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分析和预防王新意(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14)内容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部分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本文试图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原因进行分析。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犯罪的成因从心理学角度给予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络犯罪心理健康法律正文:一.网络犯罪的定义及变现形式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实施的犯罪行为。
网络犯罪是一类犯罪的总称,其基本类型有两种:针对网络的犯罪和网络扶持的犯罪。
(一)针对网络的犯罪的表现形式有1.网络窃密。
利用网络窃取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是网络犯罪最常见的通过用以支付的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清单等来达到窃取公私财产的目的。
2.制作、传播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迅速繁衍,对网络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3.高技术侵害。
这种犯罪是一种旨在使整个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以造成最大破坏性为目的的攻击行为。
4.高技术污染。
高技术污染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侮辱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
(二)网络扶持的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网上盗窃。
通过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2.网上诈骗。
一类发生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一类发生在邮电通信领域。
前者的主要手段表现为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
在邮电通信领域,网络犯罪以盗码并机犯罪活动最为突出。
3.网上色情。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的开放网络,即所谓的“网络无边,法律有限”。
网上教唆或传播犯罪方法。
网上教唆他人犯罪的重要特征是教唆人与被教唆人并不直接见面,教唆的结果并不一定取决于被教唆人的行为。
这种犯罪有可能产生大量非直接被教唆对象同时接受相同教唆内容等严重后果,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弥漫性。
此外,网络犯罪还有网上洗钱、网上赌博网上侵犯知识产权、侵犯隐私权、网上恐怖、网上报复、网上盯梢等多种形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
人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化问题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解决得好,其社会化过程的方向正确,青少年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成长;反之,其社会化过程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形成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的社会化,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青少年上网比率高、网龄长,上网次数频繁、上网时间长,网络依赖性强、认同度高,网络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中演现象。
要想预防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犯罪人之犯罪心理的形成,因此对于预防网络犯罪这种新类型的犯罪活动来说首先应当研究其犯罪心理成因。
对于预防网络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犯罪。
更应研究其犯罪的心理成因。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分析(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外因1.立法和执法的相对落后及各国司法的标准不一助长了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法不禁止即自由”,在法律未及加以规定之处为所欲为,想要对其惩处却苦于缺乏法律依据:更多的人因此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犯罪。
我国的立法以及执法水平相对落后及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无疑助长了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
2.人们对网络犯罪行为的不当评判变相鼓励了网络犯罪网络无边,法律有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受媒体的灌输,认为电脑黑客都是一些异常聪明的年轻人,对他们的犯罪行为人们进行谴责的却不多。
这种社会认识促使了很多青少年试图侵入别人的网络“展示才华”,它一方面促使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网络不断面临安全的威胁。
3.互联网本身的缺陷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了技术条件互联网本身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特性,没有空间限制。
因此,网络色情无法杜绝。
即使禁止了一国的色情网站,也不能有效地将他国的色情网站禁之门外。
网络信息散布迅速,基本上没有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层次极其繁多。
而在网上来源网址可以假造,犯罪者身份有可能隐藏起来,加以网络犯罪证据极为有限,其证明力又大打折扣,而且极易被毁灭,所以追诉犯罪的证据问题变得非常关键。
4.被害人方面的表现也纵容了网络犯罪行为很多网站的安全性不够,又存在侥幸心理。
而有些被侵入或者破坏的公司又担心自己在顾客中失去信誉·大多选择了“吃哑巴亏”,对“黑客”们制造的损失选择无奈地“默默承受”而很少向有关政府部门报案,警方追查也不合作,使得犯罪隐案增加,纵容了此类犯罪。
至于受害的普通用户,在受了攻击之后,或者出于对警察对诉讼的抗拒心理或者是不愿意找“麻烦”或者其它原因,更多的是自我补救或者单纯抱怨了事,而不是诉诸法律,这实际上是“保护”了犯罪分子,使其更加肆无忌惮,既然打了不还手,那不打白不打,这让其犯罪心理愈加膨胀、难以遏制。
(二)、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心理因素是指青少年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如个性倾向、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等,又吸收了主体外的不良因素,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
