值、地下水位及岩层透水性情况。
④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性质、隙宽与充填物性质等。
⑤应提交的图件包括:钻孔平面布置图及柱状图。
(三) 仪器设备(1)旋转式钻机一台,包括起吊设备、足够长度的钻杆及金刚石钻头、扫孔器和花杆等。
(2)水泵1~2台,离心式或往复式,最高扬程应相当于试验最高压力水头的1.3~1.5倍。
(3) 钻孔压力计或钻孔膨胀计。
(四) 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
(2) 将组装后的测量探头放入孔内预定深度,经定向后立即施加0 5MPa的压力,探头即自行固定,读取初始读数。
(3) 加压。
(4) 每一循环过程中,一般卸压至初始压力。
最后一次循环在卸至初始压力后,应进行稳定值读数,然后将压力卸至零并保持一段时间,再移动探头。
(5) 试验结束后,应取出探头,对橡皮囊上的压痕进行描述,以确定孔壁岩块掉落与开裂现象和方向。
(6) 试验过程中,如压力突然下降,应及时取出探头,检查橡皮囊是否破裂,若已破裂需更换后再进行试验。
5.3 岩体强度试验原位岩体强度试验主要有直剪试验、单轴和三轴抗压试验等。
5.3.1直剪试验(一) 基本原理与方法岩体原位直剪试验是岩体力学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岩体本身、岩体沿结构面及岩体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三种。
每种试验又可细分为抗剪断试验、摩擦试验及抗切试验。
抗剪断试验是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某一剪切面剪切破坏的试验,所求得的强度为试体沿该剪切面的抗剪断强度;摩擦试验是试件剪断后沿剪切面继续剪切的试验,所求得的强度为试件沿该剪切面的残余剪切强度;抗切试验是法向应力为零时试件沿某一剪切面破坏的试验。
(二)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试件制备。
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切割出方柱形试件,要求如下:①同一组试件的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且尽可能不受开挖的扰动;每组试件宜不少于5块;每块试件面积不小于2500cm2,最小边长不小于50cm,高度为最小边长的1/2,试件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最小边长的1.5倍。
②试件各面需凿平整;对裂隙岩体、软弱岩体或结构面试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保护罩,罩底预留0.5~2cm的剪切缝。
③对斜推法试件,在施加剪应力的一面应用混凝土浇注成斜面,也可在试件受剪力面放置一块夹角约15°的楔形钢垫板。
(2)地质描述。
内容与要求如下:①试验及开挖、试件制备的方法及其情况。
②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矿物成分。
③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宽度、延伸性、密度及充填物性质等。
④试验段岩体风化程度及地下水情况。
⑤应提交的图件为试验地段工程地质图及试体展示图、照片等。
(三)仪器设备及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1)加压系统。
(2)传力系统。
(3)量测系统。
2)仪器设备安装调试(1)法向荷载系统安装。
(2)剪切荷载系统安装。
(3)量测系统安装。
(四)试验步骤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并经一定时间的养护后可开始试验,其步骤如下:(1)施加法向荷载。
(2)施加剪切荷载。
(3)拆除设备及描述试件破坏情况。
(4)重复试验。
(五) 成果整理(1) 按公式计算各级荷载作用下剪切面上的应力。
(2) 绘制各法向应力下的剪应力(τ)与剪位移。
根据曲线特征,确定岩体的比例极限、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及残余强度等数值。
(3) 绘制法向应力与比例极限、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及残余强度关系曲线,并按库仑表达式确定相应的c、υ值。
5.3.2三轴试验(一) 基本原理原位岩体三轴试验一般是在平硐中进行的,即在平硐中加工试件,并施加三向压力,然后根据莫尔理论求岩体的抗压强度及E0、μ等参数。
试验又分为等围压(σ1>σ2=σ3)三轴试验和真三轴(σ1>σ2>σ3)试验两种。
(二) 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 试件制备。
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切割出立方体或方柱形试件,一面与岩体相连,件的最小边长应不小于30cm,每组5块。
同一组试件的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且尽可能不受开挖扰动。
(三) 仪器设备与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1) 加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