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同法》解释三看无权处分之效力题目:从《合同法解释(三)》看无权处分之效力专业:法学班级:一班学号: 1001070213姓名:李玉林指导教师:崔华洁成绩: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2013年1月题目:从《合同法解释(三)》看无权处分之效力摘要:在新《合同法》解释出台之前,根据《合同法》第51条,实践中一直将无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此一直为学界和实务界所诟病,新的解释则是对这一问题的修正。
本文将结合物权变动模式与善意取得制度,再看无权处分之效力,理顺无权处分与无权处分合同的关系。
关键词:无权处分物权变动模式善意取得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简称《合同法解释(三)》)出台之前,学界便已有对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的争论,该解释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正和止争的作用。
无权处分与物权变动模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又与善意取得制度在实务中牵扯较多,本身已极为复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无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将越来越多,将其效力规定为效力待定,既不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能紧跟实践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理的要求。
本文将结合物权变动模式与善意取得制度对其进行分析,以得出一些对实践有益的结论。
1.无权处分概述处分是民法上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理解处分关键是要理解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拉伦次指出,负担行为是指使是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或另若干人)承担一定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义务的的法律行为,其首要义务是确定某种给付义务,即产生某种债务关系;处分行为则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力的法律行为①。
可见,负担行为具有相对性,是通过一定的意思表示来为自己设定义务的行为,其应属于债权的范畴,最常见的应为合同。
处分行为则是一种行使权利的行为,是运用自己的权利作用于处分对象上以使其发生法律上之变化的行为,典型的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在某项权利上设定负担或取消某项权利等。
可见,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应属于物权范畴。
两者都为法律行为,但具有如下区别:第一,负担行为是使行为人对特定相对人负某种义务的行为,是债权性质,并不能直接发生权利或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处分行为是基于处分权而行使的使权利或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无须借助其他权利的协助。
第二,两者的生效要件不同,负担行为因属于债权范畴①卡尔·拉伦次:《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页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在此仅讨论合同之债),故其生效要件应符合作为法律行为之一的债的生效要件,狭义地讲,在合同之债中,只要作为法律行为的合同行为满足其生效要件,该合同即为有效。
故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负担行为不必适用标的物特定或确定原则,即标的物是否成就,不影响所订立的合同的效力。
负担行为的生效不必以当事人对标的物有处分权为必要条件,即买卖合同中合同订立时出卖人并不需要对标的物享有处分权,只在合同履行时享有对标的物的处分权、并且保障买受人的权利取得就行了。
而处分行为意在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须处分人享有处分权,而判断处分权的存在与否并不是依据做出处分时的情况,而是依据处分行为发生时的情况,即处分行为发生时必须适用标的物特定或确定原则,处分权运用在买卖合同中,就是表现为合同履行时(在我国表现为交付或登记)享有处分权,这极大地解决了种类物买卖和将来物买卖的问题。
“正是以此为判断标准,才解决了种类物买卖和将来物买卖的有关规则,只要在种类物被确定之时和将来物产生之时,出卖人有对标的物的处分权,出卖人的处分行为即视为有效。
”①第三,负担行为具有相对性,是对人的,所以其生效不必进行公示,而处分行为具有绝对性,是对世的,其生效须以交付或登记作为公示。
①刘丽敏,魏爱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无权处分考析,河北学刊,2011年7月第31卷第4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对于该条中的处分一词,学界历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该处分仅指处分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该处分是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于一身的。
新出台的《合同法解释(三)》第三条则规定:当事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应该看到,该条的出现使得该问题趋于明朗,第51条中的处分应指处分行为,具体述容后讨论。
2.无权处分与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变动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对于基于合同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
世界上主要的物权变动模式有三种,分为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和折中主义,其中折中主义又称为债权形式主义。
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的效力并不相同,基于合同行为而进行的无权处分则是对一国物权变动模式的考验,下面简要析之。
(一)债权意思主义,是指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债权合同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除合意之外,再无需其他要件如交付或登记。
贯彻债权意思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主义的国家并不承认民法中的物权行为,买卖合同的成立即双方的债权行为的成立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物权变动与债的关系合二为一,不做区分,最典型的为法国的《法国民法典》。
法国由于其彻底贯彻了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对于无权处分,其最典型的表述为“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买卖,无效”。
