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家思想 PPT

佛家思想 PPT

• 所谓“性空”,即一切事物既然 都是条件的组合,那么它们就不会有 自己的个性、本性,没有不变性、永 恒性和自主性。(无我、无常)
• 佛家的人格修养
• 作为同是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的文化,佛教传入中国,扩大了中国 本土这种文化的外延,同时也丰富了 它的内涵。
• 一、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就是求“觉悟”的心,是 令自己也令一切众生具备根本大智慧 的心,即成佛的心,也即无我为他的 心。
• 2、语音学上。佛经 用梵文写作,其发音 高低变化严格,促进 了中原音韵学的成熟 ,同时也使中国人掌 握了汉语的声和韵。
• 三、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 1、由于受到佛经梵文的发 音变化高低的影响,中国 的诗歌在合辙押韵上也逐 渐规范,出现了“永明体 (南北朝时期)”,继而 产生了七言、五言律诗, 为中国唐诗、宋词、元曲、 元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作了 准备。
• 落帆江枫欲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王安石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苏轼
• 青莲居士——李 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 半山居士——王安石 六一居士——欧阳修 •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 东坡居士——苏 轼 • 淮海居士——秦 观 稼轩居士——辛弃疾 • 易安居士——李清照 六如居士——唐 寅 • 柳泉居士——蒲松龄 板桥居士——郑板桥 • 芹溪居士——曹雪芹 破尘居士——雍正帝 • 瓶庵居士——翁同龢 无竞居士——张之洞 •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对中国统一的影响
• 通过藏传佛教(密宗)和汉传佛教(禅宗 )来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将整个中国凝聚 在一起。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五世达赖 喇嘛、乾隆等人。
• 西藏的唐卡画、藏戏、腊八节、盂兰盆节 等节日,佛教的拜佛、超度、赶庙会、放 生、素食等活动和规诫,都融入本国的乡 土生活之中,起着促进中国统一的重要作 用。
佛家思想
• 释迦摩尼:“释迦族的圣人”。古 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作 为太子时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 多”
• 佛:即佛陀的译音,意思是对宇宙 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 如来佛:即释迦摩尼佛,“如”即 真知,指佛所说的“真理”;循此 真知达到佛的觉悟。
• 菩萨:“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 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 。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 仅次于佛的人 。
• 二、语言学的影响。
• 1、语言词汇上。佛经词语大大丰富了 中国文化的语汇,如:意境、境界、妙 、气韵、生动、世界、实际、如实、相 对、现象、觉悟、解脱、一尘不染、一 针见血、三生有幸、刹那、如影随形、 六根清净、打成一片、回光返照、大慈 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独尊 、不可思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等。
• 佛家的修养人格“寓教于象”
• 地藏菩萨—大孝 安徽九华山
• 普贤菩萨—大行 四川峨眉山
• 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慈 浙江普陀山
• 文殊菩萨—大智 山西五台山
• 佛家思想核心—“缘起性空”(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
• 所谓“缘起”,即世间上一切事 物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它的存在必 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 能离缘而存在 。
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
,应直接向自己内心用功,明自心,见自性,
方法简捷而明快,使佛国的终极存在对现实苦
难中的民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极大地提
高了自信心。
• 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它 丰富了中国诗词的意境 ,提出 “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即作品的弦 外之音,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 首要艺术特征。禅诗寓禅于诗,以 诗喻禅 ,抒发了无欲脱俗、恬淡清 幽的情怀 。禅往往成为一种理想化 的人生境界。自然界那种空净、寂 寞、闲适、安逸之美,人生中那种 任运随缘、蔑视利禄、乐天安命的 精神,在优秀诗人的作品里表现出 来,给人美感,令人神往。
• ⑷精进:不懈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
• ⑸禅定:即打坐参禅,消除杂念,获得心理平 衡
• ⑹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智慧
• (北宗)神秀: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

——渐悟
• (南宗)慧能: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顿悟
被开发出来。
• 2、六度——修行的六个步骤
• “度”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 ”,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 ⑴布施:钱财、生命、智慧的布施,为了破除 私我心,即无我为他,只奉献不索取
• ⑵持戒:“五戒”
• ⑶忍辱:完全放弃自我私利,一心利益他人, 忍受毁骂打击。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禅宗修习就是要达到自性清静、物我 两忘、心灵获得闲淡自然之意味,因 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绘的是一种 “空寂”“闲适”的意境,是他禅意 的流露。
• 2、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顿悟 ”

“禅”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禅
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
不受知识的约束。

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对于一向认为“人
性本善”,重视主体和个人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对于处在极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普通民
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众生与
• 二、具体行为操作 • 1、戒、定、慧——修行的过程 •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 不杀生——儒家的“仁” • 不偷盗——儒家的“义” • 不邪淫——儒家的“礼” • 不妄语——儒家的“信” • 不饮酒——儒家的“智” • 因戒生定:因为有了戒,就有了规矩,就能
控制住自己的心; • 因定发慧:有了定力,自性中的智慧就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