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摘要]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

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关键词]“美国梦”;盖茨比;社会根源;艺术手法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是20世纪20 年代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时代”代言人的称号。

他那充满名利、浪漫、忧郁而又短暂的一生不仅为其小说提供了最生动的创作素材,而且也成为美国战后整个“迷惘的一代”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发表于1925 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评论界普遍看作是一部关于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颇具特色的作品。

八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广为传阅。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 世纪20 年代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代表作,叙述了一个青年由于没有金钱和地位而失去了爱情,于是不择手段试图通过发财致富夺回逝去的爱情,结果是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回对爱情瞬间的回忆。

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梦”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缩影,该小说通过盖茨比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主题。

一、盖茨比的两个梦盖茨比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崇拜富兰克林那样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范例。

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碌碌无为,由于自己的地位及财富等原因最终失去了他的恋人黛西。

盖茨比的梦想之一是“发财梦”、“出人头地梦”。

盖茨比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机会均等”,因而执着地追逐他的梦想。

为了出人头地,他不辞辛苦地做了许多事情:小说第九章介绍了盖茨比少年时代自己定的“时间表”,从早晨六点起床,六点一刻做体操,七点一刻开始学电学等等,直到晚上七至九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每天排得满满的,真是分秒必争。

他还写“个人决心”书,要求自己“不要浪费时间”,“每周储蓄五元”,“对父母更加体贴”等。

他的时间表和决心书却写在一本已被翻烂的小说《牛仔卡西迪》(描写一名青年如何奋斗最后成功) 的空白页上,这说明他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用的人。

这时盖茨比的梦想还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一无所成。

之后,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但由于其没有地位和金钱,黛西最终嫁给了汤姆·布坎农。

爱情的失意并没有让他消沉,相反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为金钱而奋斗的斗志。

另外,杰姆斯·盖茨比17 岁时,在苏必利尔湖遇到丹·科迪。

丹·科迪五十多岁,是一个“靠内华达州的银矿和加拿大西部金矿发迹的人物,后来在蒙大拿州经营,又攒下了几百万元的产业”“, 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一个曾在美国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把边疆妓院和酒店中的粗野的恶习带回东部沿海地区来的人”。

[1 ] (P86)盖茨比认识他时,他正以极为奢侈的方式肆意挥霍其年轻时赚来的钱,这与盖茨比心中的梦想背道而驰,但少年盖茨比崇拜他。

在他的影响下,盖茨比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那纯洁的梦想也开始变质。

在小说第九章中,他的父亲来纽约。

“看上去一副潦倒的样子”“, 穿一件寒酸、蹩脚的旧外套”。

[ 1 ] (P14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并没有按照他的“个人决心”书当中所写的那样孝敬父母,尽管那时他已家财万贯。

可见,他的梦想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这时,盖茨比在伦理、道德上极度空虚和堕落。

他为挣钱不择手段,与迈耶沃尔山姆为首的黑社会勾结,在短短的几年里,通过非法买卖等不诚实劳动,由一个穷小子变成“暴发户”。

虽然他家财万贯,但他的内心极度空虚,为此,他购置了豪华住宅、精美汽车、水上飞机及华美的衣服。

盖茨比每周宴请宾客,豪宅内热闹非凡,他的“蔚蓝色的花园”更是打扮得像一座宫殿,“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1 ] (P34) 。

但在宴会结束后,“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象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1 ] (P49) ,这些更表明了盖茨比内心无比的空虚,而他仅仅以挥霍金钱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共同的特点。

盖茨比的另一个梦想便是“爱情梦”。

在美国陆军服役时,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而他却明白他根本没有资本得到她。

他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

在盖茨比的眼中,黛西代表了一切梦想的实现,她的房子象征着盖茨比所向往的财富和地位。

而每次黛西与他约会之后“, 她回到她那豪华的住宅,回到她那丰富、美满的生活中去了,她什么也没留给盖茨比便消失了”。

对他来说,黛西是可望不可及的,虽然,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黛西,但盖次比意识到他们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显然这样的爱情根基是不稳固的,是建立在虚幻之上的。

当盖茨比到海外之后,黛西嫁给了有钱有地位但她并不爱的汤姆·布坎农,和他一起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然而盖茨比坚信可以通过金钱夺回黛西,重温他们逝去的日子,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二、梦想的破灭及其根源盖茨比的梦想实际是把爱情和金钱统一起来的梦想。

他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但他不是以金钱为最终追求目标的庸俗梦幻者,他追逐金钱只是为了他的理想——爱情梦幻。

在盖茨比看来“, 发财梦”和“爱情梦”不可分割。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没有前者决不会得到后者,没有钱就决不可能有机会与黛西重温旧梦,而有了钱,便有了信心。

小说中尼克和盖茨比之间有两句对话:尼克:“你不能重温旧梦的。

”盖茨比:“不能重温旧梦? 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1 ] (P95) 盖茨比敢于这么说,是由于此时他有强大的物质财富作后盾。

