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 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
子午,即时间变化。
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
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
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 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
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
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②合日互用。
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
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 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 行针时, 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 可提高临床疗效。
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 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 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 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
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 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 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可以提高针刺水平, 针法可以打通周天。
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 一为阴脉之海。
滑伯仁曰: “任督二脉, 一原二歧。
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
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 合之以见浑沦无间。
一而二, 二而一”。
可见人身经脉十二, 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
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 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 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
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 《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 则溢于奇经。
反之亦然, 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 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 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
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
采即采先天一, 使其升华的过程。
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
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
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程度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4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 也能完成小周天运行。
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炼皆在返还之功, 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走向, 督脉是由上而下, 任脉是由下而上运行, 而道家修炼却与之相反,称为河车逆转,因此运用先天一打通任督二脉,浅而言之能补足后天, 百病皆无; 深而言之先天一最终能点化肉体之后天, 使其化为清灵之质,成为纯阳之体。
在于肝肾二经相配合。
《内经》云:“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所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气, 其味酸, 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肝属木位居东方, 为发生之始, 故生血气, 又主春之气, 阳气之始生也。
而肾为元气之根, 精神之舍。
肝在五行属木,乃肾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肾两经相配,取肝之发生之阳气,辅助肾中先天之一上升,又有补气生血之妙用。
再取太阳、少阳之经, 取其开、枢之意,辅助督脉宣上导下,调和内外。
再与手法、时间相配合,即能激发先天之,而先天之源于先天之精, 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 在针灸过程中先排尽全身阴邪之气,然后使两肾发烫,一点元阳贯尾闾,穿夹脊,上泥丸,此时六根震动,再运针导引,使其下降,归入丹田封固,此过程一气呵成。
所谓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脉已通,自然已补足后天,重归先天,百病皆无,精满气足,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现举2个案例,以他们在针灸过程中的内景来与丹经相互印证。
如孙某, 男,22 岁,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诊治。
笔者在农历1993年1月8日亥子之交针治。
进针后, 针刺部位有电击样痛, 气至背部, 被针者即背部抖动, 不能自主,命门开始温热,后温热不断扩大至会阴,同时四肢末端则有冷气排出, 继而两肾发烫, 感觉命门与长强连成一穴, 一气直上泥丸, 而后运针使气下降过重楼至胃部, 该处即有明显热感,原病痛逐渐消失,并且热感不断向四处扩散, 其气直下丹田,此时全身有虚空的感觉呼吸深长。
进针1小时后,自觉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 两目睁开有闪亮感。
出针以后感觉身体轻盈, 精力旺盛。
又喻某, 男,28 岁,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
笔者在农历2000年4月10日亥子之交针治。
因肾气不足,寒气侵入,肾部酸疼,进针后觉左肾部疼痛,四肢有冷气排出,此后左腰部酸疼消失,继而发热,15 分钟后两侧肾区有发烫感,自觉命门之处,有一气直上大椎穴, 停留于该处。
笔者运用手法不断激发使其能直上泥丸。
此时被针者体内有浊气排出, 同时其气直冲泥丸。
笔者接着运针使气下降,被针者自觉头部之气, 一瞬间直冲向涌泉穴, 带脉也在瞬间有放射触电感, 而后觉得气布于全身。
笔者运用针法使全身之气皆归于丹田封固,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使真气周流不息。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24 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
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子时(23 点至1 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
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 点至3 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 点至5 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7 点至9 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7 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 点清胃火。
胃寒者7 点养胃健脾。
已时(9 点至11 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脾虚者9 点健脾;湿盛者9 点利湿。
午时(11 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心率过缓者11 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13 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申时(15 点至17 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17 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
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 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21 点至23 点),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
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
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
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病症: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问题: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解释: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
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
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
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
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