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工程各建设环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要求许晓平(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02)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16.03.13摘要:以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提出工程施工及运行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两江一湖”风景区保护、水源及水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对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提出相关保护措施及建议要求,以期对其它工程生态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从淳安县千岛湖引水,通过输水隧洞、管道等,采用全重力流的方式,将千岛湖原水输送至杭州市配水枢纽———余杭区闲林水库。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千岛湖进水口、千岛湖—闲林水库输水建筑物、分水口、闲林出口流量控制及调压设施、闲林水库取水口等。
输水线路总长111.72km,其中90%以上为隧洞,洞径6.7m。
工程沿线涉及杭州市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市、余杭区等5县(市、区)16乡(镇)。
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是浙江省“五水共治”中的重点工程,也是一项保障供水安全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
工程区周边环境敏感目标多,环境保护要求高,加之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各项设计不仅要满足工程自身功能要求,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要与周边环境、生态、旅游及地方发展相协调,满足各行政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益诉求。
因此,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及要求至关重要。
1工程施工及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1工程环境敏感性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线路长、洞径大,涉及环境敏感点多。
工程涉及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淳安县、建德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岛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千岛湖、胥溪)、杭州市备用水源(闲林水库)等,工程全线基本上位于“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隧洞开挖洞渣中,约20%用于加工混凝土骨料(需布设砂石加工系统),约54%将作为弃方处置(需布设弃渣场);工程运行过程中,需与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合理调度,以保证下游生态流量及景观要求。
因此,工程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1.2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1.2.1景观破坏千岛湖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工程进水口及进水口道路面对景区,施工过程涉及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及回填,若不注重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措施,大范围的山体开挖势必破坏千岛湖景观效果,进而影响淳安县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
建德新安江段旅游以“风凉、雾奇、水清”三绝闻名,且主要取决于千岛湖及下游河道的水温、水质、水位及径流量等[1]。
工程运行中,尤其是枯水期,若不注重与新安江水电站的合理调度,势必影响下游河道生态流量及景观效果。
1.2.2水质影响工程建设涉及新安江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胥溪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工程施工过程中若不重视水土保持及水环境保护措施,流失泥沙及污水将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1.2.3地表扰动及水土流失工程弃渣量大,且沿线路多点分散分布,需合理堆置并进行防护。
弃渣场的设置占地面积大,政策处理难度大,且后续土地恢复困难,另一方面地表扰动及植被破坏过程中形成了新增水土流失源,严重影响工程区环境及生态平衡。
1.2.4环境污染隧洞开挖洞渣部分用于混凝土骨料加工,石方运输、轧制、冲洗等环节将对场地周边的地表水、大03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年第3期气、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造成环境污染。
2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与要求2.1景观保护措施及要求2.1.1优化进水口选址及建构筑物布设方案1)综合考虑,减少开挖,重视防护。
进水口面对千岛湖景区,进水口选址及方案设计时,除了考虑水质、水源保护条件、建构筑物布置条件、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政策处理及投资外,还应考虑千岛湖景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合理选择布设位置及布设型式,尽量减小开挖填筑面,及时加以防护,避免影响景区整体景观效果。
2)建筑退让,设置屏障,增强隐蔽性。
各类设施的建设应融入景区自然景色的要求,使建筑物造型与当地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的隐蔽性,使建筑物在环境中处于从属地位,如建在现有植物背后,或者将其建在某个能被其它自然地形遮挡的地点;缺乏遮蔽物的地点,可以通过种植植物来营造一个合适的“屏障”;也可通过建筑物的色彩调整,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优化进水口道路设计进水口道路工程设计时,在满足工程管理、渣土运输、施工机械及检修设备运输车辆通行等条件下,应尽量降低道路宽度,尽量避免山体土石方开挖回填,无法避让必须开挖填筑时,须及时进行边坡防护。
本工程经过多指标详细比选,将进水口道路宽度由7m降低到6m,并建议在原道路边坡较陡的路段,采用拼宽桥的方式进行拓宽,两侧植被恢复措施设计要与千岛湖景区的整体景观环境相适应,打造生态景观道路。
2.1.3运行阶段重视联合调度本工程对千岛湖水位、水质、水温及下游河道径流等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的调度运行方式的改变情况,特别是枯水期的调度。
工程设计和后续运行过程中,在充分保障供水及电站运行安全的情况下,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的调度运行应考虑减少对千岛湖及其下游河道环境影响等的需要。
2.1.4“两江一湖”区优化跨分水江建筑物型式跨江建筑物型式不同对分水江两岸生态、景观及社会环境影响差别较大。
基于“两江一湖”风景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工程设计中应树立生态保护理念,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为基本出发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跨江建筑物型式选择上应进行优化,尽量减轻不利影响,不影响河道通航功能,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不影响周边其它管线工程正常功能发挥、不影响线路沿岸景观、便于后续检修、尽量避免事故灾害等[2]。
