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中国高等教育》2003-12-31科研与教学、学科及队伍建设的关系新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应对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计划”,希望通过重点建设,形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

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应该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如何建设?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办现代高等教育?如何认识现代高等教育办学功能?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创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必要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

一、科研与人才培养过去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社会服务是指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服务社会,包括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外大学,特别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知识创造;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

在欧美发达国家,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工作。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应当改变过时的传统思维。

过去,我们把大学的人才培养简单等同于教学工作,教学又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致于有的高校提出“教学是立校之本”。

现代高等学校应该提“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协调发展”。

现代大学,科研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育人方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

据有关专家估计,课堂教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大概是30%左右。

当前,不仅仅是科研工作,包括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都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渠道,而且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还应当强调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大学校长在谈到本科生创造力的培养时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尽早进入实验室工作,感受创新环境,了解创新工作,逐步跟随导师做课题。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课堂教学。

研究生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培养质量是很难提高的。

研究生教育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研究生招生数应当考虑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支撑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大学教师自己没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所以,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学术水平,只有通过科研实践。

科技创新既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同时,科研育人也应当是当前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强调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大学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已经采取措施让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及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与教学为了加强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下发了加强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

对此文件,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反响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

有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同志提出能否再发一个加强科研的文件。

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第一,教授应当上教学第一线教授课程。

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这是教授天经地义的职责。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大学,这根本不是问题,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必须系统地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我国高校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当了教授后就不再授课,至少是不再给本科生授课。

1986年国家进行职称改革时,就提出改变“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

直到现在,教授不教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下发加强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主要是解决防止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

今后新的教师职务条例将规定高校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教授、副教授承担。

高校设置教授和副教授岗位,主要以教学工作量为依据,规定岗位必须承担的教学工作量。

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正确看待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关系。

很多教授不愿意讲课,把教学当成负担,认为承担教学任务耽误了科研时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学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实践证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相长.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很可能学生所问的难题就是教师的下一个研究课题,成为新的创新点;另一方面,教授讲授课程效果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终身,有的学生可能因此而找到了终身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当前解决教学质量滑坡首先要解决高水平教授到教学第一线的问题。

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不是科研冲击了教学,而是教学政策执行不到位。

对教授去第一线上课必须采取强制政策和措施。

第二,名师出高徒,但大学名师主要不是靠讲出来的。

大学教授应当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但大学教师又不能成为“教书匠”。

必须反对放松科研工作的想法。

任何高等学校放弃或放松科研就等于放弃学校现有的学术地位。

中山大学黄达仁校长认为4号文件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科研工作不重要,就没有必要强调教授和副教授去给本科生上课。

要求教授上教学第一线,是因为教授的学术水平高、学术功底厚。

大学教师授课质量问题绝对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学术功底是否深厚的问题。

学术功底源于充分的科研实践,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成为名师。

科研工作对于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当前大学教师教学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学生不愿上课,授课教师只好采取打考勤的办法,“逼”学生来听课;另一类现象是学生为了听好课,很早就去占好座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效果完全不一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第三,高等教育不能沿用基础教育的思路和做法。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能沿用基础教育的评价模式,要有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高校基础课教学很重要,学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名教授系统讲授基础课。

表彰基础课教师也应当表彰系统讲授基础课的名教授,这是政策导向问题。

固定一些教师长期主要讲授基础课的做法应当逐步改变。

名教授讲授基础课与长期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授课效果完全不一样。

过去有的教师讲授基础课,学生记一大摞笔记,考前辛苦背笔记,考完就忘,不能融会贯通,并末真正掌握。

名教授讲授基础课,能把厚厚的教材压薄后传授给学生,学生容易掌握并能做到融会贯通。

当然,我们不能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咎于长年累月辛苦讲授基础课的老师,教师的辛勤劳动还是要肯定,但高校今后应当逐步改变这种不科学也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做法。

第四,大学应当改革教师任用办法。

过去提出青年教师要过三关。

首先是道教学关,其实这种规定不科学。

高等教育强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自己都没有参加创新实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符合教育规律,这一政策规定值得反思。

在欧美的大学,青年教师首先要过科研关,厚实学术功底。

青年时期正好是人的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青年教师应该在教授的指导下努力做科研,提高自身学术能力。

等升了副教授以后,科研中大量的具体事情可以让学生、助手去做,科研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找课题、找经费和指导学生,这个时候副教授既有时间也有能力讲授好有关课程了。

大学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和方法问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做支撑。

所以,现在应该强调青年教师首先过科研关、学术功底关,升到副教授以后必须去授课。

在欧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高校当老师,必须玩命地做科研,否则五年时间升不上助理教授就得走人,淘汰将近一半。

如果在不是很有名的学校五年升不上助理教授,在大学就很难立足,只好到其它行业去了。

助理教授主要也是从事学术研究,五年升不上副教授,也得走人。

在美国大多数学校,教师必须升到副教授才能取得终身职位。

像哈佛、MIT这样的著名大学,必须升到教授才能取得终身职位。

美国、欧洲高等学校的老师首先是为获得终身职位而奋斗,很多的成果都是在取得终身职位之前拼命干出来的。

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其它国家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机制,调整相关政策,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育人和科学用人。

我国大学长期主要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由于承担大量课程教学任务,以致于没有科研工作成果,晋升副教授或教授时只好对这些老师实行所谓的政策倾斜,结果出现许多没有论文或科研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些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学术会议都不敢发言。

这种恶性循环的用人制度应当调整,尽量避免固定人员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大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应当紧密结合。

许多年来,大学的学科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口号上,没有抓手,没有载体,没有具体内涵。

我认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应当是一国事。

现在很多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处,实际上那些负责学科建设的部门主要是负责重点学科最后的申报、评审环节,很少考虑建设问题。

真正的建设过程和从事学科建设工作的部门却没有得到重视。

一些学校申报重点学科(包括申报博士点)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上,而是把功夫主要花在材料包装和找关系上,以致于一些学校重点学科、博士点增加了,但科研水平并没有上去。

现在我们把一些指标炒作得太过,如院士人数,高校上报的统计数字远远超过实际的院士人数。

主要原因是有些院士受聘于多所学校,多校统计。

高校内部风气浮躁,指标上过于追求数量,搞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聘任”,忽视实际效果。

教育部强调“211工程”二期建设要出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因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凝炼学科方向。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学科建设一抓人才,二抓基地,现在则明确提出首先要凝炼学科方向。

高校要根据学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自身实力,确定今后突破的学科领域和方向,凝炼学科方向,强调科研特色和学术实力,因校制宜,突破常规。

2.汇聚学科队伍。

学科上水平关键是人才。

首先是学科带头人,既要有学术大师,还要有优秀创新团队。

现在大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

科研队伍没有形成一定的团队.只能小打小闹,难以做大做强。

例如高校虽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数的77%,但人均项目数不高,更应引起重视的是高校应该努力提高获得重大与重点项目的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队伍人数比中国科学院多得多,但获得的“973”项目等重大项目仅与中科院大体持平。

近几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不很理想,被摘牌子的已有好几家,究其原因也在于规模过小,力量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好的团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