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onstructing an independent and open classroom ─ Recording the wonderful classroom of "Special Teacher" Zhijun Liu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主题概述】本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教学本文,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内容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务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课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尽可能大的阅读空间内,自主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利,学生、教师、广义教材之间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读、思、查的方法,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交流后,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
二、课堂自悟感知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深入领会。
不强求领悟所呈现的全部语言材料,也不强求对部分语言材料达到一致的领悟深度。
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线、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
三、课堂讨论讨论性阅读是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形式。
学生经过准备性阅读和自悟性阅读两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体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一方面检验自己所得是否正确,一方面又要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时,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状态。
本堂课先是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读或说,人人发言;接着小组间交流,每组组长可自己总结发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学总结发言,对某一问题哪位学生见解深刻,再请那位学生阐述;最后是自由发言,哪位学生还有独到的见解,再在全班交流。
讨论中学生有补充,有纠正,有争论,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自主开放。
【精彩课堂实录】一、交流资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
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
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
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
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
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生: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
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
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生:无价之宝!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初读了解课文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
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
(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
(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
)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
(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
“读写例话”中的“……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三、自读思考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
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师:围绕同学们提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文中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
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
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
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
(师:要回了和氏璧。
)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
(师:要撞璧。
)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
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请他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
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
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
(生朗读)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
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生:是的。
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
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
(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
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
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
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
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
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五、自由发言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
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
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
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
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段话很有作用。
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
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
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
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
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
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