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史铁生的散文独具艺术特色,他的散文表述坦白真诚,意蕴深厚,谈吐亲切而又凝重,语言严谨不失幽默,表现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散文创作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来说,对于艺术技巧的讲究是比较少一些的,却更注意去琢磨与锤炼闪烁着文采的语言,并且将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天衣无缝地渗透于其中。
”作为当代在散文上深入研究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的散文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读者,其作品呈现出个性的光辉和深厚的意蕴,为当代散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史铁生的散文大都透露出生和死的问题,例如《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游戏、平等、墓地》、《我二十一岁那年》、《秋天的怀想》等,无一不渗透着生死的思想。
尤其是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制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又或者说是距离成就了美,以此来引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人生定义为宽广宏阔的平等和完美,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痛苦。
这篇文章是作者人生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透露出重大的人生哲理,是作者的精神状态得以改变的出发点。
这篇散文写得既洒脱又不失沉重,前者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透视,后者则源自于人生痛苦经历的体验。
人生是由目的和过程构成的,没有目的的过程只能是虚度年华,没有过程的目的只能是空想,过程和目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目的和过程呢?作者在他的散文中做了很好的诠释。
作者在《好运设计》中写道:“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
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我们在朝哪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先说明人生的目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困境来引出人生的目的,表述辩证合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困境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目的,而这时过程又可以转化为目的,成为了支撑作者坚强活下去的理由。
这一点引用作者的话能够更好地说明它的意义所在。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除非这样你才能从目的转向过程,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除非这样的痛苦与你同在,永远与你同在,你才能够永远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过程都是上帝的巧妙设计。
”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是一首赞美人生过程哲学的颂歌。
要过程并不是要抛弃目的,没有目的,人生的航船就失去了方向,而只要目的不要过程,人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明白,目的不单纯是目的,而是为了能有一个壮丽的过程。
为了这一过程,人们需要确立崇高远大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热情洋溢,把每一分钟都活得精彩,把眼前的障碍看成是跨越比赛,把存在的矛盾看成是趣味浓厚的游戏,实现了人生的壮阔与美丽。
这时,人们就已经超脱了功名利禄目的的束缚,投入到拼搏、奋进、创造的过程中。
文中还提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审美的救助。
”实际上,重过程也就是重目的,史铁生让我们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期盼。
二表述坦白且意蕴深厚“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写客观的事实,抒发主观的真诚,这是它必须的两块基石。
”史铁生的散文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站在人们普遍考虑问题的角度,语言坦白真诚,平易近人,却又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不失庄重,体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描写和内心状态的完美表现。
史铁生描绘人们面对死亡的各种心理,言语贴切而精辟:“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
潇洒担心万一来世运气不好,潇洒何以为继?英雄豪杰,照理说早都置生死于度外,可一想到宏图伟业忽而回零,心情也不好。
总而言之,死之可怕,是因为毕竟谁也摸不清死要把我们带去哪儿?”作者用平淡无奇而又真实的语言描写人们的怕死心理,写得简练、形象、逼真。
人们的最终归宿难免让每个人心情沉重,进而回过头去仔细想想人生这一过程。
史铁生的语言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肤浅转向深刻,使人们的心理由理想转向现实,使人们的心态由急躁转向平和。
“你总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人为什么活着……”“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叩响人们心中的生命之门,坦诚地倾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把读者带入自己凝重的思考中,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使读者阅读倾听后感悟深厚。
史铁生的散文具有很强的交流功能,其散文的语言真诚坦白、贴切自然、氛围独特。
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
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
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人真正的名字叫什么:欲望……你明知你错了,或者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作者坦诚地写出了为写作而活的惶恐心理,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人活着的动力是无穷的欲望,而这又是人们产生恐慌的直接源泉,人们为了欲望相互竞争、诋毁诽谤。
可见,要消除恐慌就要消除欲望,而消灭欲望又会磨灭人性,人们何以生存?这样,作者又表达出人生的另一层意义,既消除了恐慌,又肯定了欲望,真挚坦诚却意蕴深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深深的思考。
三语言亲切又不失凝重“文学更要紧的是生命感受到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察看,是哀或美的观赏,是求一条生路似的期待、迷途的携手或孤寂的摆脱。
”史铁生的散文是和人们心情的直接交流,没有给自己很高的定位,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虚伪自私,而是通过亲切的语言、坦诚的表述,和读者平等地交流,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史铁生把写作当做支持其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好运设计》中写道:“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
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
你不妨试试。
”规划来世或许有些人想到过,但是有谁能有史铁生这样的思考情景呢?人在背运的时候最容易抱怨世事,而史铁生偏要在你背运的时候,给你设计一种独自思考的空间,你可以单独呆一会,冷静地思考一下,也可以抽一支烟独自沉思,随心所欲地设想更是一种减压的好方式。
史铁生首先从情绪上和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随着他亲切的语言去体验一下对来世的设想,而且史铁生用三个不妨来激发读者心中对未来的期盼。
史铁生的散文言语平凡,却不乏丰富的内涵,他的表述生动,感情丰富,文字细腻,在朴实淡雅、声情并茂中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文中多从人们的实际心理出发进行表述和议论,如“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活呀?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的,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这样写能够使读者从心理上感觉到人生的生命哲理,从真实、贴切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读者走向自然。
四贯穿始终的母爱主题史铁生是一位让读者无比钦佩的作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母爱。
史铁生残疾后,他的母亲一直在认真履行着一个母亲应该尽的义务,甚至远远超出了应尽的义务,他懂得母亲生活的苦楚,所以才会抒发出如此深沉的母爱精神。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这些凄凉的语言都是来自史铁生的内心深处,只有经历过真正痛苦的人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悲壮,也才能从心底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史铁生不能走路后,便与北京地坛公园结缘,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了,我摇了轮椅到这来。
”每次动身前,母亲总会默默地帮他上轮椅,然后看着他走出去,看着儿子慢慢走远。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以至于儿子摇了轮椅在她面前,她都没有注意到。
她也想帮儿子走上幸福的道路,但最终没有完成。
“十岁那年,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合欢树》)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难以抑制的痛苦,以自己三个年龄段为线索,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变化,表达出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母亲从年轻到逝去,她的每一个形象都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作者不愿睹物思人,关于母亲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永远的回忆,成为了埋藏在心中永远的秘密。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母亲的印象:“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他做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心底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文学和足球一样,根本是在困惑和狂欢时的聆听,立足于地而向苍天的询问,魂游于天而对土地的关怀。
”史铁生的散文拥有真诚自然、意蕴深厚的语言,表现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艺术风格,显现出个性的光彩和理性的光辉,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于一炉,拉近了和读者心灵的距离,其中包含着自我特殊经历的深刻透析、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也是史铁生散文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