2.2水源及水质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强化防护措施,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及水体附近设置弃渣场等场地,不得向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排放废、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应依据导流建筑物级别、设计洪水标准、河流及周边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导流建筑物型式及规模。
运营期应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库区水质监测;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做好供水备用水源地保护等措施。
2.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弃渣量大,且沿线路多点分散分布,因此弃渣处置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之一,应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及环境协调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堆渣量,选择弃(堆)渣场。
弃(堆)渣场应尽量选择在出渣点附近的山岙,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良田,尽量避开居民点、坟墓、山塘、水库、道路、河流等敏感点,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渣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布局、科学配置,采取合理可行防护措施,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3]。
2.4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工程线路长,施工工区布置点位多,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主要针对噪声、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处置。
工程设置多处砂石加工系统,设计中应注重全过程防护。
①系统规划,合理选址:加工系统规划阶段就要从环保理念出发,将加工系统的位置选择在距离办公生活设施和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同时破碎筛分车间尽量选择在山凹区域,避免扬尘和噪音扩散。
②工艺优选,过程控制:骨料加工尽量选择对环境影响相对较轻的干法生产工艺;若选择湿法生产工艺时,必须采取合理的工艺对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外排废水应达到环保要求。
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后,运至指定地点。
③加强管理,终端防护:施工现场配发保护设备,以防止噪声、粉尘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4]。
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尽快恢复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复耕或复绿。
132016年第3期许晓平:配水工程各建设环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要求绥中县灌区改造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刘立杰(绥中县水资源办公室,辽宁绥中125200)中图分类号:TV9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16.03.14摘要:绥中县灌区改造项目是推动绥中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灌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综合考虑绥中县灌区改造项目对周边环境、区域水资源、耕地盐渍化以及区域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灌区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及完工运行期间应遵循的环境保护对策,相关举措可为类似灌区改造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灌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对策绥中县是辽宁省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辽西粮仓”。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灌区的运行水平,近年来,绥中县陆续开展了针对灌区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有效推动了绥中县灌区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灌区改造项目施工实施以及完工运行过程中,项目建设对灌区的环境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1]。
鉴此,本文通过分析绥中县灌区改造项目在施工以及完工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在灌区改造工程在项目实施各阶段应遵循的环境保护对策。
1灌区改造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1项目施工期内的环境影响1.1.1施工期内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1)灌区现场拆迁、渣土运送堆放、土石方开挖与回填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与粉尘。
2)水泥装卸运输以及混凝土搅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3)施工现场运输交通工具与燃油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扬尘及废气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3结论1)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从千岛湖引水,通过重力流向杭州主城区供水,线路总长111.72km,其中90%以上为隧洞,洞径6.7m。
工程沿线涉及杭州市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市、余杭区等5县(市、区)16乡(镇)。
2)本文结合项目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提出工程施工及运行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两江一湖”风景区保护、水源及水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对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提出相关保护措施及建议要求。
3)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是重大标杆工程,注重环境保护,立足生态建设,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这对其它工程生态设计及施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年)[M].杭州: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版社,2008.[2]李何,朱雪松,李明.长输管道穿越河流的环境影响及对策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2):186-188.[3]吕钊,王冬梅,徐志友.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土)场水土流失特征与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3):118-126.[4]杨权,戚燕霞.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的环境保护[J].湖北水利发电,2003(4):22-24.收稿日期:2016-02-15作者简介:许晓平(198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设计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