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公转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公转精讲课件


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 间-日出时间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原生态图
►信息升华 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 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右图: (1)α =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
(2)β=90°-α=南北极圈纬度数。
(3)μ 的大小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其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 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也可能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与 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 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原生态图
►信息升华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日出以后 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 减小,其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 大的太阳高度。 1.图示正午太阳高度。
学以致用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 ( 北京时间 ) 。 据此完成 (1)~(2)题。 时间 地点 ① ② ③ 当日 日出 9:00 7:19 5:40 日落 23:00 18:41 18:48 次日 日出 8:58 7:20 5:39 日落 23:02 18:40 18:49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 出现五带。
学以致用 (2012· 上海卷 ) 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 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 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形移动轨迹。 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 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逐日_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
解析:(1) 6月22 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点 (160°W) 北回归线上 时,即为12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6月23日6:24,20°E 的地方时为0时,即为新的一天,与北京日期相同,所以与北京 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东2区到东12区。
(2)此题难度较大。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 迹为顺时针,即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的过程,再结合地球 自转方向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西略偏南方向 移动;到达B点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绕地球运动两周,即可知用 时为48小时;在两天期间,逐渐靠近远日点(7月初),则可知
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增大,角速度逐渐减小,地球上出 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缩小,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答案:(1)6:24 6月23日 (2)西略偏南 48 增大 东2 减小 缩小 增大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 2.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 影响。
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若没有太阳直射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
)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解析:第 (1) 题,利用表中日落与日出时间求差就可分别算出 三地同一日的昼长,然后算出夜长(为省时间该题可以大致估 算昼长和夜长),再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 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第(2)题,若③地为 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为13小时8分,次日昼长为13小时10 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 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答案:(1)B (2)C
(1)6 月 22 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点时,北京 (116°E) 的地方时
是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
范围是从________区到东12区。 (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 点时,用时 ________ 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 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计算 ►原生态图
►信息升华 晨昏线把与之相交的纬线分成两段,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 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 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北半球 赤道 昼夜等长 南半球
夏半年 春秋分 冬半年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 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特别提醒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 日这一天昼最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 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 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 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 大。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