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皆是爱----浅谈教育中的安慰剂效应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张越【摘要】安慰剂,本为医学用语,非教育术语,是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物类似,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等。
这类安慰剂,本身没有什么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但在医疗实践中,却往往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正面积极影响,从而缓解病情。
这种作用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在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科学证明。
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教师的身份是权威的,因此教师可使用激励性质的话语为教学上的安慰剂,给学生以暗示,使学生自信心增强,坚信自己是优秀的,从而努力使自己达到这一标准,获得进步。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安慰剂效应陶行知暗示关爱自信去年下半年有幸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教育厅的雏燕培训项目,期间参观了多伦多市区的几所学校,听完各自的校长介绍以及培训学院的一位院长详细讲解之后,不由得有了这样的感慨:万山红遍皆是爱。
因为每位教师对于班级的每位学生都倾注爱心,悉心鼓励教育,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良性循环在我们的教育中其实还是很紧缺。
当然,客观原因有一些,比如国内班级往往人数过多,国外大多是小班制等,但是主观方面呢,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来努力提高,力求让自己的每个学生最后都明艳绽放。
民间俗语都说教师桃李满天下,我也爱拿花儿来比喻。
学生们的青少年时期是极美的年纪,就跟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
他们若能鲜艳绽放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责任圆满完成。
也有那么一些学生,成绩也许不优秀,但是却被忽视,自尊心受创,自我放弃,最后未能成为山中红花中的一朵,这应该归责于谁呢?教师还是学生自己?教师的不尽责和学生的自暴自弃都是原因。
因此,在教育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宗旨,对待后进生,我们完全可以适当的采用安慰剂效应。
当然,安慰剂效应平日里也有多种形式的体现,不仅是出现在教师的言语和行动中。
去年,即2012年高考前夕,湖北孝感一中一个高考班集体打吊瓶的壮观场面在网络上热传,原来是学生们为了补充营养在注射氨基酸。
从同情到讽刺,从学生备考不易到应试教育的悲哀,议论纷至沓来。
考后传来了消息,这个“吊瓶班”50多人没有一个考上重点大学。
于是,当初的讽刺质疑,纷纷以幸灾乐祸的心态重新出现,种种揶揄调侃布满网间……仔细看看新闻可以发现,这个“吊瓶班”背后的真实情况并没多少人提及,,拿学生们没考上重点大学来说事也稍显刻薄。
其实,打吊瓶的,在该校1300名学生中占400多人,这个吊瓶班是5个文科班中的四个平行班之一,该校仅有的十几名上了重点线的文科生都在快班5班。
以上这些说明的是:1.“吊瓶班”没学生上重点大学,不能说明其余350人打吊瓶的效果,2.打氨基酸在“吊瓶班”50多人中没起到看客们理解的神奇作用,不能说这种方式是荒诞可笑的。
说到底,打吊瓶补充氨基酸是一个教学领域的“安慰剂效应”问题。
所谓安慰剂,是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物类似,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等。
这类安慰剂,本身没有什么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但在医疗实践中,却往往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正面积极影响,从而缓解病情。
这种作用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在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科学证明。
195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比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强大的安慰剂》证明,在一般情况下,35%的病人在使用安慰剂后有明显效果。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其实不只是现代社会,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刺激装置。
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内的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
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不会有任何预期。
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
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
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
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
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
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的提出,到现在已超过五十年了,却仍然很明确地时常出现在实验的医疗情境里。
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就包括教育学生这个领域。
抛开医学上的、狭义的安慰剂效应,广义的安慰剂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学校运动会上,为增强身体机能,老师给某学生吃下两粒面粉制成的“药片”,结果果然在长跑中起到了作用。
安慰剂效应,就是在实物帮助下的一种心理暗示。
孝感一中“吊瓶班”乃至所有打吊瓶的学生,便都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暗示,以求在高考中有优异表现。
