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朱瑞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201204)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
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理清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发展、加工制造与高端服务、立足本土创新与集成全球创新资源、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重点扶持大企业与培育科技中小企业、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研究借鉴国内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提出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愿景、发展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71(2010)12-0099-013收稿日期:2010-11-03*2010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0-A -09-B 。
作者简介:朱瑞博(1975-):山东茌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具有 战略性 和 新兴性 两大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
新兴产业虽然具有 新兴性 ,但不一定具备 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死存亡 的战略意义,而战略产业虽然关系到国家的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但可能是发达国家发展非常成熟的传统产业,如大飞机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国家必争之地。
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点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把握四个基本规律: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尚未成熟,技术风险、产业化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
当前出现的技术有可能成为最终被市场认可的技术,但这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例如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多晶硅制备技术,目前就有改造西门子法、新型硅烷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技术,不同的技术生产1000克多晶硅,耗电相差100多度。
一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第二,产业化是关键。
新兴技术的!99!产业化要求非常苛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国际竞争时代,新技术出现以后,必须要快速实现产业化。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有些技术起点不低,但产业化上常常出现困难,往往已经站在科技或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第三,知识产权密集,标准竞争激烈。
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源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其发展过程严格遵循着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源泉,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机会非常难得,需要政府积极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 十年磨一剑,正处于技术尚不成熟、产业垄断尚未形成、商业模式还未确定的阶段,为后发国家或地区提供了 弯道超车的难得机会。
例如芬兰在电子通讯产业化初期、台湾地区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初期、韩国在液晶显示器产业化起步阶段一举实现了超越,至今在全球竞争中占据着领先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与兴起阶段,需要我们由 技术跟踪者转变为 技术领跑者,跨越的难度非常大,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但拓展非常艰难,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主导设计尚未定型,技术不成熟,产业化风险大,融资缺口大。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理清的几对辩证关系(一)近期与远期、快与慢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逐渐变 老,被新的新兴产业所替代,具有动态性和替代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转折点,本质是主导技术、主导产业和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向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扩展,以实现技术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相匹配。
由于美国应对互联网技术泡沫的错误政策,使得第五次技术革命迟迟不能从狂热阶段转折到协同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技术泡沫和金融泡沫的双重泡沫,第五次技术经济范式的关键转折点上的制度变革不能再被延迟,必须迅速有效地把投资和创新从金融赌博中拯救出来,使其进入生产和实体经济,以使全球进入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拓展期。
在第五次技术革命的关键转折点上,一方面需要积极干预和管制金融资本,进行范式设计和制度创新,适应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向纵深拓展的需求,大力培育10年内(2020年左右)能够成熟的新兴信息产业,这些产业需要 大干快上,近期必须迅速推进实验室 门槛技术的产业化,当前上海的主要工作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9个重点领域。
特别是在物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尤其需要政府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战略机遇,通过示范工程的布局和建设,有效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布局第六次技术革命的前瞻性研究,超前谋划20年后(2030年左右)可能诞生的第六次技术革命的萌芽产业。
这些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最终投产,投入非常大,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这些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各级政府和产业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摆脱浮躁之心,需要 慢工出细活,因为短期内新兴产业不会增加大量的GDP,也不会对结构调整产生显著作用。
例如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并很有可能形成新的 氢经济体系。
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高!!100校,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
但近年来上海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资助力度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很多国际巨头不断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力。
上海需要持续资助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氢燃料电池、无线供电、锂-空气电池等前瞻性、原创性技术,拿出 二十年磨一剑的意志和勇气,潜心研究、及早布局。
(二)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第五次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转折的关键点上,其核心要义是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向纵深进行拓展、渗透,技术革命导入期 供给创造需求的创新将让位于拓展期需求主导的应用技术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紧密结合,要把信息革命的新成果充分融合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不断推进上海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并通过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为发展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又会催生新的产业业态,会有力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加工制造与高端服务之间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
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有厚实的基础,但近年来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不能再停留在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大力突破低层次恶性竞争,走高端引领之路。
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外延做深、做透,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创新全球资源的整合机制,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性的全球服务,以产业资源管理者与整合者的身份掌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资源的有机协同和网络运作,如全球性的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投融资服务、标准化制定等生产性服务业。
最终实现由制造力到服务力的提升与转变,逐步确立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立足本土创新与集成全球创新资源之间的关系外资主导、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上海电子信息等产业 高技术不高的根源,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立足于本土创新,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的专利和技术标准。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有效地集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
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萌芽之初,就已经呈现高度全球化的趋势。
上海是全中国最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之一,集聚了大量国家级的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发资源,而随着科技、研发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上海不容忽视的新型研发力量。
不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将为上海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就如同硅谷,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在硅谷,大约有13%的计算机和通讯硬件企业是外国企业,超过一半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出生于国外。
硅谷的创业者充分利用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裂变效应,将新理论、新技术、技术人才、风险资本、商业模式导入产业领域。
大学的基础研究的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坚实后盾,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产学研三方紧密合作将实践经验反馈到基础研究之中,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体系。
上海需要充分利用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裂变效应,从战略技术入手,积极引导、配置和整合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各种创新资源,强化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本土的 高级比较优势,不断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避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不能出现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对技术引进依赖的局面,更要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引进发达国家落后的技术和生产线。
!!101(五)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之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技术风险很大,因此需要制订面向各种企业的普惠性的产业政策,以规避政府定向重点扶持单一企业的风险。
地方政府不能只将眼光聚集于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而应当同样重视对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新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展开创新锦标赛。
即使是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性的产业政策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事前筛选,同时扶持多家企业,并且将暂未受扶持的企业作为潜在的竞争者。
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引入事中、事后的相对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后续支持,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退出政策扶持,把政策机会让给其他企业。
针对同一领域中不同的技术选择和技术路线,政府研发投入和扶持一定不能顾此失彼,要对多种技术选择进行扶持、培育,以免错失掌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和主导设计的良机。
政府部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摒弃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采取 发动社会办大事,集中力量抓服务的策略,有机协调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走出 死亡之谷,跨越战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障碍、资源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