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于两次补充侦查完毕的公诉案件,公安机关无权撤回

对于两次补充侦查完毕的公诉案件,公安机关无权撤回

对于两次补充侦查完毕的案件,公安机关无权从检察院撤回
一、撤回起诉只能是检察院从法院撤回
撤回起诉没有作为一个基本的诉讼原则和制度规定在刑诉法之中,最高人民法院用司法解释作了另行规定,即《最高法关于适用,<刑事诉讼>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二条:“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撤回起诉的理由,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根据这一规定,检察院请求撤回起诉,法院应当审查检察院撤回起诉的理由,根据撤诉理由,作出准许撤诉或者不准许撤诉的裁定,可见对案件的最终处理权在人民法院。

二、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两次补充侦查完毕的公诉案件,只能采取起诉或者不起诉二种方式
旧的《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旧的《刑事诉讼法》用的是“可以”,“可以”是授权性规定,即检察机关可以起诉也可以不起诉,但于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三款:“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这里用的是“应当”,“应当”是义务型规定,必须这么做,否则就不合法,这里只有“规定动作”而无“自选动作”,没有变通的余地,公安机关无权主动撤回,检察机关也不能倒逆诉讼程序建议公安机关撤回。

对于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即任何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力来
自法律的规定或上级的授权,否则你的行为没有合法性。

三、公安机关倒逆诉讼程序,从检察院撤回起诉的弊端
检察院没有作出不起诉决定,公安机关无法行使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权,受害人也无法行使申诉权、起诉权。

1、损害了被害人的申诉权和起诉权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

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

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检察机关不起诉的后果是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但法律同时赋予了不起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救济权。

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

被害人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也就是说被害人持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书,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可以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公安机关撤回起诉致使受害人手中无任何司法文书,无法启动自诉程序,无疑剥夺了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陷受害人于告状无门、维权不能之地。

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让人民合理表达诉求,肆意掀翻和践踏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堵死人民表达正当权益的渠道!这不
是司法为民而是害民、坑民。

2、监督制约成为空谈
《刑事诉讼法》第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本条规定公、检既要互相配合又要互相制约。

光配合,不制约,有悖本条立法精神。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即法律法律赋予了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享有复议、复核权。

权力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当事人无可奈何。

公安机关为了追求起诉率,主动从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不但放弃了自己的监督制约权,还剥夺了当事人的私力救济权。

你不用公权力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则罢,但你无权剥夺受害人的私力救济权。

3、成为相互推卸责任的托词
撤回起诉成为公、检二家推卸责任的借口。

公安机关说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检察机关让我们撤回来,检察机关不起诉不是我们的责任。

检察机关说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证据质量存在问题,公安机关已经撤回去,另作处理了,我们无法起诉。

这样,公安机关撤回起诉成为公、检二家相互推卸责任的托词。

习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讲:“各级领导干
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