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概要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概要


33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 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 如:
《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三行者,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34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
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
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
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
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用肘关节捣。
35
《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
…… 的恩德。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符合国
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
4
叹词。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 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 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 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 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 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如:
25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
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
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
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
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
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 邻?”
9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
10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 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 众。”(忿恚,恼怒。激,愤激;怒,恼 怒。)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
草具。”
《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
《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
贤勇知。”
28
《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14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 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 食)“食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 “用粗恶的饭食让他(冯谖)吃”。
15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6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 “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 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 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 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 “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 “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 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 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
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
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
上老之。”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
金玉。”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
其貌,释而不斩。”
30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
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
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 诸侯不得而友也。”
23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 “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 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 词和形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主语〕益 奇






24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
例如:
《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16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
之。”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2、实词和虚词的范围不同 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副、
代、叹八类词,虚词包括介、连、助、语四类词,共 十二类。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 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 时不能独立回答问题、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以及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虚 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
“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
桓侯客之。”
31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 人之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道,不 如吾闻而药之也。”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荀子·赋》:“(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战国策·赵策》:“……睹其一战而胜,欲从 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32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
用手提着。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
7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具 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例如:






使
8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 带宾语。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
意思,不可含糊。
26
例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
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人的认识 意 动
变化者: 用 主语 法
人的行动 使 动
变化者: 用 宾语 法
27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 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20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
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 刘豫我也!”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 乎?’”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 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21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
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
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
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
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18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 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 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 成为什么”的意思。
19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 所谓生死而肉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 姓。” 《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 之。”
(践踏、蹂躏)吾弟;令我百年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
为公子不取也。”
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
父。”
《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5
河。”
词的兼类则是另一种情况。词的兼类是指某 些词同时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是一种 常规性的语法现象。例如:
饭——经常兼属两类词:① 动词。吃饭, 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也在其中矣。”② 名词。本指煮熟的谷 类食品,多指米饭,《广韵》:“《周书》云: ‘黄帝始炊谷为饭。’”引申指每天定时吃的 食物(如早饭、中饭、晚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