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组动态分析

井组动态分析


死油区的形成: 因流线特征而形成的死油区。在水驱油的过程中,水的推进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进行,服从于一般水动力学的规律,在流动 路线上遇着阻力较大的地方,水的流线要发生改变或弯曲。由于 流线改变而形成的死油区叫做因流线特征而形成的死油区。 底水油藏的死油区。底水油藏投入开发后,油水界面向上推 进的同时,由于压力漏斗的影响,近井地带产生水的锥进,水的 锥进比整个油水界面上升的速度要快得多,当油井被底水锥进所 淹没时,在地层中留下了大量的死油区。 中央井排各井之间形成的死油区。边水或注入水在驱赶石油 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没着到油井最短的距离线上水线的 推进速度最快,一旦当水进入油井以后,便会因油井压力漏斗的 关系将油井淹没,其淹没的速度决定于压力漏斗的压降幅度,压 降越多,淹没的越快。而当油井水淹以后,油井原产出的油水所 代替,则会在油井没井排方向和井间留下一个死油区。井距越大 死油区越大。这个井排若处于油田的边部或翼部,由于边水推进 的总趋势,死油区是比较容易处理的,若井排是中央井排,则两 侧的水驱效应一致,留下的死油区是不好处理的。
对油井来讲: 压力:上升--注水见效、注采比加大、新层参 加生产、储层改造措施。 平稳--注采平衡生产稳定。 下降--注水量降低、注采比降低、卡堵高压层段。 产量:上升--注水见效、工作制度(生产压差)加大、措施 作业有效、注采比可能增加、邻井控制生产。 平稳--注采平衡、工作制度稳定、没有采取措施作业。 下降—注采比降低、注水量降低、泵工作不正常、卡 堵生产层段、措施无效、结蜡、出砂、结垢、井底污染。
层间矛盾:由于油层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在 笼统注水、合层采油过程中,构成了单层与单层 之间的差异,即层间矛盾。表现在各单层间的渗 透率相差很大,连通状况不一;在注水井内各单 层吸水能力不同,形成单层突进;在油井内高渗 透层出油多、见水快,低渗透层不能充分发挥作 用。 分析层间矛盾以井为单元,分析内容如下: 分析单层突进油层的特点及其对其他层的干扰程度; 分析不同开采阶段层间矛盾的变化特征; 对比不同井距、层系条件下的层间矛盾; 检查分层配水、分层配产对层间矛盾的调整程度; 分析各单层注采系统不同时对层间矛盾的影响
生产曲线:采油曲线、注水曲线、注采关系曲线主要 反映生产动态情况。主要看产量、压力、注水量、含 水变化 生产管柱图:主要反映工作制度、生产层段 吸水指示曲线:反映吸水能力变化,注意测试时间 顺序 示功图:反映油层及泵工作状况。 这些属于动态图件,可以看出生产动态变化特征: 1、哪些井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是怎样的变化过程
强化生产: 强化生产,在采油井增加采油压差以增加采出量, 对注水井则提高注水强度以增加注水量。在放大采油压 差或提高注水压力后仍见不到显著效果时,则可进行酸 化、压裂等改造油层的进攻性措施。 强化生产措施适合于水线落后的地区,注水效果不 显著的地区,低渗透的地区。 在实行笼统注水,笼统采油的油田上,调整生产制 度的工作也往往只能影响到高渗透的主力油层,所以制 定限制措施时,也以主力油层为目标。而对于强化生产 措施来说,即使超出了主力油层而波及非主力油层,那 对于调整工作来说,更是有益的。对于层间差别不是很 大的油田来说限制措施起着降低生产水平的作用,而强 化措施有可能影响非目的层,使油田动态进一步复杂起 来,要慎重从事。
限制生产: 对采油井来说,限制生产是通过提高井底压力,即 减少生产压差以降低油井产量的办法进行。自喷井可以 更换较小的油嘴,抽油井在无水的情况下可以用减少泵 挂深度,在含水的情况下泵挂深度不变而改变油油参数 (冲程、冲数和泵径)的办法来实现。对于注水井来说 是用限制注水量来实现的。 限制生产适用于水舌附近,气顶附近,为了避免水 舌和气顶的继续突进而采取的措施。 对注水井来说,更不允许间歇注水,间歇注水很容 易引起油层的垮塌。 停止生产: 对限制无效的区域如已水淹的油井,或采取限止产 量后含水上升速度增加更快的油井等,采取关井停产、 停注的办法,以限止水舌的继续深入,以控制气顶的突 进。
井组动态分析
井组动态分析,主要研究分层注采平衡、压 力平衡和水线推进状况。注水井采用一定的注水 方式和工作制度注水时,由于各方向油层条件的 差异,周围油井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第一种,注水效果比较好,油井产量、压力 稳定,无水采收率高或低含水期采收率高; 第二种,有一定注水效果,但不够明显; 第三种,受不到注水效果,油井压力、产量 下降,油气比上升; 第四种,油井过早水淹,含水上升快,不正 常水淹。
4、找出井组动态变化点 曲线: (1)、对采油曲线、注水曲线、注采关系曲 线找“拐点”就是动态变化点 (2)、对比不同时间图形形态,如示功图、 吸水指示曲线 数据表: (1)、计算对比数据波动大的时间点 (2)、必要时补充计算一些数据帮助分析
5、计算开发指标数据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计算: 要注意:概念清楚、各种计算公式清楚、参数 单位要标准; 对有些计算要看清计算的范围、时间阶段等特 定要求。 隐含指标数据计算:阶段数据与累计数据换算、 单井数据与井组数据换算、地面与地下数据换算、 以及其他需要换算的数据(由井距求面积求供给 半径、由酸化半径隐含井底渗透率改变范围、井 距与注采井距的区别)。