可以看出,债权意思主义认为物权变动与债权行为具有同构性,物权变动的不能将直接影响债权行为的效力,而无权处分因不享有处分权而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因而无权处分场合,只得令债权行为无效。
(二)物权形式主义,是指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意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如交付或登记来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的立法主义。
物权形式主义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根据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债权契约仅产生债法上相对的权利义务关系,债权契约的订立并不能导致物权的变动,欲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还须借助独立于债权契约而客观存在的物权契约,此即所谓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另外,物权行为还具有无因性特点,即债权契约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二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①就买卖而言,处分行为不是指做出债权契约,而是指能够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物权行为,实践中多表现为合同的履行阶段,订立合同的债权行为(亦即负担行为)①朱格锋: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辨析—兼评《合同法》第51条,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24卷第4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并不会因为物权行为的无效而无效,换言之,合同不能履行并不会导致合同本身无效。
(三)折中主义,又称债权形式主义,是指除有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合意外,还须采取交付或登记方式方可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立法主义,我国为采取该模式的国家。
根据债权形式主义,债权是发生物权变动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但并不必然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欲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还须有交付或登记行为,其与债权意思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它并不承认独立的物权行为的存在。
应该看到,在该模式下债权契约并非物权变动的唯一原因,在买卖合同中,合同的订立只是合同标的物转移的一个条件但并非全部条件,此外尚须有交付或登记之行为,“买卖合同的生效仅产生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能直接引起标的物所有权的变动。
”①结合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以及我国在实务中的操作,应该看到,我国并不承认一个合同行为会发生债权设立和物权变动的双重效力,否则合同不能履行便应归于无效,那么违约责任的主张便缺乏理论依据了,在此,承不承认债权行为之外存在独立的物权行为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一个债权行为是否能够发生上述之双重效力。
既然在该模式之下合同的订立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并没有必然联系,则物权转移的效力待定并不能推论出合同的①韩旭至: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探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29卷第3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效力待定,无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之效力,亦不能为效力待定了,应为有效。
我们以该结论再看《合同法解释(三)》: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可以看出,出卖人对标的物不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不能成为合同无效的理由,亦即无权处分所订立的合同是有效的!这正是物权转移的效力待定并不能推论出合同的效力待定的正确规定。
再看第二款: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人民法院支持的买受人的主张来看,违约责任和解除合同的成立条件都是合同的生效,此亦为上文印证。
既然无权处分的合同其效力有效,那么《合同法》第51条该如何理解呢?此涉及到一个对第51条中处分一词的理解问题。
《合同法》第51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其正面意思并不明确,而是经常被作反面推理,即“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权利人不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在订立合同后未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效力待定”,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论述,无权处分的合同应为有效,如果此处的处分一词包含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双重意思,则无异于承认负担行为经过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取得处分权后方发生效力,如此则与新合同法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释相左矣。
至于《合同法》第51条的解释,既然将该条中处分的涵义仅限定为处分行为,而不涉及债权行为,则该条便无甚实际意义,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合同本就有效,已无需法条赘述。
如需使第51条继续发生效力,则可对其予以适当的扩大解释,即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合同有效;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发生相应的物权效力。
处分权为所有权的权利内容之一,但不限于所有权,没有处分权而为处分行为,从维护民法之公平正义原则的角度看,自不应有效,其存在转化为完全有效和完全无效两种可能,如得到权利人的追认,则其无权处分的效力得到补正,在合同中受让人继受取得标的物;如权利人不追认,则处分行为无效,如符合善意取得,则按善意取得处理,如不符合,则可依合同之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处理。
3.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体系尤其是物权变动制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其与无权处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之物转让给受让人的,如受让人取得该物时处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