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澜沧江:一条蕴藏巨大水能资源的河流

澜沧江:一条蕴藏巨大水能资源的河流

澜沧江:一条蕴藏巨大水能资源的河流与黄河长江相比,澜沧江似乎离我们有点远,因此有了神秘的色彩;因为她独特的东南亚热带气息和少数民族风情,因此便有了难以言说的美丽。

她,流经中国唯一拥有热带雨林保护区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澜沧江,来自傣语。

古时傣族称澜沧江为“南兰章”意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通过飞机的舷窗,俯视澜沧江,没有人不会为她的美丽而惊艳:在南国满目起伏的苍翠中,她曳一袭黄色的飘带蜿蜒向前。

翠绿与明黄,鲜艳的颜色比对,恰如少数民族那艳丽的服饰。

贫瘠的土地丰富的水力神秘属于热带雨林。

当我们辗转来到她的中上游时,看到的是同金沙江等别无二致的河流:泥黄色的江水深切于横断山脉的褶皱中,两岸既深且陡,成典型V 字。

显然,澜沧江不只有一面。

除了最后那抹神秘而迷人的热带风情,更多的却是峻急和蛮荒。

两种景象,两个世界。

生活在澜沧江不同河段的人民,也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西双版纳在傣语中又称为“勐巴拉娜西” ,意即“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

的确,更缓的山地和潮湿的气候,给傣族人民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

各种热带水果和植物,让他们衣食无忧。

当飞机快到景洪时,我们甚至惊奇地从空中看到片片别墅式的乡村。

然而,热带风情和富庶景象转瞬即逝。

从思茅以上,澜沧江流域变得山高坡陡,气候也更干热。

重重大山之间,我们看到的便只有贫瘠和闭塞。

我们花了一天时间,从昆明来到小湾工地。

一路上,丰田越野车在峡谷山腰上盘行,穿云钻雾。

从大理到小湾所在的南涧县城再到工地,短短百数公里的距离,却走了足足个小时。

要不是因为修建小湾水电站,建设者修筑了道路,这条路可能要走上两三天。

澜沧江中游深切的河谷高达数百米至上千米;河谷两岸则陡至60 度左右,甚至七八十度。

两岸坡地上零星地坐落着一些村庄,被云雾缭绕着。

大山里基本不可能有水田,当地农民只能见缝插针,在稍为平缓一些的地方种些玉米、茶树谋生度日。

站在澜沧江右岸小湾建管局的楼上,澜沧江深不可见,河谷对面的彝族村庄却在咫尺之间,鸡犬之声可闻。

别看直线距离短,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有的要走上一天时间,到河对岸更加困难。

”建管局的同志告诉我们。

当地群众有一个常用语“两头黑” ,意即出门走亲访友或者赶集,要黑早就出门,天黑才能回家。

交通的极度不便带来的是极度的闭塞,极度闭塞带来的又是极端的贫穷和落后。

当地政府官员告诉我们,很多人从来没走出过大山,没去过乡镇和县城。

在水电站建设之前,很多村民不知电为何物。

作为云南省最贫困的地方,文盲和家徒四壁者比比皆是。

然而,正是在这如此荒凉和峻僻之地,上天却安排了座水能富矿。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澜沧江,在中国境内全长2160千米,平均每秒2170 立方米的巨大水量,竟有4583 米的落差。

这绝对是一条水电人“人见人爱”的江中尤物” 。

根据勘测和规划,在云南境内澜沧江干流,规划15 个梯级电站进行开发,总装机容量约2500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00 亿千瓦时。

这一数字,超过了三峡工程。

目前,已建成的漫湾水电站一二期(共155万千瓦)、大朝山水电站(135万千瓦),正在建设小湾水电站(420 万千瓦)和景洪水电站(175 万千瓦)。

而其他水电站开发的前期筹备工作,也在抓紧进行。

无疑,这是一条水电巨龙。

巨量的电能除了用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外,还将通过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送往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这将相当于可以少建几十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

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的专家算了笔账: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385 亿吨标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74 亿吨。

”也许有一天,无论是当地人民,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你我,享受着绿色能源的我们,都将拜澜沧江等江河所赐。

澜沧江水电移民:充满人性关怀的系统工程从螳螂川到澜沧江,从石龙坝到“两库八级”中国水电建设用近100 年的时间逐渐逼近了世界水电技术的巅峰。

另一方面,水电开发与征地移民总是相伴而生,建设所涉及的移民数量、迁移难度也世所仅见。

在与移民的接触中,他们并不掩饰,很多人还无法忘记过去的生活,甚至对突如其来的大坝至今还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生活。

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流域面积9.1 万平方公里,河谷深狭,地形陡峻,自青藏高原进入云南境内后在横断山脉中跌宕而下。

