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分析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分析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分析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多处,全国经正式勘察并经储委审批的地热田共103处,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多眼。

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

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孔深2006m,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

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为1.04×1014kJ/a,相当于每年360万吨标准煤当量。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诸省区和内陆盆地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渭河盆地以及众多山间盆地区。

这些地区1000—3000m深的地热井,可获80—100℃的地热水。

中国地热概述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 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台湾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地热开发与利用最近5年,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很快,尤其是地热供热、温泉疗养、游乐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如在北京小汤山和河北省雄县等地均建立了温泉旅游疗养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县热水镇建立了以种植、养殖和培育良种的综合示范基地。

高温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云南的高温地热分布区,其水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地热衷于建造10—20MW的迳流式小水电站,而对建造地热电站,实施多能互补的认识不够。

但是,无论如何当地小水电站都是季节性的,每年只在丰水期发电3000—4000小时,而枯水季节则不能满发或停发。

为改变枯季缺电现状,地热专家提出地热发电与小水电联合调度、优势互补方针,得到了共识,今后地热发电仍会稳步增长。

地热: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热英文名称:geotherm定义: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能源资源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140 ℃。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简介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 ℃,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地热100℃~140 ℃。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由此产生。

形成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

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

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

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热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

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

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

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卡路里)。

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

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

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编辑本段地热划分地热一般根据呈现形式和温度高低来进行分类。

呈现形式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铀238 、铀235 、钍232 和钾40等)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热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温度高低在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高低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

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

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

截止1990年底,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于发电的总装机容量为588万千瓦,地热水的中低温直接利用约相当于1137万千瓦。

西藏地热简介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地热其中可供开发的地热显示区342处,绝大部分地表泉水温度超过80℃,地热资源发电潜力超过100万千瓦。

在调查过的169个热田和水热区中,温度高于80℃的占22%,温度介于60℃~80℃之间的占28%,温度介于40℃~60℃之间的占35%,温度低于40℃的占17%。

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

西藏各地蕴藏丰富的地热发电潜力,山南地区8万千瓦,日喀则地区16万千瓦,那曲地区2.7万千瓦,阿里地区9.2万千瓦,拉萨地区4.7万千瓦,昌都地区0.75万千瓦,总发电潜力40多万千瓦。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青藏高原地热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

西藏地热资源发电总量占拉萨电网的30%左右,除发电外,在住房取暖、蔬菜温室、医疗、洗浴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点西藏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

地热显示主要有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河和放热地面等,其特点是:地热①温度高。

西藏超过沸点的地热显示点已发现36处。

②类型多。

西藏地热有水热爆炸,例如羊八井热水塘;间歇喷泉,如昂仁县切热乡搭格架间歇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间歇温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冈底斯山一带,如萨嘎县达吉岭乡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县布雄朗古和萨迦县卡乌泉塘;地热蒸汽,分布在冈底斯山及念青唐古山南麓一带。

③分布广。

西藏境内各县均发现有地热显示点,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是藏东“三江”地区、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放热强度大。

西藏地热放热强度位居中国首位,有些地热显示区的天然热流量达到107~108卡/秒。

⑤矿化度复杂。

分布西藏地热活动区位于喜马拉雅地热带中,高温地热资源占全国地热总量的80%。

西藏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地热铁路沿线的拉萨-尼木-羊八井-那曲-错纳湖一带,此外“一江两河”地区和藏北无人区也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西藏地热分布按其地热活动形迹、显示特征和区域地质,大致划分为三大区域:藏北低、中温水显示区,“三江”上游中、高温热水显示区,藏南部谷地高、中温水汽显示区。

藏北低、中温水显示区该显示区外泄热泉水总流量2486.8升/秒,天然热流量5.9万大卡/秒。

以班公错—怒江大断裂带为界,分南、北两个亚区。

地热田①北亚区。

地热显示主要分布在改则县-安多县东巧以北的藏北高原,地热显示微弱,类型以温泉为主,除有高温热喷泉1处外,其余温度均小于20℃。

该区内共有湖泊90余处,富含硼、锂、氟等特征元素。

②南亚区。

地热显示主要在日土-申扎-那曲一带。

地热显示类型单一,活动强度中等,以中低温泉及湖沼为主要特征。

热泉多出露在断裂带及断裂交汇处和构造湖的周边地区。

在蓬错岸边以及徐果错到蒋口阿错一线的热泉和蒸汽显示非常明显。

区内共有地热显示点23处,碱湖1处,钻孔见热点15处。

湖泊富含锂、氟、砷、二氧化硅等元素。

“三江”上游中、高温热水显示区包括安多、索县、丁青、昌都和芒康等地区。

地热显示集中在断裂交汇部位,在复背及切割复背斜的断裂带上有热泉出露。

地热显示中等,类型单一,分布较广,共有热泉显示区131处,占西藏自治区地热显示区总数的34%。

其中,有高温热泉30处、中低温泉30处、温泉71处、喷泉4处和分布于察雅-类乌齐一带碳酸泉5处。

区内热泉总流量为1.3万升/秒,天然热流量7.9万大卡/秒,折合标准煤34.5万吨/年所释放的热量。

由于区内地形深切、山峰陡峻、峡谷发育,不利于地热水的储存,热泉水多沿谷地底部排泄。

亚区藏南部谷地高中温汽水显示区按水系、山地和地热显示强度可分为三个亚区,分别为象泉河、狮泉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和藏南冰雪山地。

地热带①象泉河、狮泉河流域亚区。

包括噶尔县-公珠错地区,呈北西向分布,地热显示强烈,类型齐全,其中尤以水热爆炸、沸喷泉为主。

区内共有水热区27处,温度较高,热泉水总流量465升/秒。

主要显示区有朗久地热显示,水温最高达95℃,属汽水两相显示。

②雅鲁藏布江谷地亚区。

包括日喀则、山南、拉萨、当雄、林芝、波密和墨脱等地。

区内地热显示类型众多,以汽水两相显示为主,共有水热显示区157处。

其中,高于80℃的过热显示区有36处、高温水显示区157处、水热爆炸区5处、汽孔5处、沸泉2处和间歇喷泉3处。

热水湖沼、冒气地面、泉华等现象极为普遍,主要显示区有羊八井、查布、卡乌和古堆等地。

区内有位居中国首位、规模最为壮观的古堆泉华台,其高度400~500米。

区内热泉水总流量为3428升/秒。

③藏南冰雪山地亚区。

位于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主峰及其北坡一带,呈东西向断续分布。

区内地热显示类型少,共发现3处,温度均低于60℃,水热活动显示微弱,温泉大多数出露于南北向断裂切割的河谷底部。

南部谷地的高中温水汽显示区,热泉水总流量为3909升/秒。

主要地热显示区西藏境内主要地热显示区有羊八井地热田、谷露地热田、查布地热田、卡乌地热田、古堆地热田和朗久地热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