从死油区采油 用一次制定的开发方案开发油田,总有些残留在 地下采不出的油,这种剩余油的成因各异,残留的方 式不同。 在被水驱替以后油层孔隙中残留的油,因其饱和 度大降,不能产生渗流,叫做残余油。残余油占孔隙 体积的百分量叫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在现代开发条 件上短期内不能采出,或采出时不具备工业产量。 在某种原因的影响下,没有被驱替而残留在油层 里的油叫死油。储存死油的区块叫死油区。死油区的 油是能采出的油。 油田开发的调整,其工作量有很大比重是放在从 死油区里采油。
无论井组动态变化如何,都集中反映出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三大矛盾。在非均质多 油层油田的注水开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矛 盾,主要有三大矛盾,即层间矛盾、平面 矛盾和层内矛盾。三个矛盾的产生主要是 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所引起的,油田投入 注水后矛盾的暴露就日益明显,并贯穿于 油田开发的始终。井组动态分析就是要分 析和掌握不同开采阶级的主要矛盾,不断 解决减缓矛盾提高开发效果。
调整开发井网 由于原来的开发井网是按主力油层的地质特点布置的, 在油田产能不断地被非主力油层所接替以后,原来的井网、 注采系统,都不能适应较差油层发挥生产能力的需要。原 来注水井数和注入量满足不了地下注采平衡的需要,注水 井的位置也会不能适应变化后的平面油水分布情况。此时 就必须调整开发井网。 调整开发井网是通过补钻新井来完成的。用其他调整 方法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用钻调整井的方法可以得到很 好的解决。 在水线落后的区域可以补钻生产井和注水井,这种井 往往是在原有井的基础上加密度井网。在两个水舌之间的 死油区,必须补钻生产井。另外由于井下事故报废的油水 井附近,也要补钻更新井。这种情况下如果地下储量不够, 则可用大修油井的办法,如套管内侧钻新眼的办法去解决 而不必钻新井。
6、分析各个动态变化的原因 主要分析压力(静压、流压、井口压力)、产量 (液、油、水)、含水、注水量(吸水能力) 分析对比时注意: 各种动态变化对比时,要以时间为基准点, 油水井对比时间要一致。 动态变化对比要在本井和邻井两个方面找原 因。对来自本井的原因主要查找生产层段变化、 井筒封隔状况、泵工作状况、井底条件改善和污 染状况等等。 对邻井影响主要从注采平衡角度看邻井产量 有无变化,邻井注水量有无变化。
配产配注: 主要依据是:对各层的系统试井。通过系统 试井资料的解释,了解各层的吸水能力------吸 水指法,和各层的生产能力------采油指数,是 能够注多少和能够采多少的问题。 各层的累计采出量和累计注入量,搞清哪层 需要增加注入量还是减少注入量。是需要限制 生产还是强化生产。 和邻近区域、邻近井组相对比,了解那一些 是空层,那一层不是亏空层。这是从区域上说 那一层应该限制,那一层应该强化的问题。
平面矛盾。由于油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以及井 网对油层的控制情况不同,构成了同一单层内各井点间 的矛盾,即平面矛盾。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注水 井周围各方向渗透率不同,油井见水有早有晚,对配水 量要求有矛盾。第二种是注水井转注时间不同,水线在 平面上推进参差不齐。第三种是注水井两侧开采层系和 井排距不同,对配水强度要求有矛盾。具体表现为高渗 透区出现犬牙交错的舌进,低渗透区或连通差的区内出 现低压区和死油区。 分析平面矛盾应以注水井所控制的井组或井排为 单元,分的内容如下: 分析排液时间长短,第二批注水井转注早晚和生产井工作制 度对水线均匀推进的影响;研究第一批注水井与第二批 注水井如何配合调整平面矛盾; 分析不同注水方式、不同井网条件下平面矛盾的特点; 根据注采平衡、压力平衡和油层的弹性,研究地下原油运动 情况。 处理平面矛盾靠三方面措施:第一,调整不同注水井的配水 井的配水强度;第二,调整不同方向的油井分层采油速 度;第三,钻检查井调整注采系统。
调整注采井别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现原来部署的 采油井或注水井,因不符合油层的地质情 况,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因油田开发 动态的变化、达不到原有的目的。则可将 注水井改为采油井,或将采油井改为注水 井,叫调整注采井别。
调整开采层位: 调整开采层位,指的是对旧层的封堵和打开新的油层, 现场叫做改采油层。 新打开的油层,一般都是些显示较差的层位。有些 低渗透层或厚油层中的低渗透层段;那些靠近尖灭线附近 的变薄的层位,以及有些被断层错开的小块油层,在油田 开发的初期,未投入开发。到了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或因 注水效果显著,或因采油工艺技术的提高,它们由“无效” 而变为“有效”。或因油田产量的紧张需要动用。 有些深部油层的开发井、注水井,因年久失修而丧 失工作能力,可将深部油层封堵而打开浅部油层投入生产, 也是改采的范畴。 被封堵的层位,一般都是水淹的层。在油田开发的中 后期,油层里的浸入水量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水淹面积已 接近或超过纯油区的面积,特别是多层混采的情况下,主 力油层的水淹给油井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有些问题用限 制或强化的办法去调整已经没有意义,有些情况使限度或 强化措施无法执行,只有调整层位才能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