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基本知识(DOC)

传染病基本知识(DOC)

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复燃:指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在发热。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

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季节性,地方性,感染后免疫)传染病流行过程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常见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预防接种: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人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和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等。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隔离的种类分为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以急起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

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病死率高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1.传播途径:飞沫传播2.重型: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隔离措施:疫情报告,建立发热门诊,隔离:①发现疫情就地实施呼吸道隔离,立即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疫情蔓延②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要设立隔离病区,病区内要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分开收治,应住单人房间,避免使用中央空调③住院病人均需严格隔离不得离开病区④严格规定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出现病人病情危重的特殊情况,确需探视的,探视者必须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⑤工作人员进入隔离病室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需戴12层棉纱口罩或N95口罩,戴帽子防护眼罩及手套鞋套,穿隔离衣保证无体表暴露于空气中⑥房间定期定时用含氯消毒剂和0.5%过痒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对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用含250到500毫克每升,有效氯的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排入下水道⑦接触过病人和其他被污染物品后应用消毒剂消毒手,包括用0.5%聚维酮碘溶液涂擦1-3分钟,用75%酒精和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3分钟。

出院参考标准为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七天以上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③胸部影像学显示有明显吸收二: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各型病原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型丙型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乙型肝炎病毒的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②小球形颗粒,③管状颗粒。

2.甲肝的传播途径经粪口传播极少见输血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婴幼儿期是获得感染最危险的时期。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戊肝的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

3.病理生理:①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②肝性脑病③出血④腹水⑤肝肾综合征4.临床表现:急性肝炎(甲、戊)1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a病毒血症;畏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

b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腹痛等c荨麻疹斑丘疹关节痛等2>黄疸期,前期症状好转,黄疸加深,尿色深入茶,巩膜皮肤黄染体检肝大,质软,轻压痛3>恢复期症状消失,黄疸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

2 急性非黄疸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临表慢性肝炎(乙,丙,丁)1,轻度疲乏,厌油,肝区不适,肝大2,中度,介于轻,重之间3,重度,有明显是.或持续出现的肝炎症状疲乏,纳差,厌油,腹泻肝衰竭各型均有可发生,临床表现:1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umol|l 2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3出血倾向4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5 肝性脑病6 肝肾综合征5.肝炎护理诊断:①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③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盐沉着刺激疲乏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肝衰大量腹水形成,长期卧床有关④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⑤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肾衰,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6.护理措施:①休息与运动,急慢性肝炎活动期,肝衰是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②生活护理协助病人进食和如厕③饮食护理1> 肝炎危险期,不宜高营养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若不能满足生理需要,遵医嘱静脉营养2)黄疸消退期少食多餐3)肾衰是,低蛋白饮食.不宜长期摄入高热量高糖饮食,腹胀者减少产气食品的摄入,禁饮酒④用药护理a 指.导病人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加药b用药前向病人说明干扰素,治疗的目的,意义和不良反应c用药期间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等⑤病情检测观察a生命体征b观察出血情况c胃肠道反应,及时对饮食进行调整d观察皮肤防止压疮7.一般保肝药物和支持疗法:①补充B族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②促进解读功能的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TAD)、葡醛内酯等③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如肌苷、ATP、辅酶A等④促进蛋白代谢的药物,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肝安)⑤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起退黄作用,如山莨菪碱、低分子右旋糖酐,⑥注射白蛋白或血浆。

8.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A发热反应多饮水,卧床休息或同事服用解热镇痛药B,肠道反应对症处理,严重者停药C,精神神经症状,严重者减药或停药D.肝功能损害酌情继续治疗或停药E,脱发后期出现,停药后恢复F血象改变白细胞减少,遵医嘱给升白细胞药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

1,传染源老鼠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多见3.临床表现:起病急聚,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皮肤三红: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粘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充血)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治疗: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4.护诊: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2组织灌注无效与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血液外渗,出血等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出血有关4 体液过多与肾损害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6 潜在并发症:心衰,肺水肿,出血5.护措:1,休息,早起绝对卧床休息2,病情观察,1> 生命体征,意识状态2>观察充血,渗出水,出血表现,有无三红,三痛,有无头痛,视力模糊,休克表现3>了解化验结果4>记录24h出入量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消化道出血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静脉营养 4 配合抢救,防止并发症5 症状护理1> 高热者基于物理降温,2>休克:体位,吸氧,保暖3>皮肤黏膜:保护皮肤,保持床单整洁,防止压疮4> 急性肾衰:限制蛋白的摄入,绝对卧床休息,做透析疗法。

四: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1.临表AIDS分期1>急性感染期2>无症状感,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4>艾滋病期a艾滋病相关结合征,原因不明,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体重下降?107 ,伴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b 神经系统症状c严重机会性感染d继发肿瘤,卡波西肉瘤e,继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结间质性肺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