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工业发展报告

南京工业发展报告


无锡: 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基 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职业教育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
上海: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的大型城市。 构建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
关键词2:长三角和全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加强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 拉动产业升级,为南京带来日益增多的高端投资和消费。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 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 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 快,经济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 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 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 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 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 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 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 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 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四)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
2006—2010年,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是前十大行业产值比重提升,行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按总产值排名的前十大行 业产值占比75.4%,较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20个,较2005年增加 11个。二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下降。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 值占制造业比重43.2%,较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31.2%,较2005 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是行业区位商(LQ)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加强。2010年, 江苏制造 业区位商达1.1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5.3%的12个行业区位商(LQ)大于1,专业化 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区位商提升0.02 ,11个行业LQ呈上升趋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提高0.26、电气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提高0.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提高0.17。
过站南京的主要高铁线路 主要线路覆盖城市及人口数量
关键词3: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将有效提升南京都市能级,扩大服务业 发展的腹地市场,并加强南京对皖江城市带的辐射作用,青奥会的准备和 举办将有力促进南京国际性城市品牌的建设。
关键词4: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趋势下,南京有机会承接更多高新技术 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产业集聚日益增多。
2013年
南京产业发展三十年
制造业是南京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体,是拉动南京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产业结构水平基本上能够代表 江苏工业的整体水平。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产值8803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5.6%(江苏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资料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91.8%)。
长三角区初现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 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 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 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 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南京都市圈层
长三角区域综合枢纽建设
重点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 徐州、杭州、宁波全国性综合 运输枢纽,加强苏州、无锡、 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 通、盐城、湖州、嘉兴、金华、 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 枢纽建设。强化各种交通运输 方式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铁路 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干线铁 路建设及其与港口、空港、城 市轨道交通等的衔接。
南京城市优势
高校集聚
研究组织
资源优势
商务办公
物流平台
信息港
人文氛围
空港优势
居民文化素质
休闲娱乐
科技产业能力
交通优势
政策审批
全球化
云技术
信息检索
城市形象
劳动力优势
进入资金量
区域竞争力
风景
产业发展速度
南京都市圈
2
南京产业发展历程
ABOUT THE INDUSTRY
南京产业发展评估报告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78年-1983年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92年-2002年
第三产业崛起:
1992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 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推动下,服务业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市服务业以百亿 元增加值总量为起点,每年以30—90亿元的 增量进行扩张,到1999年,南京市第三产业 实现的增加值和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产业结 构由“二、三、一”转变成“三、二、一”, 且保持了连续四年的产业结构形式,2002年 三次产业结构为4.7:44.1:51.2。
转折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战略决策。由于率 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业生产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工业生产在调整中迅速恢复和发 展,第一产业比重逐年有所提升,第二产业保持较高比重; 受当时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并没有得到改善。到1983年, 服务业增加值仅为8.85亿元,比重降到17.3%,比1978年 还低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4.2:68.5:17.3。
南京产业发展评估报告
The evaluation report of Nanj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数字硅谷科技有限公司 营销策划部
目录
走进南京
南京产业发展历程
南京工业布局情况
南京未来产业格局
1
走进南京
ABOUT THE CITY
南京产业发展评估报告
南京所处在长三角区域概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2006年—2010年,南京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 23.4%,呈快速发展势头。伴随经济总量的明显扩张,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产值提高
产业比重
科技含量
人文素质
产业转移
南京产业发展三十年
(一)重工业主导日趋明显,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江苏轻重工业架构演变过程的综合判断,目前南京正处于重工业的深化发展阶段。 2010年,南京拥有重工业制造企业14252家,资产11405.12亿元。在规模扩张的同时, 重工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70.78亿元,增长11.9%,其中全部工业 增加值为2748.45亿元,增长11.0%;年均增速利润高于利税、利税高于销售、销售高于 产值。2006—2010年,南京制造业霍夫曼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由2005年的0.49下降至 2010年0.38,标志着南京制造业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南京产业发展三十年
(五)就业结构得以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呈协调互动关系。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程的加 快,全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江苏制造业 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六个行业中,累计占比达 57.9%。与2005年相比,六个行业从业人员占制造业比重呈“三升三降”,其中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达16.4%,提升幅度最为突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均提高1.9个百分点;传统产业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下降5.2个、1.1个、0.2个百分点。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1983年-1992年
工业调整:
1984年南京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随着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南京工业开始真正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生产 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因人们生活水平 的改善和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前在政府 计划限制内的服务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批发零售 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迅速崛起,商贸市场不断涌现,居 民服务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在此背景下,1992年第三产 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101.62亿元),占GDP比重 达到38.5%,比1983年提高了2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比例改写为7.6:53.9:38.5。
(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经济运行的市 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推行,国有及国 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比下降但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2010年,南京国有及国有控股 制造企业的产值比重从17.3%下降到7.6%,但实现利润从128.6亿元增加到265.3亿元,增 长79.9%。二是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股份制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南京 股份制制造企业单位数较2005年增加8576家,占比提高9.0个百分点达61.1%;产值较 2005年增长2.3倍,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达48.9%;2006—2010年产值年均增长26.7%, 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热情不减、民间投资表现活跃,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南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2002年-2013年
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