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

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

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嫩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在中国原始石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石器自身因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点而特色鲜明。

其中的刮削器又因为与本地渔猎文化的特殊关系而更为独特。

本文以嫩江流域昂昂溪文化出土的各类刮削器为样本,运用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本地刮削器特征的同时努力做嫩江流域石器文化原始美术特征探究的尝试。

标签: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刮削器;制作工艺;用途一、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概述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大多出土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昂昂溪文化遗址和齐齐哈尔西北侧的碾子山区,距今5000-7000年。

嫩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本地的原始先民以原始渔猎经济为主,于是刮削器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本地刮削器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域的原始文化中的同类器型,这一点从各地出土刮削器的比例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

本地刮削器形态丰富,功能全面。

本地刮削器的器型大体分圆形和三角形两类,圆形类的有弧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边缘刮削器、宽身圆头刮削器、两端圆头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具体的形态;三角形类的有直刃刮削器、三角形小刮削器、凹刃刮削器、高脊刮削器等具体的形态。

本地刮削器材质独特,本地特产优质玉髓、燧石等是主要原料。

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是在一般性的打制基础之上经过精细的压制法或琢制法而成的。

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使得刮削器成为本地细石器文化中的代表器型之一,不但在本地原始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因为突出的审美倾向而成为原始美术生发的宝贵样本。

二、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刮削器的制作工艺(一)制作方法本地刮削器大多材质坚实硬致密,硬度极高,故而制作方法也会不同于其他地区。

主要有打制法、压制法、琢制法、磨制法等制作方法,其中能代表其技术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压制法和琢制法,本地细石器文化的特征由此而来。

1.打制法打制法又包括摔击法和砸击法(也称锤击法)等。

以打制法制成的刮削器如图1,长89mm,宽59mm,厚22mm。

该石器较为特殊,是将加工了数件石器之后最终剩下的石核经进一步改造而成的。

其顶端还保留了操作台面最初的状态,虽历经数千年其石料外皮的痕迹依然明显。

从该石器侧面几处大的打击面可以看出被打下的石片(称石叶)也是做刮削器用的。

而且该器作为石核还保留了压制的痕迹,在其侧面正中间至上而下有一道明显的压制痕迹,可见是为获得一条细长的石叶而进行的。

如该石器一样,本地域的刮削器多为玛瑙玉髓材质,该石器就是绿玉髓材质。

2.压制法本地刮削器的加工方法很少有单纯的打制法的,都是在打制的基础上再施以压制或琢制,以求更加精细,本地的细石器文化正源于此。

压制法主要针对密度硬度很高的石材。

玛瑙、玉髓、燧石之类的石材都要用压制法进行加工,进行压制的工具是鹿角一类,其硬度虽不如玉石但便于手握而且韧性好(每次使用都要消耗一些)取杠杆原理。

压制法是北方草原石器文化所特有的制作方法。

压制石器如图2,长21mm,宽18.5mm、厚5.5mm,燧石材质。

在打制之后将较平缓的一侧磨制成便于操作的程度,另一侧凸凹严重的则通过压制法进行深入加工。

压制之后的凹槽十分适合单手捏握,非常顺手,与现代所谓人机工程学对器物加工的要求在客观上相契合。

3.琢制法琢制法(也称碰砧法)相对压制法不同的是琢制法主要针对压制之后的石器对刃部进行小修小补和深入加工,或者针对硬度相对略低一点的石材。

琢制石器如图3,长21mm、宽20mm、厚11mm,绿玉髓材质。

从石核上打制下来,再压制修形,最后用琢制法针对刃口进行完善。

最终刃口如同锯齿一样,在切割鱼肉的时候更为方便,同时也可以做切割器使用。

由于嫩江流域地质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制作方法较之其他地区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细致加工时,往往得到的也是较为精致和锋利的石器。

在齐齐哈尔碾子山区许多打制刮削器和工艺相对粗糙的压制刮削器同时出现,与压制琢制较为细致精密的刮削器在一起,体现了本地石器文化分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4.磨制法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期的标志。

单纯的打制石器形态粗糙效率较低,而磨制石器石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采用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

相对于打制石器不同的是,磨制石器器型更加精细规范,在将使用效果最大化的同时也在艺术审美和美术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磨制石器如图4,长51mm、宽41mm、厚8.5mm,极为深重的墨绿色燧石材质。

其是从石核上打制下来的石叶经再次加工制成的。

该器整体上呈五边型,其中一条边为手持的位置故未开刃,其余四条边皆开刃,是在压制和琢制的基础上进行磨制,尤其是将离手持端较远(相对的一侧)的两条边进行精细磨制,其明显是刮削和切割并用的综合器型。

