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在建筑之武汉建筑摘要:习惯了喧嚣的城市,习惯了奔波忙碌,习惯了行色匆匆。
或许我们需要将脚步暂时停下,重拾渐渐遥远的宁静,在武汉这个美丽的城市细细游览,你会发现一个与你每天所见的不一样的城市……关键词:武汉古建筑建筑历史寻觅楚汉建筑古建筑,一个城市沧桑的见证、文化的荟萃。
它将历史,科学,艺术完美融为了一体。
来到武汉,又怎能不在武汉的古建筑中去体会一下其中的浓厚的文化气息?黄鹤楼——天下第一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之顶。
原建于武昌黄鹤矶头,被赞为“千古名胜, 天下绝景”, 与岳阳楼、藤王阁并称江南三大楼。
浩浩长江与汉水在此汇合,隔江与龟山对望。
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个传说,有一位名叫费韦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了开篇的千古流传的名作,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晴川阁——楚国晴川第一楼又名南楼,白云阁。
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功矶山上依山面水,景观奇特,与黄鹤楼隔岸相对。
各领风骚。
始建于晋,明崇祯九年重建。
阁名取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原楼毁于风灾,明清两代多次重建。
现为1983年所建。
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
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
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登阁凭栏,400年前的武汉三镇风貌与现代江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的在此交融。
归元寺位于汉阳翠微横路西端,殿阁巍峨,林木葱郁,始建于清顺治。
归元寺以弘扬佛法闻名于世,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并具有园林特色而声震佛门。
寺庙由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体建筑组成。
藏经阁存有贝叶真经、象牙、玉石雕和铜铸造像等珍贵文物。
罗汉堂内有五百罗汉,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些罗汉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归元寺开山祖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祖籍浙江。
他们游方到汉阳兴国寺研究藏经,同时行医,行善三载。
汉阳富商孙耀光、戴天成等人深受感动,故此民间出钱修建归元禅寺。
“归元”二字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
“禅”是“思维”、“静虑”、“弃恶”等意,禅宗是佛教大乘教与儒学相结合的派别之一。
数罗汉:“数罗汉”是人们游罗汉堂的趣事。
据说我们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顺下数完自己的现有的年龄,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
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宝通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
南宋端年年间,由随州大洪山迁此。
原名“崇宁万寿禅寺”,至明成化二十年易名为“宝通禅寺”,为湖北名刹,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所重建,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
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禅堂,宋铸铁钟,明雕狮等。
山上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华严洞,辉映于苍松翠梢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典雅。
长春观武汉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
位于武昌大东门,蛇山尾部双峰山麓,创建于元代,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
现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
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中为五重大殿,现存四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四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为纪念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成知音而建。
琴台始建于北宋,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所题。
后来屡毁屡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重建。
现在的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主体殿堂前的汉白玉方型石台相传就是伯牙抚琴处,园内布局精巧,三面环水,遥对龟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传说伯牙知道子期逝世。
边弹边唱"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歌毕,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
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
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
新建编钟陈列馆已于1999年2月对外开放。
是我国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
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
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崛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的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
还有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青铜尊盘,鹿角立鹤,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铜鼓,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叛变。
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现旧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为纪念馆。
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
二楼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
一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
江汉路——建筑博物馆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难怪人们都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近代武汉标志性的建筑——江汉关矗立路口。
它高46米,1924年建成,文艺复兴式风格,凝重庄严,它楼顶敲响的钟声曾随风飘荡三镇夜空达半世纪之久。
日清洋行和日信洋行与江汉关隔街相望,文艺复兴式风格。
日清洋行大楼建于1913年,拐角处角塔为拜占庭风格。
日信洋行则壁柱分格、线条丰富。
信步向前,是永利银行(现为民生银行),它建于1946年,是武汉解放前最后一栋大型现代派建筑。
对面的台湾银行则交融东西古典主义,由武汉第一个房屋设计所景明洋行设计,解放前最大的建筑商汉协盛营造。
楼顶两侧各有四个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仪的大雕塑,风姿绰约。
分别建成于1935、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
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
前者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高楼之最。
穿过中山大道,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扰守江汉路与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
大清银行大楼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气宇轩昂,古典风格突出。
再往前走,国货公司大楼(今璇宫饭店、中心百货)一派欧陆风格。
它1928年开工,造型奇特,呈L型。
江汉路上共有13栋列为历史优秀建筑,其中省级1座、市一级6座、市二级6座。
值得一游。
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然而让武汉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武汉在历史上曾经是楚国的要地。
因此,现、当代举凡涉及文化渊源时,人们就一定会津津乐道“楚文化”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人热情浪漫的性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都对今天追求成为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武汉,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以笔者之愚见, 在武汉的建筑风格上,却很少体现出楚人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
我们很少看到先民“拜日、祭火、尊凤”的遗迹。
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楚之后裔的遗憾,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二、寻觅“汉派建筑”特征建筑形态的生成是以地域的交通、气候、文化、习俗等为背景的。
如果存在“汉派建筑”的话,那必然也是这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记得建国初期,沿河一带尚存有大量一、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多以小青瓦或机瓦为屋面。
在屋顶上常设有一出入洞口,人们可以从那里爬到由杉木搭建的小露台上。
其看似简陋却很适用,炎夏纳凉、冬季晒物、或养花植草、或童儿嬉戏,那确实是一片贴近自然的小天地。
笔者以为,这可能就是由市民们创造出来的“汉派建筑”之雏型。
在以后一些里弄住宅中,许多都保留有这种露台的形式,不过已改用钢骨水泥建造了。
这种露台适应了该地域的气候特点,确是武汉炎夏夜晚纳凉的最佳场所。
可以说,露台形式是“汉派建筑”的一个特征。
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的增长,大量多层单元式住宅出现,私家露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台和平屋顶。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平屋顶实际成为公用的露台,它曾经为住户提供很多方便,是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虽然现在空调已大量进入家庭,夏季露天纳凉的意义已渐消失,但从充分开拓城市绿化,为高楼层的住户提供活动休闲空间来看,无疑还是十分符合国情的。
从露台的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地域的建筑也应与时俱进,从而形成适应于本地域的建筑形态。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在旧城改造中掀起了一股“平改坡”的热潮,武汉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