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 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LOGO
Page 44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惩罚 (二)榜样 (三)强化 (四)挫折
LOGO
Page 45
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 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 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LOGO
Page 25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 社会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 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 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姓别 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 模式,即性别行为。
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LOGO
Page 40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电视媒介
(二)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家庭、同伴
(三)移情
LOGO
Page 41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 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
LOGO
Page 42
(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言语攻击与生理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可接受的攻击与不可接受的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
LOGO
Page 43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 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 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 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 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LOGO
Page 33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建议:
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4、顺其自然 5、避免走向极端
(2)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 感。
LOGO
Page 37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够理解隐蔽线索 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
化的 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LOGO
Page 38
LOGO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性发展对儿童的意义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
发展
LOGO
Page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LOGO
Page 34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
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等。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是 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 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LOGO
Page 35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LOGO
Page 10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依恋行为,但由于 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 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
LOGO
Page 11
1.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种 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Fra bibliotek慰表现一 样。
LOGO
Page 13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如 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见到 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 与母亲接触,甚至有些发怒。
LOGO
Page 14
(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LOGO
Page 21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一)被忽视型的儿童 (二)被排斥型的儿童
LOGO
Page 22
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
首先,要是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 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 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 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 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14~22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 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游戏中性别差异更加明显;男孩更喜欢和男孩玩,女 孩更喜欢和女孩玩;6岁男孩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 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 观察力男孩优于女孩。
LOGO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
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即: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
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 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 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LOGO
Page 3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 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 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这种类型的儿童比较少。
LOGO
Page 12
2.安全性的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 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 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 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 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 继续做游戏。
3岁左右,幼儿常常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 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 主要游戏形式;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 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LOGO
Page 19
LOGO
Page 20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外表 (二)社交技能
另外还有: 是否有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 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
6个月时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同伴之间的交往,这 是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 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物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LOGO
Page 18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从3岁开始的。
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
狭义 广义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 ——依恋
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LOGO
Page 6
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感情联系的一种倾向。
他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 上逐渐形成的一种链接、纽带或持久的关 系。
LOGO
Page 7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个月前)
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
LOGO
Page 8
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 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
LOGO
Page 9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 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逐渐让孩子形成主动去考虑父 母的心情,进而形成稳定的移情能力。
同伴交往
LOGO
Page 39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 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 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 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LOGO
Page 36
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 而导致亲社会行为;
LOGO
Page 23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 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 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 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LOGO
Page 24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Page 28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性激素(荷尔蒙)
(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 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着;是孩子性别行为 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性别行为具有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