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和理念都有所变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理念转变,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它以强大的功能,大量的信息及生动直观的影像和快捷的连接方式和超越时空的变幻,已经越来越受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景和优化教学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向普及,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和理念都有所变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
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中使用课件,应首先思考有无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教学媒体,从更多的教学媒体中选取更加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更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教学内容而定,可以不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就不要去使用计算机。
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2.辅助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也有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经常使用多媒体学生也会感觉厌烦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有时整节课的内容都在屏幕上闪烁变换学生也会感到疲劳。
用课件目的是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高效率,而不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一般的内容还是要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切记,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做课堂练习,到黑板上来演算,仍是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3.形象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
然而在这一过渡时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逻辑思维仍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
教学的直观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课件的制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4.师生的互动原则。
很多课件几乎就是把课本内容全部做成幻灯片,等于是一本电子书,上课时老师只管点鼠标,一路翻下去,老师被鼠标长时间地拴在了电脑旁而不能更多的深入到学生中间,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
想要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就要精心制作课件,把多媒体与传统模式结合起来,需要用多媒体时教师来播放一下,不需要时就可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互动。
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长期看屏幕产生的疲劳又可以把教师从电脑旁解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眼神和多媒体的音像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综合性原则。
在制作多媒体时,利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参考《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第一章)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 ----- 乐趣——志趣逐级发展。
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
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
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
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而教学媒体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媒体使学生真正拥有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使学生驰骋奔腾的思维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想象、表达能力、学习活动,变强迫性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极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初中数学课内容抽象的特点,教师可制作形象、直观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的学习动机。
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多媒体课件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教学效果好。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
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1.1.3)(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问题直观。
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角的教学,多媒体中可利用动画效果,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直观形式呈现给学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例如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因为这一知识点太抽象了,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很容易产生误差。
听了这些话以后,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备课了,就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在动的线段———制作课件,用动画形式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正如有些数学老师所说的,在学习到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环节中时,我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三角形,的确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
当时我给学生三组数据让摆三角形,第一组小棒:3cm、4cm、5cm,第二组小棒:3m、3cm、5cm,第三组小棒:4cm、6cm、10cm。
等学生都摆完之后,我问学生这三组数据都能摆成三角形吗?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的说能。
而且还有的学生拿了以上三组这样的小棒自己到讲台前摆给同学们看。
如果老师这时说:“由于小棒是圆形的而且比较粗,有一定的厚度,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
如果简单地用“这有误差”来作解释,学生恐怕还不会信服。
相信这时教师作任何结论和解释都是多余的,谁都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就用课件来演示4cm、6cm、10cm这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生动地看出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相等的结果是什么——必定不能围成三角形,直观形象地突破了难点。
在这种认知冲突下,顺应学生的“思维流”和教师极富渲染的提问: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摆成三角形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看一组,第四组:3cm、3cm、8cm能围成三角形吗?结果通过理论验证和直观感受动画演示,第四组也不能摆不成!最后教师才在学生疑惑的期盼中作解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