他十分自信他能夺回黛西。

但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金钱是不够的,不能实现美国梦。

虽然,盖茨比实现了“发财梦”,但他与黛西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

小说中曾提到:即使富人不再富有,他也不同于穷人,显然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他的梦想必然破灭。

盖茨比试图以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改名、举办宴会等。

然而无论他怎样改名换姓,怎样设宴摆阔,他也无法跻身于汤姆代表的特权阶级。

他们决不允许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与他们讲平等。

黛西实质上是一个不思进取、附庸风雅、追赶时髦、虚伪自私的典型,是金钱的忠实信徒和爱情的彻底背叛者。

盖茨比却把她当作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梦想,实际上这个梦想已被他美化成一个不现实的虚幻,令其不能自拔。

盖茨比的梦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以悲剧的形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这表现在小说中盖茨比和汤姆的冲突上。

盖茨比的梦想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黛西是否能毫不犹豫地离开她的丈夫。

黛西竟然说:她爱他们两个。

黛西想一举两得:既保持布坎农夫人的身份,又得到盖茨比的爱。

汤姆最终利用极为卑劣的手段击垮了盖茨比:他指出盖茨比的财富与种种不合法的商务活动有关。

盖茨比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而在黛西开车撞死茉尔特后,她又和汤姆合谋策划,让盖茨比独自承担责任,自己却和汤姆出外度假,弃盖茨比于不顾,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

黛西不过是个徒有美丽外表的阔小姐,内心自私空虚,决然不会幼稚到为了“纯洁的爱情”放弃地位和生命。

盖茨比梦想破灭及其悲剧的根源归根到底是20 世纪2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造成的。

“美国梦”由来已久,最初是清教移民对自由信仰、自由创造的渴望和梦想;随后,在那片新大陆及向西部开拓的过程中,美国梦演变为对幸福的追求,尤其是对成功的追求,包括事业、爱情、财富等;到后来,美国梦的内容就更加具体了:公平竞争,通过个人努力、勤俭、律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到致富的目的。

“美国梦”实质上是一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它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从18 世纪至20世纪20 年代,其创造了美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到了20 世纪20 年代,也就是一战后,美国梦已经颓废了、腐朽了,原有的艰苦工作、节俭、节制等价值观念都淡薄了,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

一战后,美国青年认识到这场战争不过是资产阶级争夺各自利益的战争,却给千百万家庭带来了死亡和悲痛。

他们觉得被骗了,从而感到失望、迷惘,精神上极度空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形成“金钱至上”的思想。

那种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纯洁的“美国梦”也不复存在。

盖茨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起初,盖茨比仍怀着一腔热血为他的梦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之后,他发现在这样一个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中艰苦奋斗对成功是无济于事的。

在那个年代,一个穷小子想靠自己的力量走正常途径去获取财富无异于白日做梦。

那些通过不诚实劳动、欺骗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于是,为了实现梦想他通过不法活动成为了“暴发户”。

即使盖茨比不被枪杀,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可见,盖茨比的悲剧是由当时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

其次,虽然盖茨比实现了他的“发财梦”,但他并不了解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钱是不够的,是不能实现美国梦的。

因为,在美国上流社会中,不仅有财富的差异,还有“新”与“老”(即“暴发户”与“世族”) 、稳定的财产与流动的收入、东部与西部之间等众多的矛盾与差异。

盖茨比天真地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

而代表上流社会的汤姆是个骄傲、专横、自私残忍的恶棍,他决不允许盖茨比和他谈平等,必然会致盖茨比于死地。

这深刻揭示了上流社会自私、残忍,只知道享乐、毫无真诚可言的虚伪本性,以及他们腐朽的灵魂。

再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无情在黛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黛西是拜金主义的典型代表,她只不过是一个有美丽外表的富家小姐,她的自私、无情,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

车祸事件后,推卸责任给盖茨比,自己却外出度假。

可悲的是盖茨比到临死之前还一直在期待黛西的电话,但电话始终没有来。

黛西的无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淡薄的现实。

盖茨比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与“迷惘的一代”只知纵情声色的年轻人相比,盖茨比可算是佼佼者了,所以作者称之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了不起”一词又包含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盖茨比也有不诚实、骗人的行为。

他曾用欺骗的手段让黛西相信他的出身和她不相上下,从而得到了“爱”;他编造谎言以美化他的过去;他没有欺诈,但却是道德败坏。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虚伪、无情。

综上所述,盖茨比的悲剧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被毁灭的悲剧,也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破产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三、梦想破灭表现的艺术手法菲茨杰拉德运用大量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暗示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

作者构思巧妙在于:他通过一个叙述人——尼克·卡罗威来报道他的所见所闻。

尼克便是作者的代言人,而菲茨杰拉德生长在那个时代,又亲身经历了所发生的一切,从这种意义上说,尼克又是作者的化身。

尼克也做着“美国梦”,却又能看穿“美国梦”;他“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的感觉,可见,尼克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重新审视已发生的事件,其深度可见一斑,他能看透现实中的虚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