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中/长链与丙泊酚注射液注射痛的比较【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剂型丙泊酚注射液在注射时产生的注射痛。
方法选择年龄18~65岁,ASAⅠ~Ⅲ,无心脑肝肾功能异常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相同的静脉穿刺部位以相同速率和剂量注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和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观察丙泊酚乳剂注射部位产生疼痛的时间、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结果:两种不同剂型的丙泊酚乳剂在注射时产生疼痛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LCT组显著高于MCT/LCT组。
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可显著缓解注射痛。
【关键词】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注射痛最早的丙泊酚(2,6-二异丙酚),是以16%聚氧乙烯蓖麻油为溶剂制成1%的溶液,该剂型在注射时不但产生明显的注射痛,而且还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自1982年以来,丙泊酚一直以脂肪乳作为溶剂制成10mg/ml的溶液,脂肪乳含有10%的长链甘油三酯(大豆油)。
该剂型不再发生过敏反应,但仍有32%~90%的患者发生注射部位中等以上的疼痛。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是目前推出的新产品,其脂肪乳溶剂中含有中链甘油三酯(椰子油)和长链甘油三酯。
本研究针对该新剂型和目前常用的丙泊酚注射液对注射痛的影响作一个观察比较。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择期手术拟行全身麻醉者140例,ASAⅠ~Ⅲ,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和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两组,MCT/LCT组80例,LCT组60例。
术前检查排除心脑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疾患者和过分焦虑者。
方法所有患者免用术前用药,入室后开始与病人交流,培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0分法):以0~10分刻度尺为工具,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难耐受的疼痛,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作标记来量化疼痛的程度。
培训完毕后开放静脉,统一采用18G套管针(贝朗公司)行手背静脉穿刺。
按常规行全麻监测,麻醉诱导开始即以2 mg/kg的剂量在60秒内通过注射泵静脉注射,注射泵速度(ml/h)=2mg×体重(kg)÷10(mg/ml)×60=12×体重(kg)。
边注射边和患者交流并记录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患者入室后,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ASA分级。
观察项目(1) 焦虑程度。
按VAS 10分法把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焦虑程度进行量化来分级评价。
观察项目(2)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时询问患者,按VAS 10分法穿刺痛属于哪一级。
观察项目(3)注射痛及发生的时间。
在泵注丙泊酚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并记录疼痛开始的时间(开始注射到产生疼痛的时间段),疼痛的程度(VAS 10分法)以及性质(针扎样刺痛,烧灼痛,酸胀样钝痛)。
观察项目(4)效果评价。
诱导完毕后由实施麻醉的医师对麻醉效果作一个评价: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建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焦虑评分、静脉穿刺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表1)。
MCT/LCT组患者注射痛评分值与LCT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2)。
疼痛发生率见表3。
表1:两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X±S)性别(男/女)年龄(岁)体重(公斤)ASA评分焦虑评分LCTMET/ LCT 22/3830/5033.92±11.8035.81±14.8457.05±8.6256.37±8.341.19±0.311.23±0.523.15±1.273.05±1.06表2:观察项目的情况焦虑评分静脉穿刺痛开始疼痛时间注射痛程度LCT MET/LCT 3.15±1.273.05±1.065.35±0.754.87±1.367.36±2.426.84±2.573.92±1.411.56±1.52表3:疼痛发生率0 1 2 3 4 5 6 7 8 9 10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M L疼痛评分2 18 6 24 8 16 20 8 12 10 73 3 0 2 1 0 0 0 0 0百分率%3.3 22.5 10.0 30 13.3 20 33.3 10 20.0 12.5 11.7 3.75 5.0 0 3.3 1.25 0 0 0 0 0讨论目前临床全身麻醉诱导和门诊无痛舒适医疗服务的静脉全麻大多是采用异丙酚作为主要的麻醉药。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清除半衰期短(2-4min)、苏醒迅速而安全、术中无知晓等特点。
但经外周静脉给药大部分患者有注射痛,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还比较严重,甚至出现躲避动作,不但影响麻醉诱导,还会是造成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人们为了降低疼痛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做了大量研究[1~8]。
异丙酚注射痛产生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人把它归因于细胞壁的一系列激肽串联反应触发的激肽原释放[7],Klement认为位于血管内膜和中膜有传入神经末梢是此传导径路的感受器[8]。
目前临床注射痛的标准预防方法是在诱导前即刻将一定剂量(0.1~1.0mg/kg)的利多卡因混合入丙泊酚中注射,有效率可达21%~100%[1]。
新近系统综述认为0.5mg/kg利多卡因提前30~120s注射,并用止血带,效果最佳[9]。
但是利多卡因为酸性溶液,它的混入可改变异丙酚溶液的酸碱度,导致异丙酚和其脂溶剂的分离,另外利多可因具有高亲脂性,可以与酯分子结合成大的微粒,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性。
临床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注射痛的相关影响因素有许多。
包括静脉口径、药物注射的速度、静脉输液的速度、药物的浓度、血液缓冲效应、药液温度、注射器材料、混注药物等有一定关系,故本次研究采用同一生产商的两种剂型的同一批号室温保存的丙泊酚注射液,并采用相同的注射速度,注射于同一部位,统一采用右手背静脉注射,静脉穿刺针均为18G套管针(贝朗公司),静脉注射采用JGASSBY3500注射泵恒速推注,推注时停止静脉输液。
排除了上述因素的干扰。
疼痛的程度尽管采用了分级评分的办法来评价,但它毕竟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
在本研究中我们排除了过分紧张和有精神疾患的观察对象,并且把静脉穿刺痛也作为一个观察项目,用作考察观察对象对疼痛刺激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的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评分>3)为40%,和王琛等的文献资料报告相符合。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的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评分>3)为17.5%,中等以上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组。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是在改变其溶剂的基础上,探寻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新途径。
其减轻疼痛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LCT)较普通丙泊酚注射液(LCT)的注射痛程度明显减轻。
【参考文献】1. 王琛, 王国林. 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及预防[J]. 医学综述, 2006, 12(2):106-108.2. Pollard RC,Makky S,McFadzean J.An admixture of3mg x kg(-1)of propofol and3mg x k g(-1)of thiopentone reduces pain on injection in pediatric anesthesia.Can J Anaesth,2002,49(10):1064-1069.3. Humphrey GB,Boon CMJ,van Linden van den Heuvell GFE,et al.The occurrence of high levels of acute behavioural distr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dergoing routine venipunctur es.Pediatrics,1992,90:87-91.4. Beh T,Splinter W,Kim J.In children,nitrous oxide decreases pain on injection of propofol mixed with lidocaine.Can J Anaesth,2002,49(10):1061-1063.5. Cox RG.Are children just little adults when it comes to propofol injec-tion pain?Can J Anest h,2002,49(10):1016-1020.6. 崔剑,温荟琳,陶国才,等.利多卡因、芬太尼和曲马多在预防异丙酚静脉注射痛中的效果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78-979.7. Scott RP,Saunders DA,Norman J.Propofol:clinical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the pain of injection.A naesthesia,1988,43:492~494.8. Klement W,Amdt JO.Pain on injection of propofol: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luent.Anaesth,19 91,67(3):281~284.9 Picard P,Tramer MR.Prevention of pain on injection with propofol:a quant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Anesth Analg,2000,90:96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