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2018年部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2018年部编版)
6.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2.作用: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名称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危害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东南门户洞开,便利了侵略者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
8.启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2.时间:1894-1895年
3.经过: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黄海大战:邓世昌;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剥削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经过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开始的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2)英法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4.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抢劫、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加赔款额。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颁布: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便于清政府按照帝国主义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遭到拒绝。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口号:“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结果:中外联合绞杀。3.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6.评价:
(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1.经过:1911年12月,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三、结果:失败。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戊戌六君子”。
四、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变法失败的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3.定都天京:攻占南京
4.《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2)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固政权。
概况: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8人教版)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走私:
(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林则徐虎门销烟
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二、同盟会
1.成立条件:(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
(2)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3)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建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4.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民族英雄:关天培(虎门),陈化成(吴淞)
4.结果:中国战败(战败原因:统治者腐败,经济与武器落后)
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主要内容:
领域
变法诏令主要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教 育
3.结果: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三、《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经济将长期受制于列强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第6课 戊戌变法(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经过
1.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使得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
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英法侵华与火烧圆明园
1.原因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条约
(1)英法美俄:《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6.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7.调整与改革:
(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2)洪仁玕《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经、文、外交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