错误的人生观,封建帮派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通过网络为载体在当今社会中危害着青少年。
对网络的高依赖性和高认同度又强化了这种错误的人生观。
1.不成熟的认知结构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几乎没有罪恶感。
在这种高隐蔽性的环境下很少有青少年认为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
他们的认知不能控制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倾向,就难以抑制。
2.冒险性和易受暗示性犯罪前都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惧,但是为了吃喝玩乐,便会横下心,敢冒风险,认为只要考虑周到,并没有生么了不起的;违法犯罪时,只想到快得手,豁出去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发现后,能摆脱就摆脱,摆脱不来了就听天由命。
审讯时,或者先编瞎话,实在不行就说点真话,还显得态度较好,或是以不回答来回答一切,以不承认来对付一切。
刚进少年管教所时,他们打算"牢内损失牢外补,出去后接着干";犯罪青少年的冒险心理,虽然有的也能得逞一时,但只能使他们在犯罪的泥坑里越陷越深,终究也逃不出法网。
另外,青少年在青春期产生了清冽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能摆脱成人的依赖,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当适宜的外界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主体大脑对客观环境因素能动的反映,任何外在因素对个体的作用,都是通过个体的消化吸收而表现出来。
因此,外界影响与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是不良心理支配产生不良行为,而不良行为又可作用于原有的不良心理,使之强化,犯罪心理支配犯罪行为,而犯罪行为又作用于原有的犯罪心理,使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而趋于巩固。
3.犯罪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好奇心和表现欲是促成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而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得人们完全抛开现实社会中的形象,彼此陌生,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
英国心理学家保罗·泰勒认为,目前网上聊天的匿名状况助长了现在的混乱,因为在此掩护之下大家都可以不遵守社会传统和规定,尽情地发泄心中的不快。
4.犯罪人过于自信、在诱惑面前缺乏抵抗力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犯罪人对自己的作案手段、技术和作案能力都极为自我肯定和欣赏,自信心膨胀,加上认为作案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使得他们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一)网络犯罪心理环境预防1.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行政管理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连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专门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定的效率最高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在许多条例中,对打击计算机犯罪及违反信息安全犯罪行为作出的规定,是定罪处罚的主要依据。
但由于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与一般常规犯罪的立法不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所以,要制定一部完善的有关网络犯罪的法律必须要有法律专家、网络技术专家等共同来完成,且网络具有较快的升级更新特征,所以这部法律还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政府管理中对预防计算机犯罪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的保护工作、加强信息技术行业管理,制定计算机职业标准规定并加强对行业违规的处罚、堵塞漏洞:普及计算机知识,在社会中培养并促进计算机道德:鼓励计算机犯罪的受害人克服顾虑揭发计算机犯罪,鼓励计算机罪犯采取合作的态度修复损害:加强培养与训练司法机关中与计算机犯罪作斗争的专门人才。
2.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教育,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道德伦理的教育同步进行。
网络是虚拟的,但行为人的行为是真实的,网络是自由的,但人必须受到约束。
3.加强网上犯罪特侦力量,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高科技犯罪,此类犯罪案件犯罪现场一般时空分离或犯罪后立即毁灭证据,犯罪行为人作案手段隐蔽,这些因素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犯罪侦查具有相当的难度。
在一些重点行列建立网络监控站,实施重点部位的网络监控,保持对网络犯罪打击的一种高压态势。
这样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二)网络犯罪心理个体预防1.加强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律防止青少年网络犯罪,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其实,既有的道德观念与计算机道德观念本质上并不存在矛盾,如果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能够用现有的道德去约束,也不可能发生网络犯罪。
现在的问题是道德观念淡化,法律意识淡薄,难以约束一些在计算机及网络中的行为,因此需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实践,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道德。
2.通过法制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政府和媒体应对公众进行有关法规、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教育,要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的。
3.从心理学方面完善青少年人格,预防网络犯罪犯罪心理学已证明,犯罪人的人格是导致个体犯罪行为和心理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培养和塑造人的健康、成熟和稳定的人格,消除和矫正消极人格倾向和不良人格特征,是我们预防和控制个体犯罪心理与行为的最根本措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使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