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 ppt课件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 ppt课件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 ppt课件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主张:“生理是犯罪心理的基础”,一个人
犯罪是由于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 素决定的。 这一学派是以龙勃罗梭的人类学理论为先导。 “天生犯罪人” 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也属于偶然
20世纪后,形成了犯罪生物学派(biological school in criminology)
主要观点
1.犯罪行为是习得的 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过程习得的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团体内
习得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观察学习
家庭 副文化群的影响 符号示范
他认为早老性痴呆型犯罪的倾向最大,感性需 要旺盛,意志不坚定,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 物欲影响而犯罪。(盗窃、诈骗、暴力犯罪)
性格急躁型大多是偶发犯,暴力犯罪为多,欺 诈其次,易悔恨犯罪,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胡顿(Hooton),认为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 缺陷,且大多来自遗传。
谢尔顿(Sheldon),少年犯中,中胚叶型多 余内胚叶型,外胚叶型很少。
二、精于人格显著偏离常态,因而使自
己感到烦恼,也引起社会麻烦。 主要特征;在感情、意志、欲求等方面表现异
于常人而显著偏畸。
(二)低能说
美国学者 Goddard提出 1912年他用智力测验对新泽西州的少年院的少
年进行测量,发现其中28~89%是低能者。
2.染色体异常说
XYY和XXY 1960s,有人发现暴力行为与XYY性染色体有
关。
一般认为,XYY型人,特点是身体高大,攻击 性强,易冲动,不能自制,初犯时间早。这种 人的犯罪比例是一般人的6倍。
XXY型的人,智力低劣,易受暗示,顺从被动, 犯罪的比例约为一般人的4倍。
(三)内分泌失调说 (四)物质代谢异常说
“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 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构,而是它的动机。”
无意识罪恶感
幼年期做过违禁之事:偷盗、欺骗、纵火 这类罪犯可称为——罪恶感所致的犯罪分子
(二)新精神分析学的观点
情绪障碍犯罪说
少年正常的欲求、欲望和冲突的现实受到妨碍 时,就会产生长期的、深刻的情绪不正常问题, 这就是情绪障碍。
现代生物学派的原因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型说
全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 以人的生理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
又被称为新龙勃罗梭主义学派或犯罪人类学派
德国精神病学家 克雷奇默尔 Kretschmer A 瘦长型(虚弱型) A、B属于 早老性痴呆型 B 斗士型(健壮型) C 矮胖型(肥胖型) C属于性格急躁型
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安全感(安全欲求) 新的社会经验及冒险行为(对新经验的欲求) 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和自由的欲求) 占有财产的欲求
四、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一)犯罪模仿论 塔尔德
(二) 不同接触论 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1883~1950)
三、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观点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自我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无意识的部分 超我:自我典范和良心
无意识罪恶感
“一个人虽然已经把恶念压抑到潜意识之内, 自以为不再有这些恶念而深感欣慰,但是,他 虽然看不出这个罪恶的基础,却仍不免有罪恶 之感。”
(二)遗传说
遗传说认为,一个人犯罪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故又称作犯罪遗传决定论学派。
1.双生子说(twin theory) 德国精神病学家朗格(lange)于1929年首先
进行了双生子研究。 他获得30对双生子资料,其中13对是同卵,
17对是异卵。 前者犯罪一致率76.92%,后者仅为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