流域内20 多个风情各异的少数民族成为点缀在大江两岸的颗颗宝石,共涉及7个州市35个县,人口1225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

流域梯级电站多处于深山峡谷地区,自然环境及对外交通、通讯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

澜沧江水电开发涉及移民总数达14 万人左右,其中小湾、景洪、糯扎渡等3 个项目移民人数就接近10万人。

能不能真正做好移民工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甚至决定着项目的成败。

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里散落着很多风情独特的少数民族村寨,但是,在美丽的外表下,却有不少是当地政府扶持的贫困村。

水电移民的新身份使他们的是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景洪电站曼咪寨移民新村搬迁前村里没有路,没有电,也不通电话,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村民住房住均为旧式木结构的竹楼,生活用水靠人挑,村里的小学校舍仅有砖墙石棉瓦房一间约20 多平米。

移民安置工程实施后、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现已建成对外公路17.28 公里,简易码头一个,实现了水路和陆路两种运输方式。

已建成民房35 户并入住,房屋均为具有布朗风格的傣楼,户均面积约160平方米。

为小学建成砖瓦房5 间,总面积达230平方米。

居民家家都喝上了自来水,装上了电灯、电话,看了电视,部分家庭拥有了手机。

搬迁后的移民新村旧貌换新颜。

小湾水电站国家原审定投资25.9 亿元,概算调整后将达57 亿,增加了31 亿元,其中农村移民人均投资提高到8.61万元。

公司建设项目征地移民补偿水平在全国同类工程中居于前列。

巨额移民资金的投入,使广大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在小湾东镇三家村村口,我们遇到刚刚赶着十几头黑山羊回来的彝族村民施二从。

据他说,搬迁前一家的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和放养山羊,而且交通极其不便,要背着东西走3 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坐上车去集市。

现在,家里添置了摩托车,顺着电站修建的公路2 个小时就能到达。

明年,他还准备再种植一些果木林多条挣钱的渠道。

小湾东镇原名新民乡,山高地薄、产业单一、封闭落后,直是南涧县有名的贫困乡。

小湾水电工程开工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传统农副业的发展,并积极培育修理、加工、运输、餐饮、服务和劳动力输出等新兴产业,全镇个体工商户业税收比电站建设前翻了5 番。

电站建设每年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岗位近3000 个,传统的山区农业乡转变成了电站后勤服务基地。

如今,小湾东镇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南涧八个乡镇的首富。

隔江相望的凤庆县小湾镇同样收益颇丰,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四年翻了一番多。

不走进崇山峻岭,难以体会刀耕火种的艰辛。

在数千公里的行程中,我们看到过远方荒凉的山上烧荒伐木,看到过散落在大山深处的竹棚民居,看到过路边背着竹篓行走的少数民族群众匆匆的脚步和清澈的眼神。

要真正做好水电移民工作,需要开展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入百家门、吃百家饭,急移民之所急,想移民之所想,澜沧江水电建设者实实在在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以真诚的实际行动感动了移民。

在小湾,一座电站让原本陌生的人们走到了一起,水电开发建设者和移民群众亲如一家人。

站在漫湾电站大坝上,看到远处山腰的移民村庄炊烟袅袅,白墙缅瓦在绿色环抱中静谧安详。

“建一座电站,播一方文明, 卞一方经济,促一方和谐”座座移民新村出现在绿野之中,一幢幢新房伴着移民的笑声在澜沧江畔回荡。

澜沧江,这里曾是百万大象繁衍生息的故乡,这是一条风情万种让人沉醉的河流。

不久的将来,一座座承载梦想的大坝将如卧龙般雄踞在澜沧江翠绿的峡谷中,吞吐着红色的激流奔向蓝色海洋。

“潜龙在湃云南能源格局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而刀耕火种的生活也将因此改变。

澜沧江水电开发:一张高分答卷即使增加较大投入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宁可放弃一些库容量也要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前段时间,在中国水电开发中难得一见的冃尽。

加一减之间,折射出的是澜沧江水电幵发者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他们与时俱进的科学开发理念。

有了先进的意识和理念,就难怪澜沧江的水电开发,如此绿意盎然。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筹建的项目上,如何“保护水温”也进入建设者的视野。

分层取水的设计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如果再计入水电工程巨大的人文附加值,澜沧江开发的环保数学题,无疑会是罕见的高分数。

建设者先进而强大的绿色算术让人惊羡。

优秀的答卷源自建设者对澜沧江的尊重和热爱,是开发者对澜沧江真诚的回馈。

建设者正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把澜沧江作为自己的“母亲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能源因河流而澎湃,河流因工程而美丽。

这是水电人对未来的宣誓,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祝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