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含义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这个目标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只有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存在于群体之中,没有群体利益,个体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群体成员间有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爱好,或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情感等而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信息、建立友谊、取长补短。
群体的这一特性,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二、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1.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务分配清晰的群体。
正式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①命令型群体是指直接对某主管负责、向某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同其主管之间构成的群体。
②任务型群体是指为完成某项指定任务或项目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从个性需求方面来看,非正式群体有如下特征:有达到—致认同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满足,而且在群体行为关系中相对较少的约束和指令使得成员更能按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由发挥;成员间多以自愿交往而非强制性交往的方式,形成较小心理压力的沟通关系;群体中因淡化等级差别及制度化的行为模式而形成更多默认的、相对于正式群体更灵活的关系结构和群体规范。
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①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
②友谊型群体是指那些因为兴趣、观点等相同或相近而走到一起的人。
2.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1)松散群体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群体成员只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但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联合群体处于群体发展水平中的中间层次,常常由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而成。
(3)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集体。
集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存在不仅对其成员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和人类都有意义。
集体的目的与社会要求的根本利益一致,对社会和人类都有积极、有益的作用。
3.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意义。
车间相对于工厂是小群体、相对于班组是大群体。
一般来说,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
4.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1)假设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即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客观上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5.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或示范群体。
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规范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南,成为人们努力追求达到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
(2)一般群体是指那些大量存在于社会的、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揩模的普通群体。
6.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开放型群体的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的权利与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内部联系相对松散。
(1)封闭型群体的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权利与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格。
一般来说,封闭型群体思想相对保守,对外界新事物接受较慢,有时甚至有抵触情绪;而开放型群体吸收新思想和新人才较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不适于完成长期任务。
三、群体的作用1.完成俎织任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这是群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
每个群体都承担着组织所分配的任务,管理者要通过宣传、鼓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把群体所有成员有效组织起来,使大家通力合作,形成一种新的合力。
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可以满足其成员安全感的需求,个人在群体中可以避免孤独感和恐惧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群体是成员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个窗口。
在群体里,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互通信息,交换情报,与各方面保持联系。
4.协调人际关系群体就可以根据这些隔阂和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既能进行各种信息沟通,也能促进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成员相互了解,协调各成员的关系。
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群体是成员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利环境。
一方面,通过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可以巩固自己原来的不确定、不定性的看法和意见,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完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交往,可以看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从而激发群体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
衡量一个群体的有效性,一要看其任务完成得好坏;二要看其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四、群体发展阶段群体的发展过程不仅受到群体成员个性特征的影响,还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群体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松散到紧密的过程。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以: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1)形成阶段这是群体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涉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包括了解其他成员的性格、优点及行为。
(2)震荡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①群体必须确定其目标体系及各个目标的优先次序;②应安排成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规范化阶段在规范化阶段,群体制定出一套规则和角色以协调群体活动,同时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3)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明白了群体的目标及各自的角色,并制定出用于指导工作的规则。
(4)中止阶段在这个阶段,群体开始做解散准备,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上,高绩效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群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严格和清晰的。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来的。
该模型认为,群体发展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间断一平衡模型如图所示。
群体成员完成其项目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和假设的基本框架,以及群体的发展方向都会在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上被确定。
尽管每一个群体完成项目所花的时间并不一定相同,但是每个群体进行转变的时间却非常相似,几乎都是在其寿命周期的中间带上发生转变。
这种现象似乎是在说明每个群体在其存在阶段都要经历“中年危机“。
这种危机信号促使群体成员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时间时有限的,必须快速行动。
总而言之,间断—平衡模型告诉我们:群体在其存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而这一变革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任务时间期限的紧迫性而引发的。
由此可以看出,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群体。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一、群体外部环境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等。
组织的整体战略通常由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制定,它规定着组织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组织战略可能引导组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组织的高级管理层也以此来确定如何给工作群体分配完成任务的资源。
每个组织都有其职权结构,它规定着谁向谁汇报工作,谁有权做出决策,哪些决策权力可以下放给个体或群体。
职权结构通常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组织通常会制足规则、程序、政策、工作说明书及其他形式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有些组织规模较大,而且利润丰厚、资源丰富,其员工拥有现代化的设备、高质量的工具来完成任务;而有些组织资源有限,那么其工作群体所拥有的资源也就比较有限。
组织给工作群体分配的各种资源(如资金、时间、原材料和设备)是否充裕,对群体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任何工作群体中的成员,首先是这个群体所属组织的一部分。
一个组织在员工录用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决定了该组织工作群体中成员的类型,进而影响着群体行为。
另一个影响群体行为的变量是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
组织的绩效评估方式,以及组织所给予奖励的行为,都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每个组织都有其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大多数员工在进入组织几个月后就能了解这些规定。
这些规章制度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所在的工作物理环境也对群体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群体结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及群体本身的绩效。
群体结构对群体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会使群体协调一致,紧密团结,提高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和群体凝聚力。
1.角色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每个人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
因此,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关键在于弄清其现在所扮演的角色。
(1)角色认同角色认同是指在一种角色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如果人们发现环境条件要求其做出重大改变时,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他又回到原来的岗位,那么他的态度也会变回亲工会。
(2)角色直觉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角色直觉来自我们周围的多种刺激。
在贸易专业领域中设立了学徒制度,目的就是让初学者通过观察“专家”的行为,从而学会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式行动。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个体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做出行为的背景所决定。
在工作中,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角色期待。
实际上,正是心理契约界定了每个角色的行为期待。
—般来说,员工期待管理层公平对待他们,给他们提供可以接受的工作条件,向他们清晰表达每天的工作任务,对他们的工作状况给予反馈;管理层期待员工工作态度认真,听从指挥,忠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