其实,据专家说,氨基酸对人体确实很重要,但绝不至于能起到提高智商、增加分数的神奇效果。
学生们身体健康、活蹦乱跳的,本来是“吃个鸡蛋”就能解决的事,却纷纷挂起了吊瓶。
就像学生们自己说的,备考期间神经紧张、身体吃不消,这种方式能让他们觉得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能量,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战斗力”。
或者说,别人都在挂,我也得挂,这样至少保证我不会输给别人这些心理,分明就是在充分利用“安慰剂效应”,其实补充的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必须得挂上吊瓶补一补。
所以,学生们挂吊瓶,求个心安,应该说是对于严酷的高考的一种应激反应。
你不让他们挂吊瓶,他们还会想出别的办法来,说不定比这个更“雷人”。
从常规的孔子、文曲星,到近几年网络上异军突起的虚拟“考神”,再到颇为小众的文昌帝君、文殊菩萨,甚至还包括范进……每逢高考时节,沾边不沾边的各路神仙都香火鼎盛。
战袍、战靴、“上上签”圆珠笔、“逢考必胜”符……打着高考旗号的周边产品也年年卖得火热。
其中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也有人称之为迷信,不管是归类为哪一种,背后却透出应试教育下高考的巨大压力,以及面对这种压力时学生的心理波动,这正是这些外物安慰剂出现的根本原因。
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专家林薇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迷信的本身,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
某时某刻碰巧实现,就“固着”下来的心理状态。
对于拜文曲星,从社会角度而言,正确引导学生方面,我是不赞成的,这会让学生把努力的希望寄托在外界事物上。
面对高考等重大考试时,学生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排解,比如解压训练、冥想、放松训练等等。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通过科学手段调试心理,需要资源,很多地方的人平时没有渠道获得这些帮助,学校里也没有合适的心理老师。
再加上这是一个长期起效的过程,对于当时当刻,各种训练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排解压力增强信心,学生“病急乱投医”,拜神可以起到心理学上“安慰剂”的作用。
比如学生成绩其实很好,但总爱紧张,拜了神后,他通过“自我麻醉”,觉得有了神灵保佑,心情能够稳定下来,我认为也OK。
”值得商榷的是,学校统一组织这种方式不妥,对孩子的自我驱动、解决问题方面都没有益处。
只组织尖子生,不包括普通学生,这种差别化的对待也是一种软暴力,对普通学生会造成伤害。
难道普通学生不比尖子生更需要安慰剂吗?教师们可以利用“权威”和“信任”带来安慰剂效应,比如用一些所谓权威的测评来给学生一些虚拟的但又是带鼓励性质的结论来给学生一些自信。
爱和信任是最容易找到的安慰剂,对学生的爱、信任和鼓励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孩子进行“你能行,你能够学得更好”等鼓励,能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
我们知道,爱迪生在小学仅仅上了三个月就被开除了,理由是“智力低下”,但是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不会是傻瓜,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要他坚持读书,爱迪生得到母亲的鼓励,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窗边的小豆豆》中可爱的小豆豆在第一所学校被劝退,却在巴学园里遇到了懂得教育艺术,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小林校长,“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一句温暖的话照亮了小豆豆的一生,也成就了今天的黑柳彻子。
因为孩子相信老师的判断和话语,所以老师的话带着强大的心理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好的,安慰剂效应得以成功起作用。
由此可见,心理上的安慰剂对于我们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效应,会随着外界的条件变化而受影响,对那些渴求进步、对教师充分信任的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效果,所以,就出现了有时效果比较明显,有时不明显的现象。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呵护,关爱和鼓励,令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自信,发挥安慰剂效应的正性作用,促进其逐渐进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我们不要以一种眼光看学生,不能随便的对一些学生下结论为“差生”,“无药可救”。
李希贵在他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写道:“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我们的教育不是用模具生产物品,千人一面,我们教育的对象千人千面,因材施教,才会让孩子扬长避短,个性的成长。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学生,更加积极的期望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在面对孩子时,安慰剂效应也好,还是俗称的暗示效应也罢,他们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身为教师,孩子们对我们充满着信任,我们更多的是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给他们一些精神动力,这样,孩子们就会顺着我们的期望努力并且健康向上的发展了。
参考文献:[1]Ulrike Bingel,《科学—转化医学》杂志,2011[2] 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岳麓书社出版[3] 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 朱永新主编,《教育的奇迹》高等教育出版社[5] 窦桂梅等,《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6]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