(二)制作流程打制、压制、琢制、磨制是四种相对独立的加工工艺,但也是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加工流程,带有明显的步骤性和程序性。

尤其是打、压、琢这三个步骤,构成了本地刮削器加工工艺的主体,这样特殊的加工工艺流程造就了本地石器精细规整的特性,细石器也因此而得名。

首先是打制过程,但是打制的石器器形较大,加工制作的也就比较粗糙,从加工、制作方法和出土的刮削器破损程度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采用的是玉髓和燧石。

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压制法,利用石核上剥落下来的较规则的石叶或石片,经过压制细加工而成,制作也比较精细,特别是长身的刮削器更是较为精致,通体压制周边有刃。

第三步是琢制,将压制之后的刃口进行更加细致的修补和完善。

最后的步骤是磨制,将琢制之后的刃口和粗糙小面进行完善和抛光。

要特殊说明的是,磨制法只是在一部分器型当中使用。

整体上看,磨制法在本地石器中的作用主要是从审美装饰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美化,而非处于实用目的的深入加工。

这主要是因为本地的玛瑙玉髓其硬度极高,压制和琢制之后的器型完全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没有必要再花大气力去磨制。

所以,磨制法在嫩江流域原始美术中是艺术审美意识的具体化和美术创作实践的反应。

对此,有较多的实物样本为证。

如图五最长直径12mm、最短直径10mm、厚度2mm。

其就是将小型刮削器进行继续加工而成的。

此类器型在本地多有出土,最大的直径不过30mm,最小的不到10mm,多是圆形刮削器的二次加工,但具体用途尚无明确定论。

三、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刮削器的用途刮削器在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地的刮削器大多体量轻巧携带方便,且具体用途广泛。

(一)单纯用途嫩江流域中的刮削器在先民的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一般小型的刮削器如三角形刮削器等多用于刮小型鱼类的鱼鳞和剔除骨上的碎肉和筋腱,中型的刮削器边缘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和凹刃刮削器等用以刮树皮,制作棍棒或者刮大型鱼类的鱼鳞。

而一些大型刮削器则可以进行毛皮加工等。

在嫩江流域石器中期进行深度加工的石器主要以刮削器为主,是先民必不可少的器具,已渗透到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现了先民的智慧。

(二)综合用途本地刮削器的综合用途主要体现在刮削与舀盛、刮削和切割这两类组合上。

嫩江流域的玛瑙、玉髓、燧石其硬度极高,打制的断面多为整体凹陷而非简单的扁平形态且断面纹理多为扇形纹路。

大型刮削器在进行刮削操作的同时也可以当盛东西用的盘子和铲子,由于其有一定程度的凹陷,所以便于盛载而防止掉落。

此外,本地刮削器也多有刮削和切割组合使用的。

同样是因为材质坚硬致密,其刃口锋利且耐用,于是在如进行毛皮熟制的过程中可以对毛皮进行切割。

毛皮较厚,单纯的小型石刀等专用的切割器不便完成切割操作,于是体量较大便于手持的刮削器就可以担当了。

(三)尚未明确的用途本地石器中有一特殊类型,用途尚未明确定论,可能是多种用途兼备。

如上述图5那样的器型,此类器型多是在刮削器的基础上二次加工而成。

其加工方法和加工步骤清晰明了,上述四个步骤及加工方法俱全。

且因体量较小于是优质材质便呈现出色彩明艳通透的半透明状,视觉上精美小巧,光滑细致,极为可爱。

是将一件完整的圆形刮削器进行再次加工,将其四周继续完善,进而采取磨制法做抛光处理之后而成的。

磨制的工具可能是兽皮之类,主要出于抛光的目的。

其体量过小,明显不能进行实际的劳动操作。

于是对其用途便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从美术考古学的角度分析器可能是服饰装饰物,类似于纽扣或镶嵌在毛皮上的装饰品。

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原始占卜用具。

当然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分析也可能是算筹之类的计数器或原始货币的雏形。

以上就是对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进行的分析和阐述。

刮削器在本地渔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其特殊的材质和加工方法又令刮削器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客观上在原始审美意识和美术创作实践方面也做出了难得的有益探索,使其成为了本地原始美术文化的突出代表和研究本地原始美术特征的重要样本。

〔参考文献〕〔1〕许继生,等,主编.齐齐哈尔考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高星.昂昂溪新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 1988,(01)〔3〕崔昊.刍议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2):223-224.〔4〕黄慰文,张镇洪,缪振棣,于海明,初本君,高振操. 黑龙江昂昂溪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08):237-240.〔5〕丹化沙.略论嫩江细石器文化〔J〕.考古,1961,(10):568-5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