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


A
A
A
B
B
B
c
c
2、急性硬膜下血肿
桥 静 脉 或 静 脉 窦 损伤 所
致。 血 肿 位 于 硬 脑 膜 —— 蛛
网膜之间。
CT 表现:颅板下新月形 高密度影,占位效应轻。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
3、脑内血肿 CT表现:脑实质内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高密度影,伴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适应症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 脑内炎性病变 脑寄生虫病

颅 底 3D 重 建
矢状位 重建
CT血管造影
Angiography,CTA)

(CT
CTA是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软件技术。特别是80年代末期,随 着螺旋CT技术的开发,3D-CT接近了DSA的 水平。
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戴帽”现象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梗阻性 脑积水
常见颅内肿瘤MRI表现
胶质瘤
胶质瘤
胶 质 瘤
脑膜瘤
脑膜瘤
垂 体 腺 瘤
垂体腺瘤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与CT有关的重要术语、概念及应 用技术
分辨率 CT值 窗技术 部分容积效应 伪迹

CT值



CT值(或称Housfield unit,Hu值或CT Number) 是CT图像专用密度计算单位,它用以区分组织 间的密度差 CT值并非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组织之间进行比 较的相对值,实际上是组织对X线的吸收值 人体内因水的含量最高,故以水的吸收系数μ 为0,其他组织与其对比各有不同的值,但因真 正组织的值差别不大,为了容易区分,亨氏将 骨和气体之间的差别扩大到2000等份,即+ 1000~-1000
窗技术




主要用来观察和测定感兴趣区CT值的改变 通常观察图像密度差是通过其亮度(或称灰阶) 加以区别的,而人的视觉亮度(或灰阶)差约 为16~24个等级 窗技术即是在灰阶范围内对某一感兴趣区进行 观察所限定的特定范围 常以感兴趣区内脑组织的平均CT值作为中心 (window level,WL),即窗位;以其相近组织 的上、下CT值范围作为宽度,即窗宽(window width,WW)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 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 后角、外侧裂池。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豆状核:苍白球(内)、
5cm
壳核(外)
侧脑室体部

基底节、丘脑为穿支动脉供血,产 生的梗死灶较小,直徑 10~15mm ,称 之为腔隙性脑梗死。 MRI 诊断脑梗死优于 CT 。发现病变
早,病变多。
发病6小时
同一病人,发病8天
超急性脑梗死
DWI
2hr
水抑制
(三) 肿瘤
脑膜瘤
脑 膜 瘤
垂体腺瘤
MRI
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
冠状面CT示意图
第一层蝶骨小翼层面
第二层鞍前层面
第三层蝶鞍层面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颅底孔道CT解剖
(三) 正常颅内生理钙化
尾状核、豆状核、松果体、僵联合、 大脑镰、脉络膜丛、齿状核。
尾状核钙化
4、脑挫裂伤
脑外伤 —— 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 多发小出血灶。 CT表现:斑片状低密度影中,有散在斑
点状高密度灶。病变广泛有占位效应。
5、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出血CT表现:脑室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影, 量多者呈高密度铸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脑沟、脑裂、脑池内
高密度影,量多者呈脑池铸型。
1 、颅骨平片:简单、经济。 用于:骨折、颅骨 疾病。
正常头颅正侧位片
头颅侧位X线平片
头颅正位X线平片
颅骨骨折
颅骨转移瘤
2 、脑血管造影:DSA 颈内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3 、CT: 颅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 颅内肿瘤、 感染炎症、 先天发育异常。
4 、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 MRA。
特殊部位血肿
基底节血肿
脑室内 血肿
颅 后 窝 血 肿
6、骨折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
A
A
B
B
7、颅内积气和异物

开放性脑损伤
左额骨粉碎性 骨折,硬膜下 积血、积气。
(二) 脑血管疾病
1、 脑出血 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 血液病。
脑出血
高血压为例,由于 脑动脉硬化,血压升 高,小动脉破裂。 常发生部位为基底 节、丘脑。可破入侧 脑室、蛛网膜下腔。 分急性期、吸收期、 囊变期。
急性期(1W、血肿、水肿、占位):
CT表现:

脑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 基底节区血肿呈肾形。 可破入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水肿:2天——2周——1月
占位效应。
2 、脑梗死
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
常为动脉硬化引起。 CT表现:

24小时内 (一)。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影,呈扇形、同时累及白 质和皮质,与闭塞血管供应区一致。 占位效应轻。
颅脑影像学检查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 针灸康复科 朱先明
科室QQ群号:321887815



课件共享 文件传输 心情交流 工作感悟 意见建议
一 检查方法:
1 颅骨平片:骨折、颅骨疾病。 2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3 CT:外伤、急性脑出血。 颅骨和钙化性病变。 4 MRI:多方位成像、颅底病变、MRA。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CT成像技术,是将传统的X线摄影原理与 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CT与传统X线摄影的相同之处均是利用X 线穿透人体,通过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 (或称衰减)差异,导致透过的X线强度 产生差异

CT图像显示、记录与储藏


经计算机处理后的数字化信息,再经数模 转换器按照矩阵方式打印出来,可具体反 映组织内不同部位的X线量(或衰减值), 并以CT值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电视监视器显像,按照光学系统方式 将图像记录到胶片上,即为临床最常应用 的CT图片
无辐射 无骨伪迹 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 多方向扫描

磁共振成像中的特殊现象
流空效应 化学位移 磁敏感效应

MR T1WI
MR T2WI
头颅冠状位正常MR T1WI
头颅矢状位正常 MR T1WI
脑 部 正 常 M R A 表 现
MRI 冠 状 位
MRI 矢 状 位
MRI轴 面 T2W1
豆状核钙化
大脑镰钙化
缰联合
松果体钙化
脉络膜丛钙化
齿状核钙化
三、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平扫表现: 1、直接征象: (1)高密度影:血肿、脑膜瘤。 (2)低密度影:梗塞灶、水肿。 (3)等密度影:部份硬膜下血肿。 (4)混杂密度影:胶质瘤。

左侧丘脑出血 破入左侧脑室 出血区呈高密 度灶

多发脑脓肿 右额叶、右枕区见 类圆形低密度灶
窗技术举例
部分容积效应

CT扫描的层面有一定的厚度,如果这个厚 度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密度组织所构 成时,CT图像所测得的CT值就不能反映其 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
伪迹


头部运动 颅内异物 颅骨和钙化 CT机本身故障
检查前准备

平扫:一般不需作特殊准备,对于婴幼儿 或不配合患者,酌情给予镇静剂 增强扫描:检查前应禁食4小时,以防止造 影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右额区 脑膜瘤 右侧侧 脑室受 压移位

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破坏
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增生
三 常见病CT表现
(一) 颅脑外伤 包括:头皮软组织损伤 颅骨损伤 颅内组织损伤
1、硬膜外血肿 脑膜血管损伤 所致。 血肿位于硬脑 膜——颅板之间 CT 表 现: 颅板 下梭形高密度影, 可伴有颅骨骨折。 占位效应轻。
6cm
正常CT表现
颅 底 层 面
蝶 鞍 层 面

鞍 上 池 层 面
三 脑 室 下 部 层 面
三 脑 室 上 部 层 面
侧 脑 室 体 部 层 面
侧 脑 室 顶 部 层 面
大 脑 皮 质 下 部 层 面
大 脑 皮 质 上 部 层 面
•左颞叶脑梗塞 左颞叶见扇形密度均 匀减低区,左侧脑室受 压变扁
等密度 右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灰质密度相等, 右侧脑沟消失,侧脑室变窄。

右顶叶胶 质瘤并出 血 右顶叶不规 则混杂密 度灶, 周围有指套 状低密度 水肿

2、间接征象:
(1)病灶周围水肿:肿瘤周围、血肿周围。 (2)脑池、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 向健侧移位(占位); 或脑室萎缩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 位(陈旧性病变)。 (3)骨质改变: A、颅骨增生、破坏:脑膜瘤。 B、蝶鞍扩大:垂体瘤。 C、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系统肿瘤鉴别诊断和术前检查指导手 术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三维 重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