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二) 内涵 (三)特征
a
8
1.以高科技为标志
知识增速快: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每10年增加1倍,当前3-5 年增加1倍。有的未来专家预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将只不过是2050年的1%。
应用转化快:18世纪需100年,19世纪需50年,二战后需7年,当代微机 6个月就有新一代。
产品科技含量高:用单位重量价格比表示科技含量,20世纪50年代钢材 每公斤不到1元,70 年代微机每公斤1000多元,80年代后软件几乎无重量。
a
17
第四节 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一、旧中国化学课程设置 二、新中国化学课程设置 三、《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化学课程设置
a
18
第五节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及 实验教科书简介
一、《标准》简介 (一)《标准》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 六项具体目标: ① 课程功能 ② 课程结构 ③ 课程内容 ④ 课程实施 ⑤ 课程评价 ⑥ 课程管理
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程表
· 第一阶段(准备酝酿阶段,1999年4月-2001年6月)
· 第二阶段(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6月-2004年中)
· 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a04年秋季起)
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②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③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④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三)《标准》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 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 平层次。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 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
B5(有机化学基础)
中 化
B3(物质结构与性质) B6(实验化学)
学
课
程
必修课程(A类)
A1
A2
a
26
课标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27
课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A1、A2)
必修课程模块A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 体验、感受
低 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到 高
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a
21
(四)《标准》的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 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 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二、教科书简介
(一)“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1.教科书的设计思想 2.教科书改革的重点 3.教科书的特点
(二)“上教版”实验教科书分析
1.上教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2.上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3.上教版实验教科书内容的特点
4.上教版实验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上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落实
既要使课程相对稳定,又要令其与科技进步保持一致并适当超前。 既不能把所有科技成果都放到学校课程中,又不能把所有原来的基 础知识都看成是老化了的知识,一概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
①科技的变异性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 ②科技发展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 ③学校课程的本体论与工具论
a
11
第二节 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特征
❖ 本课程将与您一起共同探讨。
a
2
课程简介
❖ 本课程着重讨论国内外中学化学 教学改革的动态、特征与发展趋 势,并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化学课 程改革中的课题及案例,对中学 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 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与分析。 课程教材:《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概论 》
闫蒙钢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a
3
课程目标
(2) 减少必修课门数、降低毕业要求 (3) 必修课学科分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门类课程,以满足学生
发展的不同需要
(4) 选修课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多彩 (5) 缩小必修与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的分化、分流提供保证 (6)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
a
13
五、面向2l世纪的尝试
1. 美国的勃勃雄心 3.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步步紧逼 5. 中国的全面推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教材改革
(1) 1950年 (2) 1952年 (3) 1956年 (4) 1963年 (5) 1978年 (6) 1981年 (7) 1988年 (8) 1999年至今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经五年的准备,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
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小学课程的
a
20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低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到 高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 低 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
到
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
高
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
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求,确定了我国基础
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与六个具体目标。
这一次课程改革是与当前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同步
的。
a
15
1. 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研制(1993年)→推出(1996年,12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试验
(1997年,山西、江西、天津)→修改推荐(1999年11月)→2000年秋 10个省市试用高中新教材→2001年扩大到24个省市区→2002年扩大 到全国
第九节 综合理科课程探讨a
7
第一节 知识经济向学校课程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未来经济的多种描述
后工业经济
(美丹尼尔·贝尔 1973年
《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信息经济
(美、托夫勒 1980年 《第
三次浪潮》
高科技经济
(英福菜斯特1986年提出)
知识经济
( l996年OECD组织提出)
二、 四大目标
(1) 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基本能力的培养
(3) 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 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a
12
三、五大理念
⑴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⑵ 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⑶ 重视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⑷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⑸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六大趋势
(1) 课程设置和门类的多样化、综合化
16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与推进 ·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及推广工作 ·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1)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2) 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3)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4) 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5) 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6)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7)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8)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潜力的消费新热点 (四)新教育投资政策实现了“三大转变”,取得了“四大成果” (五)呼唤全新的课程观和人才观
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五个统一
基础性 创造性 发展性 的统一
科学素 养与人 文精神 的统一
全面发展 与个性特 长发展的 统一
智力因 素与非 智力因 素统一
自主精 神与责 任感的 统一
a
10
三、学校课程怎么办?——滞后?同步?超前?
a
6
第一节 知识经济向学校课程的挑战
第二节 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特征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 章
第四节 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目 第五节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实验教科书简介
录 第六节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科书简介
第七节 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
第八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是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 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 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一、 三大措施
(1) 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2) 始终抓住基础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3)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科技:具有高智力、高资金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潜能特
点的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
材料技术等六大科技群。
2.以信息产业为中心
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五增五减
4.高素质人才是关键
a
9
二、 知识经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产业观 (二)改变了政府、社会、个人的教育投资观 (三)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消费观的重大变化——教育成了最有
必修课程模块A2
(详见右图)
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a
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地球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22
a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24
课标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