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
经济导刊18
2011 / 10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
我们将大学生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行为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显示各种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大小。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笔者对18所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12份,被调研者来自于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
基本情况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高校因素。
图1描述的是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获得接收单位的分布情况。
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2.6%和15.8%,只有1个接收单位的概率为37.2%和40.5%,获得2-4个单位的概率为42.3%和41%,获得5个或以上单位的概率为7.8%和2.7%。
即211高校无接收单位的概率较低、而获得2个以上单位的概率较高。
我们用频率乘以接收单位个数或组中值以求得平均数,以体现总体水平。
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1和1.8个,相差0.31个。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界定:平均接收单位个数的差距为0-0.19个单位、其影响的程度为微弱,0.2-0.39个为一定,0.4-0.59个为较强,0.6-0.79个为很强,0.8个上为特别强。
据此标准,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
【关键词】 北京,大学生,就业机会,影响因素
文 | 黄敬宝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
*
*基金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科建设攻关项目《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研究》(189030403)的研究成果。
机会的获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图1:高校对接收单位数量的影响(%)
学科专业因素。
专业形成了初始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找到对口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
由于调查涉及的专业过多,我们只能按所属的学科门类来归类分析。
管理学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最多,为2.15个,其次是经济学,为2.01个,再次是工学2个,然后是文学1.94个,理学1.7个,法学最少,为1.33个。
管理学与法学相差0.81个单位,即学科专业对就业机会有特别强的影响。
性别因素。
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接收单位均为1.97个,性别没有影响。
政治面貌因素。
拥有中共党员身份和非
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2.02和1.93个,相差0.09个单位,即政治面貌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微弱的积极作用。
生源地因素。
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3.5%和14.3%,有1个接收单位占44.2%和36.9%,2-4个单位占39.9%和42.4%,5个以上的占2.4%和6.2%。
也就是说,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更多可能找不到工作,而获得2个以上的就业机会的概率更高,反映了就业机会的分层现象明显。
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1.78和2.01个,北京生源总体上没有显示出就业优势。
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意外,因为一般认为,北京生源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较强而可能获得更
多就业机会。
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是外地
改革论坛
就业意愿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地区期望。
期望在北京和非北京就业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2.03和1.83,相差0.2个单位,即降低地区期望并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城乡期望。
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更可能获得1个接收单位,但很难得到多个接收单位;愿意和不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平均接收单位为1.75和2.09个,反映出农村高层次工作职位相对较少。
行业期望。
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不同,根据职工的平均工资粗略地分为高工资行业和低工资行业,前者包括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煤水、采掘、地质水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党政社团,其他行业均为低工资行业。
期望在低工资行业就业的大学生获得2个以上工作单位的概率更大,低工资行业期望和高工资行业期望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03和1.92个,相差0.12个单位。
即降低行业期望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作用较微弱。
性质期望。
体制内单位一般能够解决户口,并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体制外单位一般不能解决。
期望在体制外单位和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2.24和1.93个,相差0.31个单位,即不要求解决户口、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期望月薪。
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和4000元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2.18和1.69个,期望月薪较高的大学生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行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40小时以上和40小时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2.18、1.9个,相差0.28个单位,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投递简历。
多投简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2个以上单位。
换句话说,投简历较少未必找不到工作,但要获得更多的接收单位、
必须多投一些简历。
投简历40份以上和40份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和1.9个,相差0.2个单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主动联系。
主动联系用人单位10次以上和10次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32、1.89个,相差0.43个单位,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对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的作用较强。
求职费用。
求职费用在3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为1.92、1.98个,无正面影响。
面试。
参加面试10次以上和10次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27、1.88个,相差0.39个单位,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利用社会关系。
曾经 利用社会关系和未利用的平均接收单位为1.97、1.96个,影响不强。
综上分析,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对接收单位的多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尽相同。
十大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学科专业、发表论文、奖学金、主动联系、面试、单位性质期望、高校、干部、实习、其他证书。
从总体来看,家庭背景、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对大学生的就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全面努力,做出全方位的就业准备,包括高考时的高校和专业选择、大学四年的努力学习、现实而灵活的就业意愿、积极的就业行为等。
从局部来看,不同的指标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不同。
接收单位数量的十大影响因素分别是学科专业、发表论文、奖学金、主动联系、面试、单位性质期望、高校、干部、实习、其他证书。
大学生要根据具体的自身就业目标,有所侧重地做出准备,以便顺利地实现就业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生源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而努力学习所致。
城乡分布因素。
来自城镇和农村大学生
的平均接收单位为1.87和2.12个。
城镇也
没能增大就业机会的砝码。
父母职业因素。
父母为单位负责人和非
负责人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1.99和1.98
个,影响很弱。
家庭收入因素。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
元以上或2000元以下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
为1.99和1.98个,富人子女的就业机会稍多
一些。
成绩因素。
学习成绩排名前50%和后
50%的平均接收单位分别为2.06和1.85个,
相差0.21个单位,说明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英语因素。
通过英语国家4级和没过的
平均接收单位为2和1.73个,相差0.27个
单位,英语对增加就业机会具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计算机因素。
通过计算机国家2级和没
通过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和1.96个,相差0.04
个单位,有微弱的积极作用。
发表论文因素。
公开发表论文和未发表
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41和1.93个,相差0.48
个单位,作用较强。
其他证书因素。
公务员证、证券从业资
格证、会计证、TOEFL等其他证书,包含
着特定的专业技能,可能会实现与用人单位
实际工作的更好对接。
其他证书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获得2个以上单位方面,获得其他证
书和未获得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22和1.94
个,相差0.28个单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担任学生干部因素。
做过干部和未做过
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和1.8个,相差0.3
个单位,有一定积极作用。
实习因素。
曾有2个月或以上的实习经
历和没实习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和1.81个,
相差0.29个单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奖学金因素。
获得奖学金和未获得的平
均接收单位为2.13和1.69个,相差0.44个
单位,作用较强。
经济导刊19
201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