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摘要:为引导大学生的进行合理归因、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三者之间的特点、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归因模式,同时归因方式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3、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Abstract: 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duct of reasonable attributed to college students,enhance their self-efficac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the research discuss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from document materials,It will be from the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o do the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document materials ,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people who take a nega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which affects their study and life.However, other research has also confirmed from the positive attribution of those positive people who are better able to deal with things in school and lif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are more healthy.2、Self-efficacy has an effact of people's attributional style, at the sametime,attributional style is impacting. Individual`s self-efficacy.3、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on the negative events, and the self-efficacy experience, will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Key-words: attributional style,self-efficacy,mental health在个体毕生发展的历程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一般都处在自己一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时期,所以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他们都勇于去承担责任(归因于内在因素)。
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个体内在的因素,可以增强个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自信心,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而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因素,说明当代大学生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勇于自己承担责任,对于今后奋发上进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这种归因方式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怨自责、后悔等不良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良好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很关键。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人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确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之一,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的变化,给个体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随之出现的情绪困扰与心理问题大大增加。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对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归因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本研究拟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三者之间的特点、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1.归因方式1.1归因方式概念归因(Casual attribution)是指原因的归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归因指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等做出解释、说明的过程。
狭义的归因专指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1]。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或explanatory style)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或者说是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或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
1.2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早提出归因理论。
经过不断的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l)单维度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创立者海德1958年出版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他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外部两大类别,并详细分析了归因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归因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行为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因素。
他提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ple),就是说当一种因素与待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它就会被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
(2)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E.Davis)于1965年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rence)。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知觉和评判他人的行为时,外部因素考虑的很少,人们是根据别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倾向。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两个原则:“不寻常结果原则”和“低于社会需求性原则”。
(3)协变理论。
凯利(H.H.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方差分析模型’,(analysis of variance model),用于分析人们是根据或利用哪些信息来进行归因。
凯利完全同意海德的协变原则,并且扩大了海德的原因范围。
他认为原因可以分为人、环境和刺激对象等三类。
(4)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2]。
韦纳(B.weiner)从认知的情绪、情感理论角度,系统分析了认知和情绪的关系。
韦纳提出根据原因的特性可将它们分为三个维度:因果的中心维度、原因的稳定性维度与可控性维度。
韦纳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大都习惯将成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他人帮助、努力、任务难度、机遇和情绪等因素。
2.自我效能感2.1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心理学中,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
起初,班杜拉[3]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domain specific)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如此。
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Sherer&Maddux,1982;Tipton&Worthington,1984:Lennings,1994:Judge,2002)认为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即存在着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或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self-efflcacy)。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
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也称自我概念),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
从这个定义可知,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l)一般自我效能感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领域的信心知觉,与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它可以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2)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应对不同环境需求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
(3)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不同环境需求的主观判断,不同于个体的实际应对技能。
2.2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个体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的有效性。
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Bandura,1986)。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水平的评估,而且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运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l)选择过程。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
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
再则,不同的行为方式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不同,个体选择哪种活动方式也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这些选择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某些能力的发展。
(2)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激起个体某些特殊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促进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的,这一般是依据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
在思维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到个体的目标设置、归因方式以及对即将执行的活动场面或动作流程的心象实现等过程。
(3)动机过程。
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失败耐力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